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06 章(1 / 1)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2000 汉字|3 英文 字 2个月前

机变不肯拘泥于儒家的纲常名节所以被窦默等人斥为“学术不正”。在理财治国的问题上他一反当时文章派和理学派儒臣们一致倡言的舒缓民力、“藏富于民”之类主张而把政策侧重点置于管理财赋增加国家收入方面这一点恰好深中忽必烈的心意。因此中统年间备受忽必烈宠信的朝廷重臣偏偏是善于理财“敷对明敏”的王文统而不是精于义理、言必称节用爱民的迂儒。

姚枢等人与王文统之间的门户之见似乎在中统之前双方就已有所冲突。中统元年(126o)忽必烈以潜邸旧臣为十路宣抚使分行中原汉地以安定各地政局姚枢受命为东平宣抚使乃以“文统新当国彼将以我夺其位”为由不陛辞直接之郡。二年七月(1261)元廷立燕京行中书省统领中原政务。十路宣抚使的建制约在这年撤除。或许应在此前后姚枢回到朝廷。倾心义理之学的儒臣们似乎在世祖面前进行过推翻王文统的活动。史载窦默曾与姚枢、王鹗等人在忽必烈面前批评王文统说不可让他久居相位并推荐许衡为相。这场政争的详情现在已难以确知关于姚枢在此时的行迹也没有直接的史料可资推究。但是在隐居苏门时期所结成的深交大约使他不会与窦默、许衡的活动完全无关。正因为如此王文统才会始终不移地把姚枢同许衡、窦默等人一起视为威胁自己地位的政敌来加以排斥于是讽奏以姚枢为太子太师窦默为太子太傅许衡为太子太保。太子师傅的地位不算不高。但对姚枢这样以治国平天下的佐王之材自期的人来说此举明显地有将他从权力中枢排挤出去的意图。姚枢遂以“皇太子未立安可先有太师”为辞拒授。同年八月被改授为大司农管理农桑、水利等务。中统三年春益都世侯李璮动兵变。早在正月底当李璮留质于燕京的儿子李彦简刚刚从燕京逃走时忽必烈便马上召姚枢问对要他预测李璮动向。根据姚枢判断李璮叛变后有三种战略可供选择“使璮乘吾北征之衅濒海捣燕闭关居庸惶骇人心为上策。与宋连和负固持久数扰边使吾罢于奔救为中策。如出兵济南待山东诸侯应援此成擒耳”。忽必烈追问:“今贼将安出?”姚枢断然对曰:“出下策。”事态的展证实了姚枢的观察和预见是十分敏锐、准确的。

李璮之乱生后王文统因有牵连被诛。此后忽必烈对汉人的疑惧心理日渐加深。另一方面行政中枢一时难以有足够的合适人选因此几乎与提拔阿合马同时姚枢于1263年正月被任命为中书左丞不久又带相衔先后行省事于河南、山西等地。中统、至元之际元廷乘平定李璮之乱断然改变中原世侯各擅其地的局面在各路置牧守行迁转军民分职。在实施这一重大的体制改变的过程中忽必烈急于求治措置失当一度出现“政令日改月异”的状况。朝中有人上言批评“中书政事大坏”1忽必烈闻后大怒是以举朝人心惶骇。姚枢遂上劝言书向忽必烈陈说保持政令稳定的必要性并进一步建议忽必烈“上答天心、下结民心”“睦亲族以固本建储副以重祚定大臣以当国开经筵以格心修边备以防虞蓄粮饷以待歉立学校以育才劝农桑以厚生”由以建成宏图远业。忽必烈怒为释。在担任中书左丞以后姚枢的政迹似乎并不十分显著。这或许与阿合马1据《元史》卷六《世祖纪》三当时有宋子贞曾上言:“朝省之政不宜数行数。”以“功利成效”固位取宠不无关系。至元元年阿合马即从领中书左右部“拜”中书省平章政事并由此逐步控制了政权中枢。至元五年姚枢以河南行省“佥省”之职又一次离开都到外地供职。他的具体任务主要是在河南经理屯田事宜为平宋张本。至元八年入觐十年官拜昭文馆大学士、详定礼仪使。十三年罢昭文馆姚枢乃改任翰林学士承旨。这时正是阿合马在朝廷中如日中天的时期姚枢就在翰墨词臣的位置上“明哲保身”一直到十五年病死。

在姚枢后人为他撰写的神道碑铭里称赞他“不固富贵进退礼敬故不取耻当时”。这段话实际上曲折地暗示出姚枢晚年的遭际并不十分理想。作为曾被忽必烈深为倚重的藩邸旧人自从中统以后他却始终没有在政坛上取得过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为什么呢?

当忽必烈还是藩王的时候他获得中土人心的主要活动是制止暴政安集流亡恢复汉地封建的政治秩序和经济生产同时为了在黄金家族中获取更有利的政治地位他也需要精通谋略的士人辅助他纵横捭阖。姚枢这样的儒生恰恰在两方面都适合忽必烈的需要。中统建元以后忽必烈对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关注与儒家讳于言利、一味主张节用爱民的偏执观点生抵触他只好到阿合马、卢世荣、桑哥一班“聚敛”之臣那里去寻求支持。姚枢曾被忽必烈斥为“不识事机”1应与这种大背景有密切关系。除了作为政治家而外姚枢亦颇以传播、显扬理学为己任对蒙古贵族常欲“以三纲五常先哲格言熏陶德性”结果反而使忽必烈留下“公茂善谈论物之圆者只说出柄来”2的印象。这恐怕也是使忽必烈后来对他逐渐疏远的原因之一。1《元史》卷二o五《王文统传》至元十二年伯颜灭宋捷报日至忽必烈命阿合马、姚枢等议行盐、钞法于江南姚枢去:“江南交会不行必致小民失所。”在元军已占宋地的情况下是否改行中统钞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事关大局。故姚枢之迂使忽必烈不满称其“不识事机”。2《中堂事记》《秋涧集》卷八一。

第七节许衡倡鸣程朱理学于北方许衡(12o9—1281)字仲平世人因其书斋名尊称为鲁斋先生。金河东南路怀州河内县(今河南沁阳)人。世为农家父名通寓居南京路钧州新郑县。衡生于新郑八岁入乡塾勤敏好学。十余岁从舅父当县吏者习吏事金朝兴建宣宗陵徭役繁重衡协助舅父分办见民生困苦而为吏者犹须承命督办差役遂不愿为吏决意求学。但这时金朝在蒙古进攻下已濒于崩溃人民颠沛流离无从求师指授遂依父母之命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