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1 章(1 / 1)

我是蒋干 yuyuwin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人最多的记录保持者是在印度的孟加拉虎,与印度人素质和当地环境有关。在当地食肉兽中豺对孟加拉虎和华南虎构成威胁,豺攻击力不如狼,但群体比狼群更多且坚韧又没有种族之分,不同豺群会配合攻击虎豹。在印度曾有20只豺群攻击一只成年雌『性』孟加拉虎,虎在第一次对抗中杀豺7只,伤6只,摧毁豺群的进攻力。但是残余豺群立刻召唤邻近领地的另一支豺群-26只豺加入对虎的攻击,虎在第二次抵抗中杀4只,伤2只后,开始逃跑。豺群追击40公里,第三支小豺群加入堵截,最后近40只豺捕杀这只孟加拉虎。虎被吃掉一半,在最后战场又有7只豺被杀。中国也有传说-豺是虎克星。但是亚洲象和亚洲犀牛、野牛不是孟加拉虎的对手。成年雄『性』亚洲象可以自保,但绝不主动攻击老虎与非洲象相反,而且雌『性』亚洲象无力抵抗孟加拉虎。从解剖中发现,老虎心脏容量大于非洲狮。

西伯利亚虎以西伯利亚为基地足迹遍布欧亚大陆直至南亚次大陆,发展为孟加拉虎亚种、高加索虎亚种和华南虎亚种,只有大海阻止其进入美洲。部分个体横渡南海进入印尼群岛,发展为苏门达腊虎亚种。从极寒到极热显示顽强的适应力,虎是单独活动,只有繁殖期雌雄才有几天相聚,由雌虎独立抚养幼崽。说明虎的生存能力强于非洲狮。

非洲狮从非洲大陆北上进入阿拉伯半岛又进入南亚次大陆。历史上在印度发生过狮虎的竞争,虽然没有留下文字记载,但是非洲狮退让到印度西北一隅(称亚洲狮),而孟加拉虎遍布南亚、东南亚是最终结果。

最有传奇『色』彩的是中国黑虎又称兰虎。清末被传教士发现于西苑(与中国麋鹿同地),后向看守官员行贿得到两张黑蓝『色』虎皮。但一直不能得到活体,被认为是皇家圈养的变异个体,随麋鹿在中国灭绝或不承认黑蓝虎的存在。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一农民在京郊十三陵发现一只黑蓝『色』成年虎,70年代末在京郊密云山区发现两只黑蓝虎幼崽,说明经过近70年战『乱』在北京居然保存下黑蓝虎种群,令人不可思议。可惜再没听说黑蓝虎的后续消息。当地山民认为黑虎是明清皇陵的守护神,增加几多神秘...。

狮虎格斗是有真实战例的。1995年10月,我国沿海某市一开放式动物园曾发生过东北虎咬死非洲狮的事件。某夜,分隔狮虎笼的闸门因故障打开了,出于大型食肉兽间的竞争原则,实力相当的食肉兽相遇后要么互相退让,如果没有退路就必须背水一战,结果,当工作人员赶到现场时,非洲雄狮已倒毙在虎区正中央!经调查,非洲狮是经充分准备后入侵虎区的,但结果却是让东北虎一击致命,东北虎首次攻击就击中非洲狮的咽喉要害,根本没给对手还手的机会!击毙对手后,东北虎还拖着比它重一倍的狮子走了30多米。

西伯利亚虎(东北虎)是体型最大的猫科动物,首先在体格上胜狮一筹。从捕猎技巧上说,虎向来是独来独往,捕猎都是靠自己,单兵格斗能力自然很强;狮子的生存之道则是结群捕猎(狮子是猫科动物中唯一真正群居的动物),讲究协同作战能力,因此,一对一打,狮子决不是虎的对手。

在历史上,虎的分布一度远达土耳其,有西伯利亚虎、华南虎、印度虎、孟加拉虎、黑海虎、新疆虎、苏门达腊虎、爪哇虎、巴哩虎等亚种,但今天仅存前四个亚种。狮子的分布一度也很广,除非洲和印度外,还有希腊狮和伊朗狮两个亚种,其中伊朗狮和黑海虎还发生过激烈的生存竞争。 在古罗马斗兽场,经常上演狮虎搏斗的比赛,结果往往是老虎获胜。

通常虎会选择傍晚出来觅食,一夜可走二十英里以上。虎主要捕杀野猪、鹿、野牛等。它捕猎时,更多是依靠它的视觉和听觉,而不是嗅觉。捕猎时,虎会悄悄潜近距猎物10——25米的距离内,再从背后猛扑过去。虎的捕猎方法是先用前爪一击把猎物击倒,或把猎物拖倒在地,这是关键,然后虎一面紧咬猎物咽喉另其窒息,一面死死按住猎物,以免被猎物的角或蹄等伤着。

『绿『色』』网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绿『色』』!

------------

本书感谢提供资料朋友的名册

------------

司马懿生平

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今河南温县招贤镇)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权臣。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晋宣帝。

司马懿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周朝,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柏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仰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以为家。自仰八世,至东汉安帝时,生征西将司军钧,字叔平。司军钧生豫章太守司军量,字公度。司军生颍川太守司军俊,字元异。司军俊生京兆尹司军防,字建公。司马防就是司马懿的父亲(上述内容均取自《晋书;宣帝纪》)。晋武帝司马炎在他的一个诏书称:“本诸生家,传礼来久”(《晋书;礼志》)。

司马懿为司马防次子,史书称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晋书;宣帝纪》)。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司马懿生在『乱』世中,“常慨然有忧天下心”(《晋书;宣帝纪》)。

南阳太守杨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称,司马懿二十岁前,杨俊曾见过他,说他绝非寻常之之;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交好,曾对司马朗说:“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晋书;宣帝纪》)。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举他为上计椽。时曹『操』正任司空,听到他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汉朝国运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身体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为丞相以后,始用强制手段辟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若复盘桓,便收之”(《晋书;宣帝纪》)。司马懿惧之,只得就职。曹『操』让他与太子往来游处,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薄等职。司马懿在曹『操』手下任职,小心谨慎,勤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