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2 章(1 / 1)

双鹰旗下 准噶尔刀王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竟甘愿不如我们奥匈帝国海军,真是难以置信。”李海顿用略带嘲讽的语气在刺激德国皇帝,的确,威廉二世能接受不如英国皇家海军的事实,但却受不了别的国家再凌驾于他之上。

他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世界第二,李海顿很了解这位大舅子的心思。

果然,德国皇帝受不了这份蔑视,拍着胸脯向提尔皮茨保证他会说动国会通过一定数额的海军建造经费的追加预算。

这就没有问题了。

提尔皮茨困扰就是资金问题,德国海军造舰预算有相当一部份被用在了基尔运河的扩建上了,这与大清帝国建造颐和园很相似。

每年3500万马克的投入几乎相当于一艘战列舰的造价,但是随着战列舰吨位的不断增加,主力舰的大型化已经成了必然的趋势,基尔运河已经满足不了海军的需求。

问题是这条运河的拓展经费却需要从德国海军的造舰预算中拨付。

李海顿现在有些明白提尔皮茨的处境了,他并非不希望德国海军得到更大更强的战舰,但是总预算25亿马克的基尔运河拓展计划,实际上极大的阻碍了德国海军的发展。

“为什么耗资巨大的国家基础建设工程要由海军造舰费用中提取”李海顿向威廉二世提出这个很尖锐的问题。

“这个”威廉二世有些挠头,基尔运河的拓展是海军部所提出的,问题是首相希林费尔德不愿意承担这笔费用,但25亿马克足够提尔皮茨建造10艘新锐的战列舰了。

“我倒有个主意,实际上基尔运河的拓展工程并不影响运河的通航,可以向过往的船只收取一定数量的通行费,可以用今后的通行费进行贷款,以弥补海军造舰费用的不足。”李海顿想到了天朝地方官员们惯用的伎俩在国道上修路,然后收过路费。

“这倒是个好主意。”威廉二世赞叹道,李海顿总会有一些奇怪的鬼点子。

三二、混乱年代

日俄战争让俄国沙皇在远东的扩张野心暂时受挫,把目光又转向了西方,整个巴尔干半岛的局势顿时又开始紧张起来。奥匈帝国方面已经执掌政权的费迪南大公趁着巴尔干半岛混乱和奥斯曼帝国内乱之时,作出一个惊人的举动一举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虽然这里自1878年之后就一直在它的统治之下,但名义上依然是奥斯曼帝国的两个省。

同时,保加利亚大公费迪南宣布脱离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自立为保加利亚沙皇。

随着奥斯曼帝国日渐衰败,越来越多的国家生出了野心,开始抢夺奥斯曼帝国留在巴尔干的遗产色雷斯,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还有爱琴海上的岛屿。

法国人趁着奥斯曼人最虚弱的时候宣布吞并突尼斯和摩洛哥,引发了一场政治危机,几乎要爆发一场战争。德皇威廉二世声称第二帝国在摩洛哥有着巨大的利益,要派出舰队去摩洛哥驱逐法国人。

最后在英国人的调解下,这事得到了和平解决,德国人在中非得到了一些补偿。

眼红的意大利人坐不住了,悍然出兵昔兰尼加,他们的舰队在的黎波里和托卜鲁克登陆,抢占了奥斯曼人在北非的最后一块领地。土耳其人无可奈何,只能组织一些游击队来反抗意大利人的占领。

1911年,土耳其再次发生内乱,由“土耳其青年党”控制的第三集团军离开了巴尔干回到首都,平息了首都的政变。奥斯曼帝国被土耳其青年党三巨头掌握在了手中,最终他们与意大利人签订了各约,同意将昔兰尼加、伊奥尼亚群岛和罗得岛割让给意大利,但奥斯曼帝国保留着名义上的“宗主权”。

刚刚脱离了土耳其人统治的保加利亚人坐不住了,看到了这个前宗主国的衰败,也想抢肉吃的沙皇费迪南向奥斯曼帝国宣战,只有400万人口的保加利亚向着有6000万人的“欧洲病夫”狠狠地捅出了一刀。

大家看了这一幕是不是觉得有点熟悉在远东刚刚发生过一次这种事情。

看到保加利亚人动手,巴尔干半岛上那些刚刚从土耳其人手下独立出来的小国也纷纷想分碗肉汤喝。随即,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希腊纷纷向奥斯曼帝国宣战。在巴尔干联军的攻击下,人数占优的土军却连连败退,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和色雷斯接连被巴尔干联军占领。土耳其人只得求和,保加利亚沙皇却不依不饶,声称要收复君士坦丁堡东正教大牧首曾经的直属领地,它在东正教徒心目中的地位就如天主教教皇所在的梵蒂冈。

最终土尔其人凭借着坚固的防线,勉强抵挡住了巴尔干联军的进攻,双方最后言和。奥斯曼人堪堪保住了最后一点欧洲的领土,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保加利亚人由于动手最早,占的便宜最大,整个色雷斯和半个马其顿被它纳入囊中。

塞尔维亚和希腊人看着眼红:兄弟,占了那么多,分我点呗

保加利亚人却死不松口,到嘴的肉那舍得再吐出去。

结果一年前还在携手作战的巴尔干兄弟再起内讧,希腊、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三国联起手来围殴占了便宜的保加利亚人,边打边骂:叫你吃,叫你吃,看撑不死你

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

结果保加尔人只能哭着求饶,不仅刚从奥斯曼人手里夺得的那点地盘全吐了出去,还让罗马尼亚人又从身上割了一块肉。

保加利亚人气得吐血,舔着伤口用狼一样的目光瞅着周围一帮恶邻,这下仇结大了。

巴尔干人的战争和欧战有关系吗

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这只不过是后来英国人为战争的爆发在找借口罢了。

1911年英国人一口气开工建造了十艘主力舰,就已经在为战争作准备了,但德国人毫无知觉,依旧不紧不慢地按照每年四艘的速度在建造着新的主力舰。提尔皮茨和威廉皇帝的战略里根本没有想与英国人打一仗,却丝毫不知英国人早已经磨刀霍霍。

英德两国海军主力舰的对比一下就拉开了差距。

如果威廉二世与提尔皮茨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以德意志第二帝国超过英国人二倍的工业产值和三倍的钢铁产量,是绝不可能在主力舰建造竞赛中输给英国人的。

可惜,他们毫无察觉。

李海顿有些悲观地看着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