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院试(1 / 1)

[红楼]板儿的科举之路 庭外红梅 482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51章 院试

既然自己想隐瞒的秘密已经无法隐瞒,而且眼看着周润新在他面前给王玥透露出一个这么重要的消息,君博文自然也不甘落后。

虽说君博文家中的长辈,担任的官职都比较低微,不过都是小吏而已,但是地位低也有地位低的好处,若是论起消息灵通来,那些顶头上司只怕还比不上他们这些属下的官员知道的更多。

而君博文的一位叔叔恰好就在学政官的手下做事,院试是学政官作为主考官,了解他的偏好,就成了考生们的重要功课。

君博文的家族虽然在下面的乡镇中可以算是大家族,但是在京城这一片不过只是微末而已,也就哄哄那些小老百姓。

究其原因也不过是因为他们家族的男子大多资质平庸,最多也就能过了乡试,做个举人而已,再想往上走就十分困难。

按照朝廷的法律,举人也同样能够授官,但是朝廷同样有个潜规则,举人出身的官吏最多能做到五品,同进士出身的官吏最多能做到三品,再往上只有进士出身的官员才能有资格担任一二品的大员。

君家这些年最大的愿望便是突破这一桎梏,培养出一个高品级的官员,君博文作为这一代最有天赋的后辈子弟,自然是承担着家族的希望,还有长辈们的期许。

虽然他今年还未加冠,但是家族中的许多资源已经向他开放,尤其是在参加考试的期间,整个家族都为他服务。

他那个叔叔自然也要去打探上司的偏好,为他这个侄子考试的做好准备。

这些消息在君家也属于机密,不是那些最核心的人员,又或者是参加考试的子弟是根本无法知道这些东西的,这些东西也仅限在君家内部流传,绝对不容许外泄。

君博文能把这消息告诉王玥当真是当了巨大的风险。

君博文自然不是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锋同志,在开口说话的同时自然是把自己要担的风险又放大了三分,说得王玥差点开口拒绝了他的好意。

不过稍微想一想,王玥自然知道君博文说这些话的用意,如果他真的拒绝了,君博文反倒面上不好看,于是他也只好做出一副十分感激又感动的模样来,叫君博文欢喜一场。

君博文的消息的确十分有价值,他说的事不是别的,而是学政官的一个外号,葱花御史是也。

“葱花御史?这是什么外号?”

“这就要说到几年前的事情了,咱们这个学政官名唤鲁庄,原先是都察院的,做着从五品的监察御史。”

“既如此,那咱们这位学政官便是高升了?”

都察院的检查御史算是从五品,学政官是五品,当然算是升职。

不过这也并非全是好事,学政官这个官职虽然品级更高一些,而且颇为清闲,又是个能够博取美名的官职,甚至能够培育弟子,为自己增添人脉,但是担任这个官职的大多是年纪比较大的官员,算是一个养老的职位。

尤其是那些年纪稍大,学识出众的大儒,他们不愿意掺合朝堂上的勾心斗角,但是朝廷又想任用他们为自己博得一个选贤任能的美名,这个学政官自然成了一个好职位。

而监察御史的官职虽然地上半阶,却是年轻官员历练的好职位,只要在监察御史这个职位上历练几年,在往六部转上一圈,然后外放,等回来的时候最起码也是个三品的高官,基本上是那些颇受皇帝看好的官员历练的固定途径。所以朝堂之上都有个共识,那些从翰林院出来的官员只要是往都察院或者是六部放,大家便都知道这个人是皇帝看好的对象。

如果能走上这一步也并不意味着前途无量,只有干得好才能走向下一步,要是干的不好等待他的自然是调职冷落。

他们这位学政官从御史转到学政,怎么看都有点历练失败的味道在里面,实在是颇有些耐人寻味。

这一点出身官宦世家的,周润新和君博文都知道的一清二楚,但是王玥却不清楚里面的潜规则,他只以为是学政官升职了,所以便有了这么一问。

对于王玥好奇的话,君博文却只是露出一抹古怪的笑容来,王玥便知道其中有蹊跷,不由得好奇心起追问道:“这里面可是有什么事情?还不赶紧道来!”

“这就有关咱们这位学政官大人的外号来历了,你道如何?咱们这为学政官大人乃是两榜进士,学识丰厚,刚入官场便被选为翰林院侍讲,可谓是大大的有前途。”

“那是自然,否则也不会让他做一府的学政官了,更何况是在京城,天子脚下呢?”

