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7 章(1 / 1)

平南王府凭男记 初吻江湖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手拉手,一个月之后,已经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了。

  甚至三孙少爷的卧房外间,就是何大根的卧房。

  俩小孩儿住一个房间,里外间,守夜的婆子丫鬟,一伺候就是俩小孩儿一起,这让李奶娘心里好受许多。

  “这样一起长大的奶兄弟,比亲兄弟都亲,何况三孙少爷还是个庶出。”香穗小声的道:“那两位少爷可是嫡出。”

  “别说了。”李奶娘制止了香穗的话:“这些小孩儿都要洗个干净的澡,从里到外都换上新衣服,头发不论男女都剃干净,不要有虱子之类的东西进来,另外,好好教导规矩,再有一百来日,就该出孝了。”

  三四个月,他们的头发也会长出来,人也会养的很好,到时候再有点规矩,就行了。

  小孩子们被安置下了。

  而那边,赵仁河又被海姨娘拉着做新衣服,一提起新衣服,赵仁河就皱眉:“我这衣服都一个色儿,您还做什么新的啊?”

  “那不一样。”海姨娘又给何大根量身:“一人做一身新衣服,出孝的时候穿。”

  “再有三个月多点就出孝了。”赵仁河想到了一点:“终于可以放开了吃肉了。”

  “吃肉,吃肉肉!”何大根攥紧小拳头:“肉!”

  “对,肉肉!”赵仁河也想吃肉,馋的慌。

  没办法,他们接连守孝五年,赵仁河小的时候,吃不了饭,只能吃奶,戒奶之后,能吃东西了,也只能吃点鸡蛋羹,肉糜之类的,结果守孝之后,连肉糜都没得吃了。

  只能吃蛋类,牛奶都没有!

  他们这是沿海地区,根本没有奶牛,只有一些作为食材的羊奶跟牛奶。

  不能直接喝,只能作为食物辅料来用。

  直接喝的话,有些腥膻,南方人也不是养活牛羊的料。

  除非是水牛奶,那个好喝。

  只是王府里没几个人喝,也就是几个小孩子用,准备的也少。

  可是,不让吃肉这一点,非常让赵仁河难以接受,他前世就是一个食肉动物啊。

  他的冰箱里,常年都准备着一块酱牛肉,煮方便面的时候,切里头几块,放上两把菠菜,这一顿饭就这么煳弄过去了。

  或者晚上出去撸点串儿,那个时候,想吃什么吃什么,何况就算是有丧事,也不妨碍吃肉啊?现在可到好,他五年没闻到肉味儿了,再“素菜荤做”那也不是真的肉。

  吃的他脸都绿了好么!

  他亲娘还给他做了一身绿衣服。

  还要他戴绿帽子……想一想,真是一把辛酸泪。

  看到两个小儿如此,海姨娘都被逗笑了:“好,吃肉肉,吃肉肉!”

  两个月之后,正好是过年,过了最后一个吃素的年,在出了正月,二月一日,他们出孝了!

  赵仁河也七岁了,同时,二月一日,他们出孝了。

  穿了五年的孝服脱了下去,当天,他们开荤,但是没吃多少,主要是各种骨头汤啊,肉汤之类的,清淡的肉类,就这,还有俩人拉肚子了呢。

  不过第二天,二月二,龙抬头,人人餐桌上都有一盘猪肉头,不过不是红烧的,也不是清蒸的,是卤熟了的猪头肉,用黄瓜、苦苣等菜凉拌了一下。

  赵仁河狠狠地吃了两块肥美的猪头肉。

  “以前可不这么吃。”赵仁河觉得味道真香。

  “你以前也没吃过几次肉啊!”海姨娘摸了摸他的头:“现在也别多吃。”

  “我真的好馋啊!”赵仁河哀嚎一声,又吃了一块瘦肉,尽管他很想继续吃下去,但是……他的小肚子装不下那么多东西了。

  看的赵希伊哈哈大笑:“这孩子,以后每顿饭都有肉。”

   今天陪父母在家吃的午饭,然后跑去逛街了,但是只相中了一条裤子,给老爸买的。

095换了称唿

  095换了称唿

  吃过了猪头肉,还有别的东西可以吃。

  二月二这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所以这一天饮食多以龙为名。

  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吃龙须”,吃馄饨为“吃龙眼”,吃饺子则叫“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葱饼叫做“撕龙皮”。

  有些地方还有吃“龙眼”、“龙须”、“龙舌”、“龙耳”、“龙皮”、“龙子”、“龙蛋”以及吃春饼、吃猪头肉的习俗。

  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这些都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的强烈愿望。

  而王府里的各种东西,都跟龙有关系,就连茄子,都叫“蟠龙茄子”呢。

  赵仁河甚至还剃了头。

  二月初二理发,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都说正月里剃头死舅舅,这一个正月都没有给你剃头。”海姨娘摸着儿子新的头发:“希望你舅舅还活着。”

  “姨娘,我舅舅他,还没音信吗?”赵仁河是知道海姨娘有一个胞兄叫海福龙。

  只是名字好听,日子却过得苦,后来更是被征兵了去,留下一个妹妹在村里苦苦的过日子。

  这个妹妹就是海姨娘。

  兄妹俩相依为命,结果现在海姨娘也不知道她的这个哥哥,是声是死。

  且权当他活着,所以正月里从来不让赵仁河剪头发。

  “没有,已经托你父亲打探了。”海姨娘自己没办法,只好让赵希伊去打听一下,只是赵希伊乃是后勤,又是个耍笔杆子的,跟那些大头兵们压根没什么交情,唯有在发放东西的时候,趁机查看一下花名册,无奈士兵的花名册都有好几种,好几本不说,还分为前锋营、左翼右翼、中军大营以及后军大营。

  那么多花名册他不一定都能接触到,而且几十万人……找了这都快七八年了,也没找到。

  早在三年前,赵希伊就认定,人肯定是没了。

  所以轻易不提这个话头,免得海姨娘伤心难过,他当年遇到海姨娘的时候,她正是窘迫的样子,要不是一时心动,他也不会纳一个良家子为妾。

  “剃完了头,我带他去开笔。”

  相传农历二月初三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诞辰日,旧时这天让孩子开笔写字,取龙抬头之吉兆,为孩子正衣冠、点朱砂启蒙明智,寓意孩子眼明心明,祝愿孩子长大断文识字。

  开笔礼在古代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是古代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启蒙教育形式。

  “好,去开笔,那是不是三月就能去学堂了?”海姨娘对儿子的学业非常关注,她认为人只有读书才有出息。

  看看赵希伊就知道了。

  开笔的不止赵仁河一个,家里的小孩子们都在宗祠跟前开了笔,有几个人,赵仁河认识,是他的亲大伯、亲叔叔,跟他渣爹站在一起说了一下几个小孩子上学堂的事情。

  赵仁河听了一耳朵,学堂现在因为搬走的那三支,已经不那么拥挤了,现在有的也只是王府近支以及王府里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