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0 章(1 / 1)

平南王府凭男记 初吻江湖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说皇宫里的御膳房,什么好吃的东西都有!”

  “你就这点出息啊?”孙应嘉喝了一口茶:“就为了点吃的?”

  “民以食为天。”侯大宝立刻就道:“没吃的,干什么都没力气。”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赵仁河还在一旁敲边鼓。

  “行了行了,教你。”孙应嘉放下茶碗。

  赵仁河立刻扯了扯侯大宝:“快,换一碗新茶来,拜师敬茶啊。”

  “现在不用,找个黄道吉日,一起拜师吧!”孙应嘉还是很讲究的,收徒是有讲究的,可不能稀里煳涂、简简单单的敬一杯茶就完事了。

  得有个仪式!

  而且他不止要收一个徒弟。

  侯大宝这回乖了,眼看着就要学真本事了,可不乖么。

  赵仁河舔着脸,将自己的小嫩手也伸了过去:“那什么,您看看我的?其实我也是骨骼精奇之人,百年难得一见的练武天才,只是我这人一向低调,不太喜欢炫耀,孙外公,您看看我这是不是也合适某个功法?”

  “你啊!”孙应嘉看了一眼赵仁河都快要伸到他鼻子底下来的白嫩小手掌:“你这两只手,只适合拿筷子吃饭,拿笔写字,人家是细长瘦,筋骨都在上头,你这是短粗胖,天生富贵命,没事儿学着打打拳,踢踢腿,挺好。”

  就差说赵仁河这是个小废物了。

  赵仁河不服气:“我有那么差么?我日后一定努力习武,让你们看看,我的天赋!”

  “那你努力。”孙应嘉喝完茶,吃了点心,就赶人了。

  后来孙应嘉选了个良辰吉日,他收了六个青少年跟十二月为徒,还有枫丹白露她们一群女孩子们。

  一口气收了这么多……徒弟,就是没有赵仁河在内。

  赵仁河负责观礼,羡慕嫉妒恨的嘴脸,看的孙应嘉心情大好:“你可以暂时当个记名弟子,学会了一项武功之后,再谈拜师的事情。”

  好歹没有直接说死,赵仁河还有点希望。

  不过,这孙应嘉倒是真有一手,他白天教这些孩子们医术,不管男女都要学:“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这世上的人,吃五谷杂粮,绝不会一直健健康康,早晚都会得病,所以,才会有悬壶济世这个词儿,你们日后要好好学习,将来就算不当大夫,不给人看病,自家人有个什么头疼脑热的,你们也能自己看个明白,不至于被庸医耽误了病情。”

  “知道了,师父!”所有人都异口同声。

  剩下两个武师父看的眼热,人家这师父当的,这才叫师父,威风啊。

  “平时你们还要积极锻炼,跟着你们两个武师父,把筋骨拉开。”孙应嘉道:“我教你们的东西,先从吐故纳新开始。”

  孙应嘉能把几个孩子都安排的好,并且还指点了一下张三李四,让俩人受益匪浅。

  舅舅剿匪回来,又得了不少战利品,其中竟然有一些海外来的海药,也就是些海外药材。

  这下子,他老丈杆子孙应嘉高兴了。

  他给老丈杆子的是这些东西,给媳妇儿就是好多金子打造的首饰,给外甥的是一些散碎的银子,虽然银块子不大,但是架不住多啊,里头几百两银子,都是小碎块,用一个小箱子装着:“你留着花吧,反正每日采买东西都要花钱,这散碎银子省的找钱了。”

  “这不好吧?”赵仁河觉得钱太多了。

  “没什么不好的,这是我从一个大人的战利品里头顺来的,我花着扎眼,你花正合适。”结果他舅舅告诉他:“日后让你大表弟来这里读书,这就算是束脩了。”

  赵仁河没办法,只好收下了。

  天气渐冷,赵仁河他们都换上了厚实的衣服,拿了手炉子取暖。

  王府里送来了二百斤银霜碳,五百斤红烙碳,以及一千斤的柴。

  赵仁河又在集市上买了一点子菜干、虾干之类的东西,虽然府里头肯定不缺,但是府里采买都是大宗,一旦东西多了难免良莠不齐,他这虾干挑的都是一指多长的大虾干,菜干也都是干干净净的那种,带着送回了府里,发现渣爹跟两个兄长怄气,每日里相互折磨,他趁机灌了渣爹一顿心灵鸡汤,这才在第二日回了府城。

  日子就这么过了下去,年底的时候,丁大力他们竟然长高了三寸,所有的衣服都要重新做了,不然露胳膊露腿儿的都小了许多。

  “这些衣服都不坏,爷们儿也不将就那些,我就改一改,给自家小子穿了。”田大婶就在赵仁河跟前说明白:“姑娘们的衣服也是好的,我这年纪是穿不得了,改一改,洗干净了放着给我家那小丫头留着。”

  “行,您看着办就好,只要不糟蹋了,给谁穿不是穿。”赵仁河笑了:“勤俭度日,我辈优良传统,我的那些衣服,有小了的,也拿去,不拘自家孩子,还是左邻右舍的,都能捡着穿。”

  这时代什么都不发达,肚子能填饱就不错了。

  至于衣服,平民老百姓们讲究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穿着方式。

  不像他这样的王府子弟,他一年四季的衣服,穿不完的穿,因为按照规定,府里头的爷们儿每一季都有公账上给做出来的十套衣服,这不只是外衣,而是包括内衣裤、中衣跟外衣在内,从里到外一整套,还包括跟衣服搭配的头带、腰带和鞋子,或者是靴子。

  这还不包括亲娘给做的,奶娘给做的呢。

  这会让又加上了舅母给做的,三个女人,每一位给他做两身衣服,这就六套了。

  更有身边枫丹白露给做的那些。

  一季也才三个月而已,一换季又有了新的,剩下的过了二年也没法穿了。

  放着还会被虫蛀,丢了又可惜,不如送人的好,田家孩子多,刚来的时候,大人都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呢。

  现在好多了。

  当然,他们的衣服,也不是小门小户的田家人能穿的,势必要改一改,大的改小了,奢华的改朴素,还有一些坠饰之类的都不能戴,不然就是逾制。

  虽然鸿基皇帝开放了一些,趁着立国的时候,改革了不少弊端,例如女人不许裹小脚之类的陈规陋习,但是有些阶级分明的东西,他也无能为力。

  比如平民百姓是不能穿黄色、紫色、朱红色这种官服上有的颜色。

  成亲的时候例外。

  另外就是捡旧衣服穿,改掉一些,就可以了。

  “谢谢三爷!”田大婶高兴了:“这些衣服都是很好的料子,虽然颜色淡了点,但是都八成新呢。”

  穿着出去,说是新衣服都不为过。

  在一众亲戚朋友里,极有面子呢!

  一直到进了腊月,赵仁河这才结束求学生涯,去了一趟舅舅家之后,就带着人回了平南王府,喝腊八粥了。

  府中干什么都热闹,两位武师父却是留在府城里自己的家过年,不过他们俩现在成了孙应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