君博文听到王玥的话又笑了,他看了看左右,见没人注意他,这才凑过来压低了声音道:“这件是算是学政官的一件丑闻了,虽然大家私底下都笑话他,但是惧于他背后的权势,这件事在市面上流传的并不广,很多人都不知道,即便知道了也不愿意说出来,所以今天我把事情告诉你们了,你们也要替我好好保密,千万不要跟人说是我说出来的。”

君博文越是这样说,两人越是好奇,他们两人忙点头,示意君博文赶紧往下说。

君博文这才露出一个得意的笑容,眉眼高高挑起,在两人催促的目光下道:“咱们这位学生官大人在翰林院做侍讲官做得很好,因此才被调到都察院做监察御史,你们也知道这也算是一种历练,估摸着他在御史台做完几年,就能升职了。而且咱们这个学政官出身可不简单,不但本人出自于江南的,而且老师还是有名的大儒,子弟门生遍布朝堂上下,作为最小的关门弟子,他可是被家族和师门寄予厚望,所以他一入都察院就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当时所有人都以为他说不定要做个强项令,狠狠的参上几位官员,为自己立下威名。”

“有这样的背景,他自然不会想其他的御史那般怕得罪人,也难怪大家会这样猜测。”

“可不是这个道理,我想这大概就是陛下任命他去做御史的原因吧。”

周润新和王玥两人随意的猜测着,君博文也对这个猜测十分赞同,他道:“这位鲁大人刚进都察院整整一个月没说话,也没有向朝廷上奏折,你们都知道□□设立都察院便是监察文武百官甚至是皇帝,特别规定都察院的御史们每月必定要上一封奏折,否则就会以渎职的罪名罢官。这位鲁大人整整一个月不说话,大家都以为他是在准备大招,你们都不知道,当时好多权贵子弟都开始收敛自己的行为,就连皇帝陛下也谨言慎行,生怕被他抓住把柄,一时间京城上下的风气为之一肃。”

“难不成鲁大人真的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君博文铺垫得十分惊险,这让两位听众越发紧张起来,王玥忍不住问道,周润新却与他有不同的意见:“王兄,你没听到君兄刚才说这是学政官大人的一件丑闻吗?若他当真是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只会留下美名,哪怕是得罪了什么了不起的人物,天下舆论也会支持他的。”

王玥想了想,点点头道:“周兄说的有理,君兄,最后到底怎么了?”

“到了月底那一天,整个朝堂上上下下都在关注他的这份奏折,大家都严束手下,警告家人,不得在外为非作歹,还有私底下不干净的人也都赶紧清查证据,生怕被他抓到把柄,可谁知他这份奏折上却说了个让所有人都震惊,也都没有预料到的的事情。”

“好了,君兄,别卖关子了,赶紧说!”

见两人都有些不耐烦了,君博文便也不再磨蹭,直接道:“他上奏折参宫中的御厨给皇帝做御膳的时候,放的葱花太多,浪费钱财!”

“咳咳!!”

“怎么可能?”

“怎么不可能?最开始的时候我不就说了,咱们这个学政官大人有个外号,叫做葱花御史,就是这么来的呀。”

“这…这这…这也太荒谬了!以他的家世背景根本不用惧怕朝堂之上的那些权贵人物吧?只要抓住任何一个人的把柄,参他一本便可立下自己的威名。哪怕是丢了性命,也可以留下一个美名,流传千古,何苦要如此自毁,不但自己成了天下的笑话,就连家族也要因此蒙羞,当真是丢人!”

哪怕这个鲁大人现在是他们的学长管主管着他们的前途,但是只要是听到这个笑话的人都会看不起他们这个上司,甚至有些思想偏激的,只怕还会觉得自己有这样一个顶头上司是丢自己的人。

哪怕是个傻子,都能看出来这位鲁大人之所以上这一封奏折无非便是怕得罪人,可是如今朝堂之上,皇帝虽说比不上□□陛下的威名,却也是个难得的明君,对于朝臣的谏书,只要有道理的他都愿意接受。

而且只要这个御史大人拿出的证据属实,朝廷肯定要彻查的,根本不用怕人。

现在的朝堂又不是说昏君当政,奸臣当道,即便偶有疏漏之处,朝堂上的那些大人们总有注意到的,肯定会声援这位鲁大人。

却不曾想这位鲁大人学识出众,家世也好,更有一位好老师,还有那么多师兄在朝堂上,他却如此胆小怕死,畏首畏尾,实在是有污读书人的清名!

“一想到要拜这样的人做座师,我实在是有些心难平,我这边回去跟家里讲这次的院试我不考了,哪怕是多等两年,我也不要再这样的人手底下参加考试。”

三人当中反应最大的便是周润新人,他是正正经经的出身,受儒家思想影响最重,也最看重这些风骨,对于这种人家出来的子弟,哪怕不做官,也要持身清正。

这倒不是说王玥和君博文没有节操了,这是因为王玥他来自现代社会,对于这种所谓的君子风骨,他感受到的很少,自然也不会太过在意,或者说有的时候他根本想不到这些,他身上有着现代人特有的自私和冷漠,他只想关注自己的一小家人,对于整个社会如何他是无所谓的,遇到这种事情他或许会跟着骂一骂,但真要做什么实质性的举动,他却会裹足不前,生怕为自己招来灾祸。

