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援兵(1 / 1)

再世为臣(重生) carrotmiao 3756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48章 援兵

  

  “现在出发去与南北两路大军汇合需要多久?”云霁问。

  “单骑快马的话大概需要五天时间。”副将计算了一下。

  “行军速度单日三十里的话,到东边的这两个关卡,”云霁在地图上比划了一下,“大概是六天的时间。即使堪堪赶上了,如果驻守阳平关和葭萌关的桦国士兵出来迎敌的话,还是不可避免地正面交锋。”

  “那就是……来不及了吗?”副将的声音颤抖了起来。

  云霁皱着眉头,没有回答,“你先下去吧。”

  无论是单骑快马,飞鸽传书还是让朱雀去传信恐怕都是来不及了,如果桦国的军队知道宣国的军队在此改变行军路线,不会往东边行进的话,很可能会出关迎敌,届时无论如何都是会碰上。

  况且只是传信的话,并没有多大用途,而宣国国内的兵马只有两万五千,镇守都城的一万兵马为了防止公子文怀策反,不能调动。

  眼下唯一的方法……云霁计上心来,去邑国调兵。

  正面交锋,两军对垒的时候往往就是人数的比拼,况且这两个关卡都是位于一马平川的高原地带,无险可守,应该不利于设埋伏,也不利于骑兵作战,所以极有可能就是双方步兵的正面相峙。

  步兵正面交战,就是人数上的比拼,如果能在人数上压倒对方的话,只有增派兵力。

  现在宣国国内已经无兵可调,而邑国再不济也有五万兵马。如果肯调拨四万,哪怕两万也好,就能与宣国的军队,对桦国在阳平关和葭萌关的驻军进行内外夹击。

  这样一来,便能够增加胜算。

  桦国的十万兵马在河西走廊部署了一万五千,都城近郊应该还留了至少五千兵马,所以在两个关卡可能会各囤积四万兵马。

  宣国的南北两军应该也是各为四万兵马。陈博涉那边有些伤亡,应该有三万余。廉生那边在涪水关一役未遭到多少损失,反而俘获了些降兵,所以人数应该还是四万左右。

  如果邑国的军队可以与他们里应外合,内外夹击的话,应该还是有把握的。

  云霁拿定了主意之后,便没有时间犹豫了。

  刻不容缓,只能孤注一掷。

  他召唤了朱雀,将原本佩戴的那副季先生的面具给朱雀戴着,朱雀的体型和个头与他相仿,如果不开口说话的话,应该是看不出破绽的。

  这次陈博涉将他留守在邺城,并给了他调兵的虎符,赋予他调动都城近郊一万兵马的权利,所以他不能离开。

  但此次事情紧急,调兵之事只能是他亲自去做。

  他是邑国人,也知道邑国傅太守的秉性。桦国与宣国两强相峙的这么多年,邑国作为一个小国,一再地隐忍退让。傅太守本身是个投机之人,趁着乱世到来而自立为王,但实际上自己也知道自己并没有称王的实力,只是熬过一天算一天。

  这次如果能晓以利害说服他归顺宣国,并愿意将兵马贡献出来以供陈博涉差遣的话,宣国的胜算便能增大。

  云霁叮嘱朱雀一定要时常在公子文怀身边出现一下,以起到警示的作用。但他依然不敢将虎符交与朱雀。

  虎符本来是主君交与主帅用来调兵之信物,陈博涉立公子文怀为傀儡国君之后,一直没把三枚虎符归还给国君。

  朝臣们都知道手握重兵者为王,陈博涉这一举动,夺权之意明显,他在朝中之时,也无人敢提出异议。

  但现在陈博涉出兵远征,不在朝堂之中,如果公子文怀提出交还虎符,而下面又有朝臣应和的话,很可能会使得手握虎符的云霁下不了台。

  如果碰到这种情况,朱雀又因为假扮他的模样而不能过多说话的话,不如装聋作哑,称虎符不在手里比较安全。

  ——

  叮嘱完毕之后,云霁换了一副面孔快马出城,一路疾驰来到了邑国。

  邑国国都已经是一片混乱了,自宣桦二国开战一来,夹在中间的邑国唯恐被殃及池鱼而惶惶不安。

  前几天宣国的大军从邑国越境,通涪水关进入桦国之时,事前并没有给邑国打招呼,以至于邑国以为宣国大兵压境,要一举荡平了邑国。百姓们纷纷外逃,去投靠景国或者大沧国的亲戚,国都的骚乱更添一筹。

