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8 章(1 / 1)

嚎啕呼吸 梁阿渣 2000 汉字|7 英文 字 2个月前

能负责?!”

她的声音爆发之后,整个团委办公室都安静了下来。

即使做好了必胜的准备,林琅还是被这个人突然地发怒而吓得向后退了一步。

不知道为什么……林琅脑海中迅速闪过自己被唐玉树吓到跌坐在地的那个画面。

办公室里别的老师也都被这边的动静吸引来了注意力,整个空间里安静得可怕。

收回了自己的手机,稳了稳发虚的心情和发虚的脚步,林琅努力让自己笑起来:“我来提议……只是觉得这件事可以锦上添花——既没又多大的成本,又显得影大与时俱进——这一点老师您应该认同吧?”

男生微笑着说出有理有据的话,一味地发怒倒有点让自己下不了台了。况且他的话中暗含着的那句“电子邀请函是与时俱进的新事物”——自己再继续否定下去,倒把自己摆在了“墨守成规”的位置上去。于是她很表演性质地先呷了一口杯子里的水,又用上“苦口婆心”的表情:“与时俱进这一点我也承认!电子邀请函是有电子邀请函的优点——成本低是吧?传播快是吧?但是:你们也别总想着质疑老师——前人的做法总是最靠谱的!纸质邀请函代表的是一种诚意,是一种我们影大的胸怀。”

男生很易受教,连连点头表示认同:“没错。纸质邀请函的所表达的诚意是无可取代的!”

“就是说嘛……”

“那我们今年就按您说的做吧:纸质邀请函照做,再增加个电子邀请函——两厢配合!”

“欸……”才意识到男生给自己挖的坑在这个位置,可自己又早在男生和善地表达认同的言辞里变成了骑虎难下的地步。最后只能笑了笑:“行,一起做吧!”

收到自己那条“谈妥了”的消息,沈曳迅速就回复了一个[惊讶]emoji。

“好弟弟,你怎么做到的?!你该不会是为事业献身了吧?!”

林琅被沈曳的玩笑逗乐了,心情舒缓了几分。从电梯里走出来,穿过大堂走到了教学楼外。吹着凉风,林琅才觉得空气的含氧量恢复了均值,换了一口气,林琅只回复了沈曳一句莫名其妙的“以赎罪为动机……”。

36 过半

36 过半

-

《新影》编辑部改制成为“新媒体”整整一周的关头上,尚未有所傲人的成绩展现,可价值已经被“小小地”验证了一次。

负责“联系同学去做电子邀请函H5”的秦擎来向林琅报道:“我去找那个学长说了有这么一个需求,但还没开口要他给我报价,他自己反倒是先哭着喊着求我把活儿交给他做——他说他可以白给我们做。”

“白做?”

“对!虽然他技术很过关,但平时做的一些H5都是纯爱好性质的,算不上什么拿得出手的案例。如今面临实习期,写简历实在写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但‘影大校庆邀请函’这个活儿的名头,就很像样啊!”

“那敢情好!”勤俭持“家”的林琅非常满意。

之后又陆续忙了一个礼拜,第一期《新影》要推送的所有物料都准备齐全了。

即将要发出推送的关头上,三个成年男人突然同时犯起了幼稚的毛病——

“啊啊啊!老大哥你去点那个‘发布’按钮!我太紧张了!”

“林琅点!林琅现在是主负责人!”

“我不负责!秦擎点!你年纪最小!初生牛犊不怕虎!”

“那该叶子点!叶子喝过的水比我撒过的尿都多!”

最后达成的解决方案是每人出一根手指头,放在鼠标左键上,三人倒数了“三!二!一!”

数到“一”的时候是沈曳先按了下去,于是傻住了:“欸?”

秦擎和林琅同时耸肩,摆出一副耍赖的态度:“我们说的是:三二一按——喊到‘按’字才按!”

沈曳上了当,于是在办公室里追着林琅和秦擎要“复仇”,抓住秦擎就被林琅“挠你痒痒”,抓住林琅又被秦擎“锁喉放倒”——如此不知疲倦地打闹了好久,才被电脑突然冒出的一声提示音拉回了注意力。

于是三人又聚集回电脑前——有“1条新评论”。

才点开“我看到了我的作业!谢谢官博推荐!”,就接连响起了好几声提示音。

沈曳故意把电脑的音量放大最大,每响起一声留言提示,三个成年男人就模仿着“叮——”一声。

就这么玩儿着,林琅觉得好笑,却突然又觉得鼻酸。

一直憧憬过这种无聊的小孩子把戏,但一直未曾有幸体验。没想到早已超过了那个幼稚年纪,却还是有人愿意跟你一起傻成一个孩子。

第一条留言是道谢——“我看到了我的作业!”——应该是给推送的第三篇文章留的言。

毕竟是老教授出资抚养这个改制后的《新影》编辑部,所以第三篇文章林琅留给了老教授的爱徒们,刊载了他们的一些插画,做成了一个电子艺术展的形式。

内容取自用户,也会因用户而传播出去——果不其然,之后第三篇文章的留言便几乎都是艺术学院的学生们,或作为展览者本人,或作为展览者的朋友,都在热烈地聊着自己或者朋友“上榜”的话题。也有人呼吁这个“电子艺术展”应该多办几期——可见学生们对于这么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非常珍惜。

除此之外,作为主刊的第一篇文章,林琅设计了一个《新影》的回顾专题:趁课余时间向“曾经的《新影》前辈们”做了个专题采访。没有选用很官方客套的问题,而是从学生视角出发,列举了一些诸如“学生时代的爱慕对象现在在做什么”之类的琐碎八卦话题。

除了见证过《新影》创刊的老教授之外,还有在《新影》上刊载过剧本作品的老师,甚至还意外地通过老师联系到了一个学生时期曾给新影当过封面人物的新锐女演员——她的影视作品受众大多是年轻群体,于是出于“争取学生人群好感度”的目的,经纪人也很认真地配合了全程的线上访问。

这些人的转发本身就自带了高质量的曝光之外,学生们也对于平日里高高在上的前辈们所分享的青春期傻事兴趣盎然。

第二篇文章,林琅放了一篇还没决定停刊时本该在下期纸质《新影》刊载的短篇小说。作者是个新人作家,文笔稍显稚嫩,但讲述的是青春故事。相比过分严肃的文学内容,林琅觉得这篇作品相对可以在学生群体里引起共鸣。

反响也意外地不错。

-

三个人一并窝在狭小的办公室里,围着沈曳的电脑,反反复复地刷新着后台数据,从下午五点一直刷到了晚上九点,几乎把每条评论都讨论了个遍。

内容设计得很成功,第一期就让《新影》收获了一千多个订阅。

沈曳还有点孩子气地畅想:“要是这一千个人各自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