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你这个,就叫不争是争,争是不争!”赵仁河翻了个身,朝李钊英俊的脸蛋就吧唧了一口:“唉呀妈呀,帅呆了!”
特别“雍正爷”的范儿,他忒喜欢啦。
“傻瓜。”李钊赶紧将被子给他盖好,虽然屋里并不冷,但是北方不如南方温暖,他就怕小河着凉。
“对了,孙皇贵妃那里,真的不管不顾?”他想着,那好歹是个孕妇。
“其实,田公公说,孙皇贵妃那怀孕,好像是假孕。”李钊告诉了赵仁河一个爆炸性的消息。
“什么?”赵仁河差点平板蹦起来:“假孕?怎么会?”
“因为吃东西,她都不怎么忌口。”李钊道:“虽然有很多明枪暗箭都被挡下了,可也有那么几次,是防不胜防,要么就是这一胎十分坚强,健康,根本不怕算计;要么,就是假孕,根本没孩子,自然吃什么都成,大冬天的吃清炒绿豆芽,不该是喝红豆汤么?”
绿豆芽什么的,是比较偏寒的东西,也不是说孕妇不能吃,但是宫里的这位孕妇可是个宝贝儿,多少人眼巴巴的看着呢。
孙颖这位出身平凡的皇贵妃,就爱吃清炒绿豆芽,或者是凉皮这样的东西,嗯,她是陕西人。
但是怀孕,又是冬天,谁敢给她吃这些东西啊?
“是不是真的,除夕夜就知道了。”李钊也不确定,想着孙皇贵妃应该没那个胆子。
窗外,有簌簌的雪花落下,白色覆盖了大地,京城也披上了白色的面纱。
不少人都在期盼,除夕夜的宫宴。
而当那一日到来的时候,赵仁河反而不紧张了。
虽然同样很折腾,但是年终的这一次大朝会,必须要去。
女眷们可以晚一点去,男人们却必须要早点到场,今年的最后一次大朝会了,来的番邦属国更多了一些,而且据说贡品十分用心。
尤其是沿海地区,吕宋这次来的还是拉干王子夫妻俩,带了吕宋国的贡品,并且表示十分感谢天朝上国为他们平定了东瀛倭寇之患。
“其实他们更怕平南水军大营的将士们,顺便连吕宋都给打下来。”赵仁河太知道这些人的德行了。
“那还不好?他们在南边也能消停一些。”李钊穿戴整齐之后,带着赵仁河上了王驾。
与往年一样,车子进了皇宫,又被迎去了养心殿。
赵仁河一进门就给成康帝见礼,然后在叫起之后,笑嘻嘻的道:“万岁爷,小臣又来您这里蹭饭了嘿!”
“朕早就知道你这德行,老早就吩咐了,早膳多上两屉包子,多来点粥,省的你们俩不够吃。”成康帝乐呵呵的样子,明显是被娱乐到了。
赵仁河也不客气:“那小臣可就有福了。”
皇帝的早膳当然丰盛,不过赵仁河吃的也非常开心:“这是我娘腌制的小瓜咸菜……嗯,这是小鱼花生啊?哎呀,这是海鸭蛋。”
461真作假时假亦真
461真作假时假亦真
“这都能吃出来?”成康帝可有点惊讶了。
“这里头的蛋黄吃起来不太一样。”赵仁河美滋滋的道:“而您这里能端上来的就更是不一样了,这海鸭蛋各个都比陆地上的鸭蛋大了一圈不说,我听我娘说,是挨个挑选出来的,太大的不要,太小的不成,要大小一样的,还拿了个称,挨个称重,哎呦喂,仔细着呢。”
李钊就是低头吃饭,皇帝的御膳里头,那些小巧玲珑的早点,他并不喜欢吃。
只有大肉包子才最美味。
而且大朝会是准许臣子偶尔起来去外面一趟的,不然一开一小天,谁能憋的住,不去拉撒啊?
他们三个开开心心的吃了一顿早膳,然后才整装去了干清宫,金銮殿上,依然人声鼎沸。
虽然不是第一次参加大朝会了,那是平南王依然是众人瞩目的焦点,没办法,从打平南王上朝以来,貌似每次都是跟着皇帝一起大朝会,还有昭王殿下,这俩一左一右,一看就是万岁爷宠信之人。
看到这一幕的许青心里十分憋屈。
十皇子过了年才十六岁,虽然可以御门听政,但是只能听,不能发表任何看法,还有,这大朝会上,十皇子是不能出现的,原因就是太年少,怕应对不及时,在番邦属国面前丢了宗主国的脸面。
故而现在朝上唯一的皇子,就是昭亲王。
唯一成年了的皇子,也是昭亲王!
只要搬倒了昭亲王,那十皇子就胜出,十皇子年幼,还没成年呢,皇帝都六十六了,只要运作的好,将来十皇子登基称帝,自己也能大权独揽,不独揽,也能是大权在握。
同样憋屈的还有其他几个人。
孙皇贵妃的兄长看着昭亲王跟平南王也眼神不太和善;金家的人上不得台面,但是在如此大朝会的时候,他们也会在场,只不过在边缘地带罢了。
还有不少人,神情各异,反正绝对不统一。
这就是成康帝要的效果,要是大臣们都统一意见了,他这个皇帝可就坐不稳龙椅啦。
又是那一套程序,山唿万岁,然后是国内歌功颂德,国外番邦敬献贡品,以表孝心。
其中最虔诚的就是吕宋、琉球等南海小国。
不虔诚不行啊,以往被他们深深忌惮的东瀛,才半年的时间就被平南水军大营的人趟平了。
还有一半的队伍尚且没有撤回岸上,他们能不虔诚的来表忠心么。
坐在一边,已经是“东君公”遐仁,心情可想而知。
他是头一次参加这年终的大朝会,发现来进献的属国里头,有他一直认为强大的吕宋,因为吕宋能跟所有的海盗死磕;有他一直觉得富庶的高丽,因为高丽有山有海还有各种盛产物,不像东瀛,贫瘠的平民都吃不饱肚子。
更有北方蛮族,女真鞑靼的,一个个凶神恶煞的样子,按理来说,使节应该选择面容俊俏一些,能体现友好的那种,而这帮人即便是使节,看起来也跟强盗一样,要是他们的将军,该什么样儿啊?
而大顺朝一概一视同仁,并不偏颇谁谁谁,武将们更希望他们闹事,那样的话,就能跟平南水军大营一样,出兵了。
各种好东西进贡来,宗主国的皇帝陛下貌似并不太喜欢,反正没有表现出欣喜若狂的样子,仿佛送来的都是很普通的玩意儿。
再听大顺朝的各种歌功颂德之事,更是惊讶万分,东瀛讲究以下克上,据说是从明朝时候学会的手段,但是貌似不是这么回事儿啊?御史言官是能上本参奏,但是貌似也只能是参奏,却不能管具体的事情。
并且大顺朝比大明那会更严重的是,言官不能随便参奏,没有证据的参奏一概不予理会。
证据包括人证,或者物证,以及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等等,最少要有一个人证,或者两个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