第 33 章(1 / 1)

铁幕1925 吴安平 2000 汉字|1 英文 字 2个月前

是根本没摸过机器的农民。”

关岭东点点头又道:“机械厂也类似,生产的车床精度很差,我们也采购了一些其他设备,试图仿制一些榨油机、碾米机、电动机什么的小机械,但部件做出来,竟组装不到一起,真是不知说什么才好。”

吴安平沉吟道:“说到底还是技术工人少,不过我们不需要急着投产,还是那句话,不要怕费工费料,只要能不断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不断改善产品的质量,多花些钱算什么?我们不缺钱,而是缺合格的技工。嗯,这样,回头我找两份相关的技术规范,让他们参照着改进。只要有人达标,就给与重奖,并让其传授经验,相信很快会见到效果。”

技术规范的事,其实吴安平早就有所准备,只是没料到两个厂子这么快就进入生产运行,就没有拿出来。在2010年的网络上,各种工厂及工种的详细操作流程及规范应有尽有,甚至能详细到哪怕最简单的一道工序。他从于坤那里学会下载后,就找了很多相关的内容,存在了于坤送他的2g优盘里。

培养技术工人这事说难也难,说简单其实也很简单。大家都不懂都不会时难,一旦有一个懂了,达标了,马上其他人有样学样,没样比猫画虎,就会涌出一大堆合格的出来。何况,吴安平从在乎实验和学习过程中的那点浪费。

说实话这一圈下来,吴安平还是很满意的,关岭东和陶玉山所做的甚至超出了自己对他们的期望。他忍不住对陶玉山道:“陶大哥,你真是神速,这才多长时间,纸面上的规划就生生立到了眼前。”

陶玉山略有些不好意思道:“既不缺人,又不缺钱,只要材料和设备跟上,工程再多也可以同时进行,有这种速度是意料中事。如果材料充足,人员再增加一些,设备再先进一些,估计现在所有工程都已经完工了。”

吴安平笑道:“理是这么个理,但你的功劳是不能抹杀的。以后我们还要修建煤矿、电厂、钢铁厂、水泥厂等一系列厂矿工厂,还要铺设硬质公路,所以人你还要继续招,至于材料我会想办法,设备......嗯......我也会提供一些,千万不要满足现在的规模。实话对你说,西峰建筑将来还要干更大的工程,包括水电堤坝、跨江大桥、机场、摩天大楼等等,你要是遇到相关人才,可不要轻易放走。”

陶玉山这时却兴奋起来,眉飞色舞个不停,关岭东故意道:“安平你有些偏心了,看把老陶乐的。”吴安平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想到自己对招聘的那几个文化教员有些忽视,吴安平便问起他们的情况。

关岭东说道:“他们都不错,一直表现的很敬业。原来只有十几个孩子上课,后来工人多了,听说这里免费上学并提供吃住,就陆续将孩子带了过来,婆姨安心在家务农,现在学生人数已经超过了五百人,分出了三个年纪九个班,原来的教员不够,我们又招了十多个。现在就只开了语文和数学两门功课,教员数量足够应付了。”

吴安平其实在教育上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不过目前正是紧要关头,暂时顾不得改良这一块,只能等日后再说。

“那些新招聘的钢铁、煤矿、水泥、玻璃、电力和石油方面的技术人员是怎么安排的?”吴安平很重视这些人。说起来目前他所做的这些都只是小打小闹,煤铁钢电油这几样的,才是当今世界体现国家基础实力的标志性行业,水泥、玻璃行业也必不可少。

关岭东回答说:“现在安排他们在培训工人,一些相应的工具和材料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当然,最好的办法其实是实地教学,但目前没那种条件,只好在课堂里介绍讲解一下,最起码能加深些印象,不至于以后上手时完全不知所措。”

吴安平满意地道:“这才是我们的风格,只能人等设备,不能设备等人。说到这里,其他几个公司要展开扫盲活动,争取让每个人都能读得懂报纸,都能明白一些物性原理,进而都能掌握一门技术。不要强求,不过要放出风,有技能的、有知识的,工资会大幅度提高,而且将签订长期工作合同,不识字没技能的,不但工资不好提高,合同也是临时的。”

陶玉山皱眉道:“这会不会影响我们施工速度?”

吴安平道:“可以在晚上进行,那两台柴油发电机不要闲着。所有住宅和办公场所都要布上网线,安上电灯,每天晚上十点半之前就用电灯照明,估计一台发电机就能提供足够的电力。至于所需的柴油,我会陆续运回一些,你们也要积极向外采购。”

陶玉山道:“明白了。”

吴安平又道:“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这要形成我们自发的一种习惯,你们需要考虑一下怎样建立这样一种习惯。国家落后于世界太久,国人也蒙昧太久,我们再不奋起直追,拿什么应变,拿什么发展?”

这些话有感而发,说得有些沉重,不过关岭东和陶玉山早有同感,这时颇受触动,齐声答应道:“正是该这样,这才是我们做事的道理。”

关岭东犹豫了一下道:“那个石化专家,你应该去见一下,显得我们更重视。他真是少有的人才,而且很有思想。”

吴安平自是欣然接受。

回到住处,小舅杜立奎已做好了早饭。

说起来吴安平也可算腰缠百万贯,但衣食住行还真和其他人没什么太大区别。倒不是他不懂得享受,也不是故意节俭,一句话,就是太忙了,根本顾不上这些。小舅是个本分人,也不会有这方面的要求,这栋二层独栋小楼说起来是专门为吴安平建造,但与第一批西安来的建筑工人相比,区别只在于,那些楼里住了十多个人,这栋就吴安平和小舅两人而已。

小舅吃饭时对吴安平提了件事。

原来在这么不断招人的情况下,所谓的陇东集团所拥有的直属员工已经达到了接近五千。这个数字在大城市一点不起眼,但在西峰镇这里却有些扎眼。这已经接近西峰城居住人口的四分之一,考虑到员工中很多本地人,实际比例其实已经接近三分之一。在吴安平完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他的一举一动已经对西峰城产生了巨大影响。

首先是物价方面,最近西峰城内的物价水平已经提高了不止一成,粮食更达到三成之多。虽然很多人从陇东员工巨大的购买力中受益,但更多的普通百姓却反受其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