他身上没有那种所谓的敢为天下先的献身精神,学政官的道德水平如何,他根本不会关注,只要能让他考试过就行。

至于君博文就更简单了,他的家人做的都是小吏,对于这些小官员来说,他们更关注的是眼前,根本没有那么多长远的目光,也不会关注天下如何,或许在他们看来有什么事情也有长官的担着责任,他们这些小人物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只管在后头跟着走就行。

受到这样的家族影响,君博文自然也不会像周润新这般激动了。

不过两人也十分聪明,他们都知道自己这样自私的一面是不能够露在人前的,因此一见到君博文这般激动,他们也跟着愤慨起来,但是他们一边跟着周润新指责这位鲁大人,一边又在劝周润新不要那么冲动。

好容易让周润新的心情平复下来,但这时三人也没有了继续聊天的心思,周润新拱手告辞,两人交代好周润新的下人好好将他送回家,相视一眼,都露出一个轻松的笑容。

但在内心里他们都对眼前的人又生出几分警惕,刚刚才有些拉近了距离又突然变得远了,毕竟小人和君子,他们都会选择跟君子交往而警惕小人。

好好的一顿饭不欢而散,三人在这之后便再也没了聚会的心思,都忙着准备考试。

院试提前的消息虽然没有立刻放出来,但是很多考生都有自己的门道,私下里打听到了消息,因此便都急忙准备。

虽然很多考生都选择了隐瞒消息,但总有不怕事的将消息捅了出来,一时间迅速的在考生中间流传开来,引得大家议论纷纷。

官府见这消息也隐瞒不了多久,而且谣言四起,未免生起波折,便直接放出了这个消息,院试便定在了五月初三。

有了之前的两轮考试打的,大家也不惊慌,有条不紊的准备着考试,而王玥再次搬进了贾政的小院子。

时间转眼即逝,很快便又到了院试。

同样,天还没亮,父子两人再次启程,前往礼房。

这一回不但王玥不在那么紧张,就连王狗儿也轻松起来,经历过之前两次考试一般的流程,王玥终于进入到了自己的考棚当中,这回他的运气也不错,分到的考棚虽然不像上一次那么好,但总算不在厕所旁边,两边的邻居们看起来也不像那么多事,这让他松了口气。

睡了一大觉,在天亮的时候听到喧哗声,王玥便赶紧爬起来,揉了揉自己的眼睛,用凉水洗了个脸,打起精神来准备迎接考题。

院试同府试的题目一样,第一道是默写,第二道策论,第三道诗赋。

第一道十分轻松,很快便做完了,玥便直接看第二道策论的题目。

看到题目王玥便松了口气,的确符合这位学生官谨慎的脾气,虽说是策论,却不讨论朝廷的政令,也不讨论朝堂之上发生的大事,更不是什么溜须拍马,直接便是圣人之言的阐述。

题目是“诚其意者,毋自欺也”,非常简单,估摸着考场上的考生基本都能答出来。

这句话的原文是“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出自于《礼记·大学》,别说是古代的读书人了,即便是现代的学生们大约也背过这句出自于礼记的名句。

而这句话的含义无非是慎独二字,是儒家非常经典的一个要求,只要是儒家的学子见了这两个字只怕都有话说。

看来他们这位学政官即便是有了那么一个笑柄,脾气还是不改,要是换成其他的考官肯定不会考这种烂大街的题目,必定是要有自己的新意,不过他们这位学政官肯定不会在意外界的议论。

在心里打好腹稿,王玥先在草稿纸上写下了自己的论点论据,然后又回忆起四书五经上圣人关于这一点的阐述,还有古代先贤的事迹,补充自己的论据。

既然这位学政官的作风保守,那么他的答案必定也要符合这位学政官的口,自然是怎么保守怎么来,估摸着谁要还按照府试的风格来答,怕是要悲剧。

这个时候王玥就不得不感激他那位师兄的消息灵通了。

这也让王玥越来越认识到要想在官场上走得远,绝对不能够单打独斗,必须要有盟友,要有背后势力的支撑,否则单单信息这一条就要吃亏。

假如他没有贾家这一门亲戚,没有因为贾家这门亲戚而得到师兄的看重,也没有因此得到这样一个消息,他必定要同大部分考生那样如同睁眼瞎一般答题,到时候不管学识再怎么出众,他非要先落后人一步。

看来,与王子腾的会面他要好好准备了。

作者有话要说:  我家的老房子要扒掉,我爸这两天一直再忙这个,今天我姨夫过来帮忙,中午留在我家吃饭,两个人都属于不太爱说话,低头闷酒的类型,喝到最后两人干了一瓶白酒,两瓶啤酒,我妈看不下去了,不让他们喝,还不愿意。最后我爸倒床就睡,我姨夫晃晃悠悠的骑着电瓶车走了,非不让送,过了一会我妈出去,就看到我姨夫提着两只拖鞋站在路边的菜园里,我妈过去一看才发现我姨夫把电瓶车开到渠沟里了,幸亏人没事。一见我妈过去,我姨夫一边傻笑一边不让我妈吭声,真的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真不知道该怎么说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