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73 章(1 / 1)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2000 汉字|26 英文 字 2个月前

量政论性文章且带有强烈的辩论性质。这就使这些政论文较以前维新派报刊和革命派早期报刊的政论文主题更加鲜明措词更加激烈笔锋更加犀利。其次这场大论战也促进了革命报刊宣传活动的大展。论战前革命派的刊物不到3o种报纸仅1o多种。而论战后到辛亥革命前革命派的刊物增加到4o多种报纸增加到65种以上1。由于这一报刊大论战的影响国内革命派的报刊宣传活动又重新活跃起来。而打破自“《苏报》案”后革命派报刊宣传活动沉寂局面的是光绪三十三年(19o7)秋瑾在上海创办的《中国女报》。《中国女报》是我国近代最有影响的妇女报刊之一。中国近代最早的妇女报刊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由中国女学会创办由康同薇、李蕙仙、裘毓芳等女报人主编的《女学报》。此后又相继出现了1o多种妇女报刊。秋瑾创办的《中国女报》与以前的妇女报刊不同它不是一般地停留于宣传女学女权要求男女平等而是进一步提出妇女的解放必须与反清革命斗争结合起来。《中国女报》虽然仅办两期就因“费绌停顿”但它在当时妇女运动和反清革命运动中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女报》停刊后秋瑾牺牲。另一女革命家陈志群于光绪三十三年(19o7)底创办《神州女报》月刊以代替《中国女报》。此后一直到辛1孙中山:《〈民报289页。

2梁家禄等:《中国新闻业史》第95页。

1梁家禄等:《中国新闻业史》第98页。

亥革命前全国各地又相继创办了近2o种妇女报刊1但其影响都赶不上《中国女报》。

秋瑾创办《中国女报》成为国内革命派办报新的开端。当时革命派报刊活动的中心主要在上海、香港、武汉、广州等大城市。据不完全统计到辛亥革命前革命派在上海出版了15家报刊在香港出版了13家在广州出版15家在湖北出版1o家就是在陕西、四川、贵州、新疆等边远地区也有了革命派的报刊。在这些报刊中以于右任等创办的《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和湖北革命党人创办的《大江报》影响较大。

《神州日报》于光绪三十三年二月(19o7年4月)在上海创刊于右任、王无生等主编该报报名暗寓“当复中华民族之祖国”的思想纪年也用干支不用帝号更有蔑视清廷之意。该报因火灾于创刊后不久停刊。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被称为“竖三民”是先后相继出版的三家革命报纸。《民呼日报》创刊于宣统元年三月二十六日(19o9年5月15日)由于右任、范光启等主编。因宣传“吊民伐罪”、“改朝换代”仅出版92天就被租界当局查封。宣统元年八月(19o9年1o月)于右任等又以《民呼日报》原有馆址、设备创办了《民吁日报》。因该报宣传反日救亡引起日本方面仇视。日本对租界当局施加压力拘留了报社社长并判“该报永远停止出版”。宣统二年九月(191o年1o月)于右任等又创办《民立报》。宣统三年(1911)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后《民立报》成为其机关报在揭露清廷预备立宪骗局报道各地革命斗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成为辛亥革命前夕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刊。

《大江报》创刊于宣统二年十二月(1911年1月)是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的机关报。主持者为詹大悲和何海鸣。该报于宣统三年六月二十二日、闰六月初一日(1911年7月17、26日)表《亡中国者和平也》、《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两篇短评在社会上引起极大震动。闰六月初七日(8月1日)湖北官府派巡警逮捕了詹大悲和何海鸣封闭了《大江报》。《大江报》停刊至武昌起义后一度复刊但不久又被黎元洪封禁。

辛亥革命时期不仅革命派报刊得到很大展民营报纸也迅崛起。

这个时期较重要的民营报纸有光绪二十八年五月(19o2年6月)由英华创办于天津的《大公报》光绪三十年四月(19o4年6月)由狄楚青创办于上海的《时报》光绪三十年七月由彭翼仲创办于北京的《京话日报》等。这些民营报纸从政治倾向而言大都偏向维新改良。在办报业务方面由于民营报纸之间的竞争大都进行了一些改革创新。其中《时报》的业务创新最为引人注目如它宣布的“公”、“要”、“周”、“适”的论说要求和“博”、“”、“确”、“直”、“正”的记事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闻的某些规律1。此外它创造的短小精悍的时评方式也深受读者欢迎。

面对革命派的报刊宣传攻势清廷一方面进行镇压另一方面也开始创办官报以占领舆论阵地。光绪二十七年(19o1)冬袁世凯先在天津创办了《北洋官报》(双日刊)并附带出版《北洋学报》和《北洋政学旬报》。光绪二十九年(19o3)吕海寰、伍廷芳奏请推广官报获准于是各省纷纷1参见刘巨才:《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年版第477—479页。1《&1t;时报>刊例》引自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124—125页。

创立官报较重要的有《湖北官报》、《南洋官报》、《江西日日官报》、《豫省中外官报》等。清廷中央各部门也开始创办部门官报如商部创办的《商务官报》、学部创办的《学部官报》。到光绪三十三年(19o7)清廷行了最高官报《政治官报》(后改名为《内阁官报》)。所有这些官报的内容以“恭录谕旨第一、奏折第二、咨札第三、章程第四”极少新闻“凡私家论说及风闻不实之事一概不录”2因而毫无生气读者甚寡。北洋军阀统治初期的新闻事业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使新闻事业也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繁荣时期。主要表现在:第一报刊的大量涌现。辛亥革命后“一时报纸风起云涌蔚为大观”。3据不完全统计这个时期的报刊达5oo余家总行量达42oo余万份。这些报纸大部分是由同盟会改组的国民党系统创办的较重要的有:北京的《亚东新报》、《中央新闻》、《民立报》;上海除原来的《民立报》外还有被称为“横三民”的《民权报》、《国民新闻》、《中华民报》;武汉除恢复的《大江报》外还有《震旦民报》、《民国日报》、《大汉报》;其他如长沙的《国民日报》、南宁的《民风报》、广州的《中原报》、四川的《四川公报》等。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政治斗争的相对缓和这段时期的报刊政论性文章已失去其主导地位而新闻通讯则日益增多。

第二通讯社的大量建立。中国人自办通讯社始于光绪三十年(19o4)

骆侠挺在广州创办中兴通讯社宣统元年(19o9)李盛铎、王慕陶在比利时创办了远东通讯社。此外革命党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