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86 章(1 / 1)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藏熬茶制度、班禅遣使入朝制度藏民信仰及生活状况入藏道路藏兵等等是一部关于西藏史地的重要书籍。《朔方备乘》《朔方备乘》作者何秋涛原系刑部主事正六品“以俄罗斯与中国壤地连接宜有专书资考镜始著《北徼汇编》六卷”继而扩充到八十卷1。其中卷十二卷录上谕及钦定书籍有关文字自撰六十八卷为《圣武述略》、《北徼界碑考》、《北徼条约考》、《俄罗斯馆考》、《雅克萨城考》、《汉魏北徼诸国传》、《国朝北徼用兵将帅传》、《俄罗斯互市始末》、《土尔扈特归附始末》、《图说》等等详细记述了秦汉以来特别是清朝对东北、北方、西方边疆的经营和治理当地少数民族的情形及其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沙俄之情及中俄关系。咸丰帝奕詝赞扬何秋涛“通达时务晓畅戎机”其书“于制度沿革、山川形势考据详明”将他升为从五品的员外郎。

《新疆识略》《新疆识略》作者松筠久任伊犁将军政绩卓著。此书卷为清帝所写平定准噶、大小和卓木之乱的诗文十二卷卷目是新疆总图、北路舆图、南路舆图、伊犁舆图、官制兵额、屯务、营务、库储、财赋、厂务、边卫、外裔。道光帝旻宁对此书叙述“山河之襟带城郭之控制兵食财富之储备田野畜牧之繁滋”表示满意此书确实提供了详细的清代新疆地理和社会经济资料。这些著作为研究清代民族史、民族关系史、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关系史、边疆地方史汇集了丰富材料有很高的史料价值。1《清史稿》卷485《何秋涛传》。

第六节文集清人文集大体上可分为别集和总集两类但具体名目不一或称集、文集或称别集、全集或称稿、文稿、剩稿、类稿、未定稿或叫文存、文钞或名遗书、遗集有的更采用其他书名如包世臣的《安吴四种》形式上看不出它的性质实即文集。清人文集的题名或用作者的别号、官名、谥号或以其故里命名或因特点题写。别集系个人著述汇编总集系汇辑多人的文章。

清人文集数量极大仅《清史稿》的《艺文志》和《清史稿艺文补编》就著录了总集书目八百五十七部别集书目五千四百三十二部;因总集中包括了清人编辑的前人文集扣除之后清人文集也在五千部以上。但此数很不准确不少文集未收录入《清史稿》。据近人柯愈春研究获悉清人文集目前存放于各大图书馆的约有一万三千种。

文集之多即意味着作者众多而且成员也很广泛上自天子以及八旗王公贵族、文武大臣下及举人秀才一般文人多有著述。康熙帝玄烨有《御制文初集》四十卷、二集五十卷、三集五十卷、四集三十六卷、《避暑山庄诗》二卷。雍正帝胤禛有《御制文集》三十卷、《悦心集》二卷。以后仁宗、宣宗、文宗、穆宗皆有文集而以高宗弘历最多。乾隆帝弘历有《御制文初集》三十卷、二集四十四卷、三集十六卷、《御制诗初集》四十八卷、二集一百卷、三集一百一十二卷、四集一百一十二卷、五集一百卷、《御制乐善堂文集》三十卷、《余集》二十卷、《全史诗》二册、《全韵诗》二册、《拟白居易乐府》四册、《圆明园诗》不分卷。

八旗王公大臣多有著述。勤郡王蕴端著有《玉池生稿》安郡王玛尔浑撰《宸萼集》、《敦和堂集》果亲王允礼有《春和堂集》、《静远斋集》果郡王弘瞻著《鸣盛集》和亲王弘昼有《稽古斋全集》怡亲王允祥撰《明善堂诗集》。大学士、三等伯鄂尔泰有《文蔚堂诗集》八卷、《西林遗稿》六卷大学士尹继善著《尹文端公诗集》十卷大学士明珠之子纳兰性德著《通志堂集》十八卷协办大学士、尚书阿克敦有《德荫堂集》。

文集体例各有不同。孙奇逢之十六卷《夏峰集》卷一、卷二为语录卷三是记、论、说、辨、议卷四、五系序、跋卷六、七为书卷八、九、十是传、志、行述卷十一杂著卷十二赞、铭、杂文卷十三、十四诗卷十五、十六为补遗。傅山的四十卷《霜红龛集》一至十四卷为赋、诗十五至二十六卷是传、叙、题跋、墓铭、碑、记、书札、家训、杂文卷二十七至三十系杂著卷三十一至三十五为读经史子卷三十六为杂记。魏象枢之十卷《寒松堂集》前四卷为奏疏卷五是书序、传记卷六、七为书简卷八系碑志、表状、祭文卷九杂著卷十庸言。

数逾万种的文集各有偏重体裁不尽相同有的奏议为主有的偏于传记也有的重在学术研究但大体上包括了以下十种文体:奏疏、颂赋、论说、序跋、记、书启、传记、诗词、家训、家传、杂著。另外还有表谢恩表、朝贺表、策问、策论、拟诏、文告、赞、铭、箴、详谘、批详、示檄等等。

文集因其作者众多成员广泛题材多样数量庞大包罗万象故而史料价值甚大。归纳起来文集之作用大概有三个大方面一是文集提供了清代政治、军事、经济等等各方面的大量的、详细的、珍贵资料二系今人可以利用文集作者关于前代前人的研究成果三为便利今人研究清代学术思想史。

以乾隆皇帝弘历的御制诗文集为例虽然不少诗文是逢场作戏或敷衍成篇但也有许多文章诗词包含了相当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政治含义或论述某事某制或言己之政见或臧否人物评论史事或嘉奖贤臣名士促进臣僚效忠朝廷争取汉族名流学者为了解当时社会及乾隆帝本人提供了大量珍贵史料。其乾隆五十八年所写《御制喇嘛说》简述了佛教传入西藏之沿革论证了活佛转世纯系迷信阐明了清为安蒙古而承认其转世之旧俗并非谄敬番僧讲清了兴黄教以安蒙古之基本政策姑引一段如下:“喇嘛又称黄教盖自西番高僧怕克巴始盛于元沿及于明封帝师、国师者皆有之。我朝惟康熙年间始封一章嘉国师相袭至今其喇嘛、班禅额尔德尼之号不过沿元、明之旧换其袭敕耳。盖中外黄教总司以此二人各部蒙古一心归之兴黄教即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护之而非元朝之曲庇谄敬番僧也。”再看其乾隆五十七年《重华宫茶宴联句诗》之自注:“户部总册奏上年各省实征岁入银四千三百五十九万余内俸薪、兵饷、驿站等费出银三千一百七十七万余两余银一千八十一万余两。”这为研究清朝财政提供了极好的具体数字材料十分有用。

蓝鼎元之《鹿州初集》载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