  傅太守为了这件事,每天更是寝食难安,不知道应该站在哪边,也不知道应该如何表态,更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卷入战争之中。正在这个时候,听到兵卒来报,说有宣国使臣来访,就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般,急忙迎了进来。

  云霁此刻是一副微胖的憨厚模样,一看就是世家子弟的富贵相,见了傅太守之后笑得眉眼弯弯,俨然一尊弥勒佛。

  “哎呀,您大驾光临,有失远迎,还望恕罪,恕罪。”傅太守瞧不出眼前人是宣国的哪一个,但看他腆着肚子,不疾不徐地走进来,不怯不畏,倒是一副主人派头,便更觉得得罪不起了,急忙迎上前去,礼节性地谢罪了几句。

  “哪里哪里,”云霁笑了笑,挤出脸上的几坨赘肉,“我的祖籍怎么说也是邑国的,虽然现在在宣国得到了陈将军的赏识,混得还不错,但一直心念故土。这次宣桦二国交战,想必贵国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前几天又见大批难民出境,感慨良多,实在不忍故土变焦土,故而特来给太守大人支个招。”

  云霁知道这个时候千万不能表现出一副诚意求援,底气不足的样子,反而应该摆出天朝上国的派头,显示宣国的强盛。

  如果示弱的话,会被傅太守轻看,从而觉得宣国实力不济,甚至转而投靠桦国。但如果言语之间过于傲慢,说不定会使得傅太守恼羞成怒,破罐子破摔。

  在示威与求援之间如何选取一个中间的姿态,既不傲慢,也不卑微,既不虚伪,也不敷衍,既不挑明,也不含糊,这是最难把握的。

  所以云霁捏造了一个邑国出身的假身份,攀些亲戚,以便让傅太守感觉到他话中的诚意,也不至于失了大国的姿态。

  傅太守听说这位使臣居然是邑国出身,便急忙问道:“没想到大人居然我的亲戚,真是失敬失敬。”

  宣国是大国,实力强劲,这位使臣又颇有些架子,想来应该是宣国国内品级相当高的官员,于是根本不敢得罪,有意攀个亲戚。

  “跟傅太守做亲戚,可不敢当。”云霁亲切地笑着回绝,做了个欲擒故纵的回应。

  这次他来本是劝降邑国投靠宣国,既然邑国攀一步,进一步,他便让一步,退一步,保持距离。

  傅太守当即明白了这个言下之意,意思就是,如果邑国不归降的话,咱们还是不能攀亲戚的。急忙道歉,“失礼失礼,这认祖归宗,还需从长计议。”

  云霁摆摆手,一副大度的样子,“这件事呢,还得回祖籍,翻族谱,拜个祖庙才能确认。只是邑国这么些年,战火纷飞,家人离散,我故乡的那些个祖上亲戚,不知还剩几个,也不知族谱和祖庙,是否还健在。邑国的局势,实在是太不太平了。”

  他在不知不觉间将话题引向了傅太守现今最忧心的事,傅太守听完眉头紧锁,觉得他是有些怪罪,只得道:“大人是明白人,我们邑国就是个夹在中间难做的小国,两边一开战,我们就受牵连。去年打仗,桦国的白蹄兵践踏了结穗的冬麦,今春贵国调兵,又搅乱了春季的农时。不是我不愿为大人守宗庙,实在是局势难平,小国难做啊。”

  听到傅太守这么抱怨着,云霁心里便笃定了几分,作出一副了然,不怪罪不追究的态度,“我也知道傅太守这些年是尽心尽力,为一方百姓,守一方太平,劳苦功高。只是眼下形势发生了变化,七国势力不均等,制衡被打破。若还是固守一方的话,恐怕迟早要守不住啊。”

  这话又说到了傅太守的心坎里。他看着东边宣国占领了富南国北边的土地,对邑国形成合围之势,隐约觉得邑国被吞并也是迟早的事。现在听宣国的使臣这么说着,心里隐约的担忧便成了现实。

