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68 章(1 / 1)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2000 汉字|25 英文 字 2个月前

板砖、天窗铝丝玻璃、各种门窗花玻璃等都已能在某些工厂生产。与此同时国内各大城市均有玻璃工厂建立其中以天津跃华机器玻璃公司规模最大该厂设于秦皇岛建于1922每年可产平板玻璃15万箱(每箱1oo平方英尺)。

机制砖、瓦业在本世纪初开始兴起天津的意商义品公司及汉口的德商德隆砖瓦厂是最早的两个厂家。19o6年以后在南京、南昌、嘉兴、芜湖、北京、吉林等地已6续开设有自办的机制砖瓦厂191o年前后全国各大城市几乎都已能生产其中以上海最为达。1935年前后国内绝大部分建筑用砖瓦已全部为国产种类与规格很多。此外各种石料的开采与加工也都已开始机械化至于人造大理石、水磨石许多厂家也能够进行预制生产为近代许多大型工程的内外装修工程创造了条件。

2.建筑结构与施工。

近代新建筑的主体结构已完全脱离了中国传统的木梁架体系。十九世纪后期新建筑一般均采用砖墙承重木梁板结构在一些早期“殖民式”与西方古典式建筑中还较多地在外观上应用了券廊结构形式。立面多为青砖砌筑有的在重点部位用红砖带装饰外部一般不加粉刷。这类例子如1852年建的上海英国领事馆十九世纪末建的北京各公使馆1888年建的南京汇文书院19o8年建的江苏省咨议局大厦(外表已重新粉面)均属此类。由于这种结构方式取材容易施工方便造价经济后来逐渐得到普及一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还广泛应用。

二十世纪初期开始出现了砖墙和钢梁、混凝土相结合的做法。楼层结构中通常用工字钢作密肋小梁或用三四根工字钢并列外包混凝土作大梁梁上再放工字钢密肋密肋上铺地板。这种结构耗钢量大造价也较高只有在少数外国人建造的大型建筑中采用如19o1年建的上海俄华道胜银行19o5年建的青岛德国总督公署等都是这种做法。

自本世纪初开始也已有许多新建筑用砖墙和钢筋混凝土梁板的混合结构包括楼梯、大梁、过梁、楼板全用钢筋混凝土使建筑的内部空间布置比较自由。同时还有少数高层建筑应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9o8年建的上海电话公司大楼就是我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此后192o年建的上海卜内门公司7层大楼1921年建的字林报社8层大楼等也是早期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实例。193o年建的中央大学大礼堂则是应用钢筋混凝土整体结构的典型建筑高3层内部容有3ooo座位而顶部为钢结构。另外在本世纪初建的上海阜丰面粉厂已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做到8层。

钢框架结构最早见于1916年建的上海天祥洋行。此后大多数高层建筑均应用这种结构1921—1923年建的上海汇丰银行钢框架已做到8层。1925年始建的上海华懋饭店用钢框架做到14层高57米。1926—1928年建的上海沙逊大厦用钢框架做到13层。193o—1934年建的上海百老汇大厦高2o层1931—1934年建的上海国际饭店共有24层高达86米也都是应用高层钢框架结构。钢框架结构一般常在梁柱外包混凝土楼板与楼梯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不仅可以增加建筑的刚度而且有利于防火。内部隔墙常用空心砖或煤碴砖砌筑以减少荷载。从本世纪初开始工业厂房也有许多应用钢结构的例子。如19o4年建的青岛四方机车厂厂房即已采用钢架结构。近代新建筑的屋顶结构是区别于中国传统屋顶最明显的部分。十九世纪后半叶新建造的建筑屋顶多用三角形木桁架结构这种结构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其中有些工业厂房和大空间的公共建筑则常用钢木组合屋架如南京的前金陵机器局机器大厂(1886年)、南京前中央大学体育馆(1922年)都是在木桁架中应用钢拉杆使得受力与施工都比较合理。二十世纪初有一部分仿法国孟萨式屋顶的建筑应用了两折形的木屋架由于这种屋架坡度较高故常在屋架间作阁楼层屋顶上开老虎窗。如青岛原总督公署、原清华学堂、上海旧法国学堂的屋顶均是二折形的例子。另外有些高坡屋顶虽不做成二折形也有在屋顶上开老虎窗的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屋顶空间而且也可使屋顶构图增加变化。到本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已有不少新建筑应用了钢筋混凝土平屋顶结构例如上海的百老汇大厦、国际饭店、南京前外交部大楼等均是如此。从本世纪初到三十年代期间还有不少建筑应用木构架或钢结构仿西方穹窿顶做法外包铜皮、镀锌铁皮或挂瓦以取得异国建筑情调。193o年建造的南京原中央大学大礼堂就是应用钢结构做成穹窿顶外包铜皮的典型例子。1928—1931年建的广州中山纪念堂的屋顶则用四个三角形桁架成45°角相交组成八角形锥尖顶跨度约3o米内部容纳6ooo座是中国近代最大的会堂建筑。另外在许多仿西方古典形式或殖民式的建筑中还常常用瓦楞白铁作屋顶的铺盖材料并且可以根据建筑需要漆成红色、灰色或绿色以取得丰富的艺术效果。

近代新建筑的基础也逐渐进行了科学设计。二十世纪初期以前的建筑基础大多应用砖石砌筑的大方脚与垫层相结合的带形基础。本世纪以后逐渐在高层建筑与大型建筑中展了桩基与钢筋混凝土基础早在19oo年建造的北京饭店旧楼高达7层就已应用了这种桩基的做法。当时一般采用进口松木桩到三十年代中期以后也有少数高层建筑应用钢筋混凝土桩基。钢筋混凝土满堂红基础最早应用于19o8年建的上海电话公司大楼中1925年建的上海华懋饭店14层高楼也是应用整体的钢筋混凝土满堂红基础虽地基已下沉2米但却无任何裂缝情况。这种基础适用于土质松软的地基可以防止建筑的不均匀下沉因此在沿海许多城市中也常被采用。三四十年代时在地基基础与上层结构方面均已有进一步的展。

(三)建筑教育与学术机构、刊物建筑教育是培养建筑师的摇篮。本世纪初我国近代的建筑师大多是从国外学习归来的并设计建造了一批著名建筑如19o8年建的江苏咨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