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1 章(1 / 1)

双鹰旗下 准噶尔刀王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直认为,海战的结果就是海军实力的真实体现,以弱胜强只是一些偶然事件,虽然人们会对此津津乐道,但真正决定海上胜负的还是在船台上。

数一下德国海军目前所拥有的战列舰:“德意志“级、“拿骚”级、“赫尔戈兰”级、“恺撒”级、“国王”级和“巴伐利亚”级,看上去很强大,排水量也只比英国战列舰稍低一些。但若是仔细分析一下双方的力量对比,就会明白在日德兰海战时舍尔上将所面对的尴尬处境和悲哀。

想想历史上这些战列舰的主炮尺寸:“德意志”级和“拿骚”级是280毫米,其余的德国战列舰都是305毫米,而英国人却有九艘装备了343毫米主炮的战列舰、五艘装备了356毫米主炮的战列舰和五艘装备有381毫米主炮的战列舰,不要说德国的火炮制造技术领先于英国之类的话。制造技术只代表了射击精度要略好于对方,但主炮口径的巨大差异却真实的存在着,305毫米的炮弹最重也只有460公斤,但381毫米炮弹的重量却足足有920公斤,难道920公斤重的炮弹和460公斤重的炮弹砸在舰身上造成的伤害会相差不多吗想一想,当舍尔站在“国王”号上在面对英国人扑面而来的15英寸炮弹时内心所面对的恐惧和颤栗。

德国人还有胆量与英国人干了一架,李海顿估计若是自己在面对那种情况下,绝对是二话不说,掉头就跑。

由于缺少战略储备,德国海军在1913年开工建造,准备装备380毫米主炮的“巴伐利亚”级战列舰因为缺少足够的装甲钢,到战争结束时都没有建成。

德国海军在整个欧战期间困守港内,并不是因为怯懦或是什么所谓的德皇的命令,而是一种别人无法体会的绝望:让这些装备12英寸主炮的战列舰去面对装备了15英寸主炮的英国战列舰,无异于让他们去自杀。

李海顿突然想到某个为“用渔船打军舰”而感到沾沾自喜的海军,简直无言以对,你是说他们无知呢,还是说他们真的没有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海军。

还好,这个世界,由于李海顿的存在,德国海军在无畏舰时代并没有因摸索主炮配置方式而走“六边形主炮塔布局”的弯路,这使得德国海军的舰船设计师们在有限的预算内有足够的排水量为他们的主力舰装备上更大口径的主炮,而不用削弱防御。

现在,德国海军的主力舰“德意志”级是280毫米主炮,“拿骚”级装备的是305毫米主炮,“赫尔戈兰”级和“恺撒”级装备的是和奥匈海军“联合力量”级一样的330毫米主炮,而“国王”级则装备了更大口径的350毫米主炮。

而且因为李海顿在战前未雨绸缪地囤积了大量稀有金属,德国人则不必因为没有足够的优质钢而不得不下停下“巴伐利亚”级战列舰的建造,虽然他们因此不得不动用了大量黄金储备。“巴伐利亚”级的停工对德国海军的打击是致命的,因为除了“巴伐利亚”级,他们根本拿不出能与英国人对抗的战列舰。

李海顿与英格诺尔元帅和斯佩上将商议的结果就是尽快完成五艘“巴伐利亚”级战列舰的建造工程,在这一级主力舰服役之后,就能够拥有足够的实力与英国皇家海军来一场真正的主力决战。对于战舰的战沉,李海顿的观点也很独特,“战列舰就是一种拿来和对手消耗的东西,比的就是工业能力和国家实力,只要造的比对手多,比对手要快,就是再大的损失,也会最终会取得海上的胜利。为了得到海洋权益,就是花费再大的代价都是值得的。

六九、意大利一

到1915年8月,东方战线的战斗就基本平息了下来,俄国糟糕的道路和交通成了阻碍德奥联军继续进攻的最大干扰。由于冬天即将来临,德奥联军稍稍后撤,在波尔多高地南布格河和戈伦河一线构筑了防线。

俄国人再次得到了休养的机会。

东线德军分成了三部分:兴登堡指挥第4和第20集团军在北线,与里加和明斯克守御的俄军对峙,马肯森集团则在南线与波姆-艾尔莫利将军指挥的奥匈大军与俄军作战,鲁登道夫则指挥德第8和第10集团军在布列斯特,作为整个东线的战略预备队。

130万的俄军战俘在德军或是奥军的驱使下复员转业,成了铁路工人。在这些筑路大军的辛勤劳作下,加利西亚和东普鲁士的铁路向乌克兰腹地延伸着,极大地改善着前线的物资供应状况。

按照李海顿的意思,只要俄国人不投降,德奥联军就每年向俄国腹地推进200公里,然后再修上200公里铁路,以巩固前方的战局。

现在李海顿把目光对准了南方,地中海始终是他战略的核心。控制地中海,把英国人逐出这一地区,他就可以拿下至关重要的苏伊士运河控制权,然后就能进军印度洋,动摇英国人的根基。

控制地中海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物资供应来源,从而在战略上立于不败之地。要达成这一目标,首先要解决掉计厌的意大利人。

席卷整个欧洲的战争在1915年就犹如一场剧情跌宕起伏的大戏,交战双方的力量对比和战场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在五月之前,俄国人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整个加利西亚,兵锋指向西里西亚和匈牙利,看起来整个奥匈战线摇摇欲坠,随时都有可能崩溃。而英法联军在萨洛尼卡和加利波利半岛的成功登陆也让人容易联想到土耳其人的溃败,在人们的意识里奥斯曼军队根本不值一提。

这种情况促使意大利人和罗马尼亚人选择加入到协约国一方。

但整个情况从五月份开始却发生了巨大的反转,在加利波利半岛,土耳其人顽强地挡住了50万英法联军的进攻,最重要的是在加利西亚的反击战役中,俄军在德奥联军的打击下全面崩溃,不仅丢失了波兰和半个乌克兰,而且还丧失了进攻能力。

罗马尼亚完了,塞尔维亚在苦苦支撑,英国人的加利波利战役看样子也将会遭受一场惨败。现在同盟国把矛头转向了意大利。

意大利人陷入到矛盾当中,国内反战声高涨,政府和议会也陷入分裂,有人主张继续作战,有人主张退出战争。这让意大利军队都感到困惑。

7月在维也纳举行的军事协调会议上,经过一番争执,康德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