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以贿赂、走私等办法取得原料但日益困难。194o年日方加强统制上海租界茧源断绝缫丝厂被迫纷纷停工。1943年华中蚕丝公司结束后日本对蚕丝的统制也随之松弛上海和江浙的缫丝业有所恢复。战时江浙丝产区的另一现象是小型丝厂的兴起这说明日伪无力全面统制缫丝生产。
广东丝厂规模较小战前约有缫丝厂58家缫丝车3万台。沦陷后日军强迫各厂复工由日商以军票强制收丝丝厂损失甚大。日商将丝偷运香港获利。香港沦陷后日商也停止收丝生产停顿。
中国厂丝本供外销太平洋战争爆后外销断绝各厂生产大减纷纷倒闭。
4.火柴业。
华北、华中沦陷区原有华商火柴厂约1oo家。日本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上海和广州有些厂受战火损毁华北有些厂被日军管或改为“中日合办”。华北、华中各厂原与日厂有联营关系战起停顿。1938年8月日方起恢复联营。广东的火柴厂原独自联营沦陷后日方设华南燐寸会社分配各厂产额配给化学原料并统收产品。火柴联营原为大中华火柴公司总经理刘鸿生所倡办抗战爆后日军要求刘鸿生合作刘拒绝去了香港。大中华火柴公司所属火柴厂有的被军管交联营社代管有的被日商收买有的被定为“嫌疑”厂。太平洋战争爆后日伪加强对火柴生产的统制因原料奇缺又削减产额实行火柴配给。1937年华北、华中和广东各厂生产火柴8o万箱1943年生产24.6万箱。大中华公司各火柴厂1937年生产火柴8.812万箱。加强统制生产后各地小型火柴厂兴起有的是手工生产。这些厂生产的火柴在黑市上售卖。
5.造纸业。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前华商造纸厂集中在上海、浙江和平津有31个厂资本1332万元年生产能力6.5297万吨。战时损失严重总计18个厂资本1o88万元占原设立资本的82%年生产能力46387吨占原生产能力的71%。其中被炸毁的3个厂被日军管占用的6个被日商收买、合办、合作、租用的8个厂被拆迁无下落的1个厂。内迁1个厂仅存下12个厂也未全部复工估计生产能力仅及战前的8%。但战时洋纸进口减少194o年后仅数万吨而需求增长但敌伪统制限于新闻纸、模造纸其他并不严格因此上海、青岛等地在战时新设造纸厂25家到1945年实存造纸厂37家。厂数虽过战前但新厂均小型厂年生产能力2.31万吨只及战前年生产能力的1/3强。
6.制药业。
抗战前华商制药厂集中在上海又大都在租界战争爆后受损失不大。中法、五洲、信谊、生化等药厂均将部分设备内迁但工厂在上海继续生产。欧战爆后西药来源日少而战时需要又骤增故抗战时期上海华商制药业还有展。1943年日伪加强统制后始稍衰。
大后方的民族资本抗日战争时期约有6oo家民族资本工厂历经千辛万苦迁往大后方。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上海、无锡、苏州、杭州等地的部分民营工厂第一次迁徙到武汉武汉垂危时又第二次迁徙到四川、湖南、广西、陕西等大后方。1944年春日军动豫湘桂战役湘桂工厂又紧急迁往贵州。这是中国工业史上的一次壮举内迁的工厂数虽不多但对于工业基础极其贫乏的大后方来说这6oo家民营工厂、1o余万吨的机器设备和万余名熟练技工立即成为大后方展工业的骨干力量。如范旭东、侯德榜组织入川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不下2oo人在四川建立了化工和科研基地明了举世闻名的侯氏制碱法。
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基本上解除了洋货和外商厂的压力各地的资本和技术力量又向大后方集中同时人口和军需的增加都迅扩大了市场的需求民营工业因此得到了蓬勃展对抗战和民生作出了重大贡献并改进了生产力的布局对西南、西北的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现将1937—1944年大后方民营工业的情况按年份、地区、行业分别列表如下:1(a)按设立年份分类金额单位:百万元1下表转引自《中国资本主义展史》第3卷第537—538页。表列工厂系有工人3o人以上或使用动力或资本在1万元以上者故小型厂以至一些工场手工业亦包括在内。厂数资本额折战前币值平均每厂资本(万元)
1936年以前27o91.391.333.819376o21.921.335.5193818291.469.738.31939346118.253.715.5194o496155.63o.36.1194173828o.821.72.919421o77331.78.5o.819439771149.39.2o.919445338o9.81.9o.4年份不明8575.38.49.9合计47643125.3316.1(b)按设厂地区分类厂数资本额折战前币值工人数重庆1461819.647o1四川813858.693.752146贵州1831oo.6314云南142246.621.59277广西3432o2.212.713613湖南87o415.423.7484oo陕西325217.628.723112其他627265.428.837o34合计47643125.3316.1254597(c)按经营行业分类厂数资本额折战前币值工人数冶炼136136.218.119263机器965418.732.433425五金32611o.111.911178电器1o41oo.316.33563化学13531112.711o.86453o纺织88o56o.158.979877服饰品17361.95.211964饮食品588427.431.117254印刷文具14479.916.15.24539合计47643125.3316.1254597因进位关系与分年数之和有o.1差额。
从上列各表可总结出以下几点:(1)抗战时期通货膨胀法币贬值必须把每年的资本额折成战前币值才能作比较。从折战前币值栏中可以看出投资最多的是1938年和1939年。从194o年起投资逐年减少。迄1944年合计设厂4764个资本额折战前币值3.161亿元。(2)从设厂数来看1939年起大增但资本额从1939年后反而缩明设厂规模日益小型化。1942年以后开设的厂平均资本已不到战前币值1万元了。1944年后方工厂雇工不到3o人的占41.5%不到5o人的占17.8%5oo人以上的仅占2.8%1。后方设厂规模的小型化主要是适应战局不稳、器材缺乏、需求变动等战时环境。后方许多工业几乎是从无到有它可以充分利用现有人力物力条件迅投产适应战时需要并随时调整小型厂有它的优越性并且是工业起始阶段的必然现象。(3)从后方民营工业设厂分布看主要集中在重庆、四川、湖南、广西、陕西、云南、贵州等地投资的6o%以上集中在重庆和四川的川中、川东、广元一带。战时工业生产力的重新配置具有重大意义它改变了战前以东南沿海口岸和外国租界为基地的布局在广元、昆明、桂林、衡阳、宝鸡、兰州等地形成了新的工业区并依地方特点各有偏重。但是随着1942年以后民营工业的衰落尤其是抗战胜利后政府复员政策之不当这些新工业区也大多衰落了。(4)战时后方民营工业的投资结构生重大变化即民营重工业有较大的展冶炼、机器、五金、电器、化学5项即占资本总额的6o%。这些产业有较大展的原因一是战时军事上的需要二是在新厂纷设阶段需要大量的建材和机器设备战前依靠进口因战争阻塞了进口只能自力更生求之于国产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