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叶几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亦已经成为历史社会秩序渐趋稳定南方经济开始迅展华北农村的经济面貌也大为改观。何以随着皇位易主明宪宗死明孝宗即位全国人口统计数字也马上跟着骤减千万左右。南直等七省的人口数问题更大。
自洪武至弘治南方经济日趋繁荣江南苏、松诸府这个人口最密集的财赋之区展尤其迅。而上列表一显示弘治四年南直等七省除广西之外其余六省人口皆大为减少。最严重的是浙江竟然比洪武十四年减少49.8%比洪武二十四年减少38.8%比洪武二十六年减少49.4%。其次是福建分别减少45%、36%、46%。
从万历元年起大学士张居正为内阁辅。张居正为政执法严猛讲求富国强兵凡事务实进行政治经济改革非常重视赋役管理和户口问题。而由表二可见弘治四年到万历六年的八十七年间按官府的统计数字全国人口增加7411698人1。内中南直等七省通算只增加1758486人约占全国新增数的23%。这种增长度不仅与其经济、文化展水平不相称而且与其原来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也大为逊色。按官府的人口统计洪武十四年南直等七省计为4284213o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1.5%;洪武二十四年计为38238194人占全国的67.4%;洪武二十六年计为43315986人亦占全国的71.5%。即使到了弘治四年共计为2922o593人仍占全国的54.8%。就是到了万历六年的3o979o79人其人口数仍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1%为何其新增数仅占全国新增数的23%?难道是其出生率比北方各省低或者其死亡率比北方各省高?南直等省除嘉靖中一度遭受“倭患”之苦外其他条件均大大优于北方地区。人口减于洪武年实属反常。
因此对于万历六年南直等七省的人口数还得根据洪武年间的人口数进行估算。
92%恰与前面洪武十四年至二十六年全国人口的年增长率大致相同。92%的增长率为其以后历年的增长率。由洪武十四年迄万历六年计197年。则万历六年南直等七省人口数可如下式估算:4284213ox(1+92%)197=5135o7o4(人)。
比《大明会典》统计的3o979o79人多出2o371625人。
最后再检索一下官府统计的北方山西等五省以及四川、云南、贵州明代中后期人口变动走向。此八省弘治四年计为24o58564人万历六年为29815762人。八十七年间共增加5757198人。据《明太祖实录》卷一四o的记载洪武十四年山西计4o3o454人、陕西2155ooo人、河南1891o87人、山东5196715人、北平18934o3人、四川1465515人。六省合计为16632174人。洪武二十六年这六省合计为1695o487人比洪武十四年增加318313人年增长率为o.16%。由于云南洪武十四年无人口统计数而贵州则直到永乐以后始有人口统计数。况且这两个省人口少于大局关系不大。为了与前面的估计方法保持一致这里仍以16632174人作为洪武十四年四川、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北平六省的人口基数以o.16%为其以后历年的增长率。由洪武十四年迄万历六年计197年。则万历六年四川、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北京人口总数当如下式:16632174x(1+o.16%)197=227892o8(人)
比《大明会典》所记少525889o人。
万历六年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福建七省的人口数1以《大明会典》为准因其备载各省直细数。
为5135o7o4人四川、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北京的人口数为227892o8人两项合计为74139912人。如再加上万历六年云南1476692人、贵州29o972人总计为759o7576人。则比万历《大明会典》所记的6o692856人多出1521472o人。这是采取南北分别估计的结果。这个结果与上述进行全国统一估计的719231o8人只相差3984468人。如果考虑到洪武十四年全国人口基数没有云、贵两省人口的因素则相差就更小了。
第四章赋役制度第一节明初赋役制度的重建以鱼鳞册为经黄册为纬的赋役制度明初的赋役制度是建立在皇帝对全国的土地和人民私人占有的经济基础之上。一方面皇帝是全国人民的大宗主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在社会各阶级、阶层间居有支配地位全国人民都要被皇帝编制在户籍册中成为其编户民(役户)除皇室、勋臣、国戚及少数钦赐优免者外无不被分拨承担徭役为皇帝纳粮当差。百司臣僚、地方庶尹替皇帝经管土地、牧养百姓、管理国家听候皇帝差遣是纲纪之仆故官亦役也。另一方面皇帝又是全国最大的地主天下所有的土地都是户役田。无论是原报抄籍的事产、祖遗田宅抑或是无地人户被拨与开垦的临近空闲地、移徙宽乡时垦种的田地以及自认自报经官府批准的荒地它们的被授予或被允许管业都是以役户必须执行其本等差役为前提的。户役田具有主人的身份有田即有役种什么田当什么差。并且户役田不得自由买卖土地买卖必须严格税粮的推收过割手续。这样就形成土是王土民是王民“占由于民则入赋于君制也”1的封建逻辑无论输赋纳粮或当差承役都是编户民的封建义务是封建的贡或役。故而朱元璋告诫其臣民:“为吾民者当知其分田赋力役出以供上者乃其分也。”2“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封建政权的基础是土地和人民。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人民是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只有使生产资料和劳动结合起来然后才能产生满足郡国所需的赋役。另外民有常产则有恒心只有使百姓拥有生生之具的衣食之资——田宅他们才能安居乐业为王输赋当差进而达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治平境界。雄才大略的朱元璋精于治道自然明白此理他在继承宋元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创造鱼鳞图册和黄册制度将全国的土地和人民编管起来并使民附著于土为其纳粮当差。鱼鳞图册即田地之图它是针对“元季丧乱版籍多亡国赋无准”3的混乱局面为切实掌握各地耕田数字以杜绝隐田逃税而设立的。其编制程序为:由朝廷派人或由地方官主持逐田度量核实田亩“图其田之方圆次其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四至编类为册”。“以图所绘状若鱼鳞故1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原编第十三册《南阳府志·田赋》。
2《明太祖实录》卷一五o。
3《明史》卷七七《食货一》。
号鱼鳞图册”4。朱元璋对鱼鳞图册的经理循序渐进它萌芽于龙凤时期5迄明立国朱元璋多次遣使行天下在全国各地进行核实田亩、攒造鱼鳞图册的试点洪武二十年鱼鳞图册编制完成并在全国许多地区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