  “陈将军可是真有这个打算?”傅太守没挑明了问,但露出的怯意已是不言而明。

  “陈将军是志向高远,心怀天下的人。”云霁将陈博涉口若悬河夸奖了一番,什么尧舜转世,文王投胎之类的不要脸的话也说了,目的就是塑造个贤明的主公形象。好让傅太守相信,归顺宣国是明智之举,是势在必行,归顺之后。陈博涉必然以礼相待,不计前嫌。

  “而您在任这么多年,经验丰富,即使陈将军将来能一统天下,也要依仗您继续坐镇北方。”云霁话里的意思是,归顺之后,傅太守不仅能保留原职,说不定还能升迁,成为整个北方的一个什么人物。

  傅太守听着,心里悬着的一个大石头,轻轻擦着些地面,原本紧绷的面容,略微缓和了一些,“那么大人此番的来意是……”

  “但是,”云霁话头一转,他此次前来的目的,主要不是劝降,而是调兵,所以还得再将这个甜头往上调一调。

  “傅太守能坐到哪个位置,比现在高,还是低,就要看傅太守的能力了。”云霁道:“如果陈将军见您诚意十足,能力又强,态度又好的话,想必会对您委以重任。”

  “我自然是诚意投诚。”傅太守急忙道。

  此话一出,算是默认要归顺宣国了。

  云霁推究了一番,傅太守再次表明了态度。见胃口已经调得差不多了,云霁说出了调兵的“请求”。

  “如果此次宣桦交战之际,傅太守能身体力行地支持宣国,那么这个忠心可真是天地可鉴,日月可表啊。”云霁道。

  傅太守见他迟迟不挑明,生怕他变了卦,许诺好的归降条件不算数了,赶紧道:“大人啊,您就别卖关子了。该让我做什么,如何才能得到陈将军的赏识和信任,您就明说了吧。”

  至此,鱼儿已经上钩了,只差钓起来了。云霁当即将请邑国调兵往葭萌关和阳平关的计划,全盘相告。

  末了不忘补充,“就算您不出兵,宣国的战力几倍于桦国,此番也是势在必得。但如果您出兵了,和宣国里应外合的话,不就能显出您的诚意了吗?”

  “况且宣国的实力如此之强,您派出的兵马,估计就是走个过场,根本不会损失一兵一卒,反而落了个战功。投诚之后,您与陈将军谈条件的时候,还能拿出来邀个功,得个赏,升个官,进个爵。”

  “这样一石三鸟的便宜差事,您还等什么呢?若不是因为你我为同根生,我何必这么千里迢迢地来给您出主意呢?”

  云霁的这番话说得既聪明,又诚恳,还句句戳中了傅太守的心思。

  傅太守既知道宣国势在必得,又打着投诚之后想得到个好待遇的小算盘。听着这个调兵的计划,简直就是白捡一个军功,何乐而不为?

  况且宣国的陈将军是武将出身,最重视战场上的情谊,这次若能用邑国这少少的兵力,换取个陈将军的赏识和信任,那么将来可不就是前途无量吗?

  想到此,傅太守赶紧朝云霁深鞠一躬,“真是大恩不言谢啊,严大人此番千里迢迢来给傅某出谋划策,即使身在宣国也不忘故土之情,在下真是感慨无量啊。”

  “哪里哪里,”云霁笑道,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以后都是一家人了,我还要劳烦傅大人提拔提拔。”

  之前云霁嘱咐芮深做事的时候就曾经说过,人生性多疑,你若把好处都摆在他面前,把功劳都计在他身上,他反而不敢相信,所以一定要表现出自私自利的一面。

  “您也知道,陈将军武将出身,重文轻武。我们文官在朝堂之上,有时候有些说不上话。但这次傅大人若能立个军功,加之本身是手握重兵之人,臣将军对您一定会倍加器重。”云霁面露狡黠之色,“到时候您飞黄腾达了,可千万要提携小弟啊。”

  原来还有这一层打算。

  傅太守明白了之后,顿时笑开了花,一是觉得前程似锦,刚刚来的时候还高人一等的这位宣国的严大人,现在也要巴结自己了,可见自己投诚之后该是多么的光明。二是愈加相信严大人的这个提议,真是一个好主意。

  “这个您放心,我们老乡的情谊,都是说定了的。”傅太守眉开眼笑,“我这就让张将军率兵前去与贵国的军队,形成夹击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