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在建成“无畏”号和三艘“无敌”级战列巡洋舰喜悦中的大英帝国海军如同遭受了当头一棒,急了眼的英国人在开工了三艘“无畏”号的改进型“柏勒洛丰”级的建造工程之后,又追加了三艘“圣文森特”级战列舰的建造计划。
英国人在这两级战列舰上依旧采用了“无畏”号上的主炮布局,只不过稍稍增加了排水量用以加强防护而已。
1909年,奥匈帝国海军在完成了四艘“拉德茨基”级战列舰之后,又通过了新的海军扩充预算,开始建造新一级的四艘战列舰。新一级的战列舰采用了德国人“恺撒”级的舰体结构,但已经退休的波佩尔上将和刚刚升任海军造舰总监的罗茨纳少将采用了一种大胆而激进的新设计军舰上装备了四座三联装的330毫米主炮塔。
三联装主炮在“拉德茨基”级上就已经装备,但考虑到舰体的平衡,只装备了两座三联装主炮塔。但这次两位设计师显得更为激进,李海顿对此稍有不满,因为这么做虽然加强了火力,但势必会削弱舰体的防护,但费迪面大公却支持这种方案。
面对奥匈帝国日益增长的海军实力,法国人和意大利人自然也无法坦然面对。法国人放弃了他们愚蠢的“绿水海军”学说,在1907年开工建造了六艘“丹东”级无畏舰。由于李海顿所带来的蝴蝶效应,无畏舰竞赛比另一时空中要早了两年,法国海军幸运地搭上了首班车。而意大利人的反应则要迟缓得多,只是在1908年开工建造了他们的第一艘无畏舰“但丁”号。
三十、武器的进步
伊里亚斯特造船厂只接到了三艘国外战列舰的订单,阿根廷人两艘,巴西一艘,这三艘战列舰的设计则按照帝国最新建造的“联合力量”级进行了不大的改动,稍稍放大了舰体。李海顿所期望的是在1912个赢得两到三艘俄国或是日本人的订单,可惜根本无法办到。日本人一贯在英国船厂订购军舰,这里面外交方面的因素占了主导,而俄国人则决定自己建造。
李海顿这两年的关注重点明显转移到了帝国陆军的建设上面,令人感到高兴的两条消息是博洛耶维奇被晋升为克罗蒂亚-斯洛文尼亚军区司令,这位深受李海顿军事思想影响的陆军中将曾表示过全力支持李海顿的陆军改革方案。
另外一条消息是他将兼任蒂罗尔防卫军司令,这样他就会拥有了实际的陆军指挥权。虽然皇家蒂罗尔射手队只拥有四个步兵团,但李海顿却自信能在三年内将他们扩充到两到三个训练有素的山地步兵师。
李海顿已经将驻的里雅斯特和波拉的海军守备部队改造成了两个稍具规模,而且富有进攻性的海军陆战旅,他准备在靠近意奥边境的格鲁阿罗再组建出他的第三支陆战旅。奥匈帝国的军工产业从来不缺乏制造能力,卡尔森、斯泰尔、林茨和的里雅斯特都是著名的军械生产地,如果全部动员,其每年的生产能力足以武装500万的军队。
但帝国陆军部的官员们却只盯着重型火炮、重机枪和重型迫击炮的制造,却忽视了轻型支援火力的研发与装备。其实在1903年,丹麦军队就已经开始装备“麦德森”式轻机枪,这款设计不错的气冷式机枪重量不到10公斤,只是持续火力稍差。
但这不是问题,三十发弹匣实际上在后世也证明是个均衡的选择,太重的弹链或是弹鼓会影响到步兵的机动能力,而且在缺少机械运输的情况下,步兵的负重和携带能力总是有个限度。斯特莱亚机械制造公司在1905年购买了“麦德森”机枪的专利,其后,位于卡尔森的分厂枪械设计师瓦克拉夫哈里克与鲁道夫杰伦一齐根据导气式自动枪机原理也设计出一款可更换枪管的气冷式机枪。
经过伊斯莱亚公司内部测试,采用50发弹鼓供弹的卡尔森1906机枪性能足以媲美马克沁和麦德森机枪,它比水冷式的马克沁重机枪要轻得多,采用了可折叠的两脚支架,重量只有13公斤。
但帝国陆军部军械部门认为这种重机枪不如马克沁机枪一样拥有持久的火力,拒绝用它来替带水冷式的马克沁重机枪。李海顿却觉得这种重武器已经足够有用,决定用它来取代海军陆战队里笨重的马克沁机枪。
海军方面向卡尔森工厂订购了150挺卡尔森1906式风冷重机枪,哈里克和杰伦分享了公司提供的20000克朗奖金,并且还拥有着今后的专利。伊斯莱亚公司为哈里克和杰伦提供了两挺麦德森机枪的样枪,要求两人将卡1906重机枪的重量消减到10公斤以下。
1909年,两人分别设计制造出了各自的样枪,经过比较,伊斯莱亚公司选中了哈里克的设计方案,杰伦的设计与麦德森过于相像,而哈里克却别出心裁地采用了一种上部弹匣供弹的方式。
这样可以避免引起所谓的专利纠纷。
当李海顿在第一眼看到ka1909机枪时,恍然有一种熟悉的感觉:捷克式zb26轻机枪哦,当然不是,只是两者太像了。
这种轻机枪很快得到了陆军部的认可,陆军在1911年订购了首批40挺样枪。这款轻机枪最终被命名为卡尔森1911轻机枪,最终陆军部在1912年下达了采购4000挺ka1911轻机枪的大订单,海军方面也订购了600挺。
伊斯莱亚在帝工方面的另一贡献是各种小口径的火炮,虽然在大口径火炮领域无法与斯柯达公司竞争,但伊斯莱亚公司独辟蹊径,在小口径火炮方面却自有独到之处。
早期的火炮最初采用炮架结构的刚式助退复进方式,这样很容易造成火炮在发射后由于后坐力的作用导致炮架移位,为再次调整着弹点增加了难度。在十九世纪末,各国已经开始研究为火炮填加液压制动装置了。
德国人采用的是弹簧式液压助退复进装置,这种助退复进机在1895年研制成功,顿时成为了德国人的骄傲。他们认为他们完美地解决了火炮在发射后的助退复进难题,德国人总是容易目空一切。实际上法国人在随后就改良了德国人的设计,1897年他们在法国的陆军火炮上安装了一种类似气缸活塞式的液压助退复进装置,才算完美地解决了陆军火炮助退复进机的难题。
活塞式气动液压助退复进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