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绝大部分是在国外进行和完成的。
这种状况的形成不仅是因为国内缺乏和平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缺乏必要的研究经费而且也是由于国内缺少实验研究所必需的仪器设备缺少理论研究所必需的资料信息。我国国内的物理学研究从二十年代后期才逐渐开展起来。
然而无论在国外抑或在国内我国物理学工作者奋努力在纯粹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其中许多成为我国物理学某领域或某分支学科的开创性或奠基性的工作有些还在国际物理学界产生过较大影响。
下面仅列举若干人物与事项以简要说明之。二十年代初叶企孙用x射线法精确测定的普朗克常数值曾一度为国际物理学界所采用他也是我国最早开始近代磁学研究的物理学家;饶毓泰研究原子和分子光谱得到重要成果;严济慈在光谱学等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吴有训从实验上全面验证了康普顿效应并开创了我国国内的x射线研究;王守竞把新诞生的量子力学成功地应用于原子分子的研究其成果受到国际物理学界的重视;施汝为在我国国内最早开始近代磁学的研究;萨本栋在研究交流电机和电路理论方面颇有建树;赵忠尧在193o年最早观察到正负电子对的产生和湮没;张文裕现μ介子和多种放射性同位素;吴大猷在原子和分子物理以及光谱学等领域的研究成绩卓著;谢玉铭三十年代关于氢原子光谱的研究事实上现了在四十年代后期才得到肯定的“兰姆移位”;王竹溪在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方面有出色的成就;王淦昌在四十年代初就提出了探测中微子的建议;周培源深入研究广义相对论引力论和宇宙论以及流体力学湍流理论;钱三强和何泽慧关于核裂变的研究尤其现了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为国际物理学界所公认;陆学善、余瑞璜、钱临照等分别在应用x射线多晶粉末法研究晶体结构和合金相图、x射线晶体分析fourier新综合法研究、金属晶体的范性形变和晶体缺陷研究等方面作出了出色成绩;葛庭燧在金属物理方面有许多为国际公认的创性研究;汪德昭、马大猷分别在声和声纳的研究、房间声学简正波理论研究方面有独创性的成果;王大珩研制光学玻璃和光学仪器贡献很大;钱伟长创立了以三维弹性理论和张量分析法研究弹性板壳的统一的内禀理论;钱学森、郭永怀等在高声流亚声和声混合流动问题研究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为空气动力学的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彭桓武在理论物理研究方面贡献卓著;黄昆在固体物理学领域特别是晶格动力学方面进行了开拓性工作等等。
大体上说我国物理学工作者在抗战之前较多从事实验研究尤其是在光谱学方面;抗战期间则大部分从事理论研究其次是应用光学研究;抗战之后也较多从事原子核物理学研究。总之物理学研究比较偏重于理论研究。
2.专业研究机构的情况。
我国专业性质的物理学研究机构在二十年代后期逐渐建立其中最重要的有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国立北平研究院物理学研究所和镭学研究所。
1928年6月国家最高学术研究机关——国立中央研究院正式宣告成立。在此之前3月在上海成立了国立中央研究院理化实业研究所该所下设物理、化学和工程三个组。7月三个组独立为三个研究所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遂告成立由丁燮林任所长。研究所先后建立起南京紫金山地磁台物性、x射线、光谱、无线电、标准检验、磁学等实验室以及金木工场。研究所除开展各项研究外还制造理化仪器供全国中学和大学及研究机关之用。仅中学仪器一项至少制成两千六七百套为促进我国物理科学的展作出了贡献。1937年抗日战争爆物理所内迁始迁昆明继迁桂林再迁至重庆北碚。抗战胜利后物理所于1946年复迁至上海。同年丁燮林辞职由中央研究院总干事萨本栋兼任所长。1946年冬议迁南京九华山麓并将地磁部分并归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1947年秋吴有训受聘任所长。同年冬在南京建成实验大楼图书仪器遂次第运宁至1948年3月全部迁竣。新建的实验大楼有图书室、原子核学实验室、金属学实验室、无线电实验室、光谱学实验室、恒温室、以及金工场等。与此同时二十年间物理所的研究队伍也有很大展。1928年仅有专任研究员4人助理员4人;1948年已有专任研究员7人兼任研究员2人专任副研究员3人助理研究员2人助理员5人。
1929年9月我国另一综合性的科学研究机构——国立北平研究院成立。该院初期设理化等各部理化部长由副院长李书华兼任。同年11月物理学研究所成立属理化部李书华兼主任。193o年严济慈被聘为物理学所主任。1932年北平研究院与中法大学合作创办镭学研究所亦属理化部又聘严济慈兼镭学所主任。1935年该院取消理化等各部直接设研究所并改主任为所长。严济慈为物理学研究所所长并兼镭学研究所所长。同年镭学所迁往上海。抗日战争爆后物理学所内迁昆明。抗战胜利后物理学所迁回北平。1948年镭学所改组分为结晶学研究室(上海)和原子学研究所(北平)前者由陆学善主持后者由钱三强任所长。物理学研究所设有研究室、实验室、图书室、金工场、光学工场等机构。研究工作主要有光谱学、水晶构造、压电现象、照相片之感光性、地球物理等几个方面。抗战期间该所主要进行应用光学和应用地球物理方面的工作。为适应战时需要曾制造最高放大倍数为14oo倍的显微镜5oo余架供教学、医疗和工业所需;磨制测量仪器(如经纬仪、水准仪等)的光学玻璃部件3oo余套供道路和水利测量所需;制造水晶片振荡器1ooo余具供后方无线电台及盟军无线电收报机用;另外还在云南及贵州进行物理探矿1o余处。镭学研究所设有放射学、x光、光谱学等研究室及化学实验室主要进行放射性元素研究和x光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