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已不算**军队,它的目标及理想更为远大。
既有精神,又有物质,足以使原西北军士兵,甘心情愿以解放军自居。而对于那些或许怀有某种抱负的官兵,解放军的前途明显比原来的西北军光明,在这样一支冉冉上升的新势力中,有无数的机遇和机会,可以使他们做出一番事业,成就一番功名。比方说杨虎城,他现在能安心留在解放军,主要便是基于这个原因。
但冯玉祥确实是让吴安平挠头,这个人无论怎样安置都不算妥当。当然,即便冯玉祥不甘寂寞,也不会得到多少响应,但大变不生,小乱却极有可能不断。放之于外,不好控制,留之于内,不好处置,总之是无两全之策。暗杀那一套,吴安平并不鄙视,但却不愿施之于冯玉祥,对这个人,即便是敌对,他始终保有一份敬意。
但无论如何,战争已经结束,后续的麻烦后续再解决不迟。
硝烟一旦散去,繁荣或将降临西北。余铁鹏、李章此时却并无多少兴奋之意,或许是因那吹奏一夜的乐声,让他们有更多思考,更多沉默。
张自忠把这当做善意,他又说道:“冯将军请诸位入城,银川内外,万余西北军正陆续走出战壕及工事,将枪械、火炮聚拢一处,请两位派人查收,并暂时安置这些士兵,城内有五处弹药库,也请派人接管。另外,冯将军还有一些见面礼要送给两位。”
“见面礼?”余铁鹏、李章面面相觑,闹不清冯玉祥打什么主意。
张自忠解释道:“两位莫要猜疑。这见面礼非是钱物,而是先前在西北军任职的几十位苏联人,包括乌斯马诺夫、西尔哥耶夫、安铁尔斯、诺加、喀尔偏科、西林、马历诺等军事顾问,及十多位苏联飞行员。想必,对贵军吴总司令来说,这份见面礼应该很有价值。”
余铁鹏、李章虽然欣喜,却止不住想:冯玉祥果然不愧“倒戈将军”之称这不,西北军投诚之余,竟连大把援助他的苏联人也坑了进去。。.。
更多到,地址
------------
第一百六十七章 西北乱战(16)
第一百六十七章西北乱战(16)
银川的交接颇为繁琐,除西北军刚投诚的万余将士需要安置外,苏联人、马鸿宾等政要以及**员都需要各别应对。苏联人倒没什么,先关起来就是;马鸿宾等银川政要,虽让余铁鹏、李章看着来气,也不好在这时另生波折,请示吴安平之后,便仍由其暂领施政事宜,只是需改施甘陕推行的政策。
刘伯坚、邓晓平等**员却有些麻烦。
一来吴安平已略知真实历史的发展脉络,明白**对中国之崛起居功甚伟,而且人才鼎盛不逊历代,更想与其协力,加速民族复兴进程,是以总是宽容以待,二来另一兄弟苏韵成现下也是**员,这不免让余铁鹏、李章爱屋及乌,同样难生敌对之心。但刘伯坚等虽自身自由,却一再劝余铁鹏、李章将苏联人一并释放,这却让两人不胜其烦。
另外,作为军人,余铁鹏、李章在解放军之中虽堪称巨头,但在冯玉祥、鹿仲麟、张之江等一干西北军宿将面前,却嫌资历尚浅,也不敢以胜利者自居。这也说不上妄自菲薄,有些人虎倒余威在,并不能因其落魄就该小视。对这些人,余铁鹏、李章也是连道久仰,热情劝慰,以显己诚,以安其心。
冯玉祥态度尚好,只是决意隐退,不过在此之前,他想与吴安平见上一面。对这位从未谋面的对手,他的看法极为复杂。
说不恨那是假话。他一生数次起落,总能化险为夷,并在顺逆之间越发壮大。直至发动北京政变,与北洋诸系大战南口,虽最终落败,也是一生功业巅峰,绝不曾料到竟会在一个新手面前彻底翻覆,将一生骄傲尽付流水。说起来,正是吴安平扼杀了西北军的重振之路,虽则是他主动挑衅,但原谅自己容易,宽容他人却难,如何能没丝毫怨气?
说佩服倒也不假。吴安平年不过二五,据**调查通报说,其家不过庆阳西峰一普通农家富户,其人不过甘肃法政学堂的辍学生,虽曾在广州停留一段时日,想投考黄埔军校,却又因事折回甘肃,实际未有入学。这样一个人,不到两年之间,竟在甘陕立下偌大基业,骤而起兵,连战连捷,拥兵数十万众,竟至连自己也败于其手,转折之大让人实难想象。
虽然吴安平通过电台,说明愿亲来银川与冯玉祥会面,但作为落败者,冯玉祥却不愿、不能、也不好仍自恃身资,坐等吴安平来拜会自己。他已婉拒,并申明愿与鹿仲麟、张之江、张自忠、宋哲元等一起至西峰,与吴安平会面。说起来,即便他灰心沮丧,决意隐居,一干部众的前途却也不能置之不管,这些还要看吴安平如何处置,他也没本钱摆什么高姿态。
电波往来穿梭,细则不必多说,吴安平对西北军的整体收编框架,还基本令冯玉祥满意。有些内容涉及解放军的构架原则,吴安平不愿让步,那也无可奈何。
例如,鹿仲麟、宋哲元、刘汝明等人,还期望吴安平像阎锡山一样,收编之时并不将西北军各部打散,冯玉祥虽知不可能,还是试探提出这一要求。果然,吴安平坚决不答应,话已说在前头,数万西北军若真心投诚,必须按解放军既定的规则来,甘军、陕军、直军以及杨虎城、李虎臣等部怎样被收编的,现在的西北军也必须照样进行,绝不可能有例外。
寄人篱下与融合发展,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吴安平绝对不允许在其军队内部,出现一些各有利益的团体,这方面他态度很坚决,而且说得很透很坦率,没有转圜余地。冯玉祥虽然失望,但想到自己治军,如遇到同样状况,也必是同样态度,也就释然,不再做非分之想,耍弄一些小聪明。
此前南口战败,石友三、韩复渠感前途渺茫,曾投阎锡山。他们摆出的态度是:“我们算你的部队,你给我们粮饷,但是不能解散我们的军队,还是我们自己带。要不然的话,我们就跟你拼命。”
阎锡山当时同意了,始有冯玉祥五原誓师,石友三、韩复渠在晋军吃饱喝足,又率部重归西北军之事。对吴安平来说,他此刻与阎锡山当时情形大为不同,优势太过明显,而且出发点也全不类似,要收编就是彻底收编,自然不可能傻到为将来留下隐患。
有些事电报说不清楚,必须当面详谈,基于不同的理由,吴安平和冯玉祥都对在西峰的会面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