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7章 木匠皇帝12(1 / 1)

彼岸繁花[综红楼] 林一平 5942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757章 木匠皇帝12

朱由校打发走王安, 叫人把刚刚提起来的秉笔太监刘时敏叫了来,让他给自己读《千字文》。等王安回来的时候,他发现刘时敏在用不同的笔体给新君写字帖。

刘时敏出身世袭指挥佥事(正四品)之家,父亲是辽东重镇辽阳的副总兵。年少的时候因感异梦而自施宫刑, 后被选入皇宫。现年三十多岁,擅长书法且博学多才。他入宫后隶属司礼太监陈矩名下, 与王安有同门之义。

朱由校点的另一个秉笔太监魏朝,一直是王安的手下。但王安很清醒, 与自己一起给先皇爷做秉笔太监的王体乾,昨日就被打回去继续做尚膳了。

在这九五城里, 爬到再高的位置, 也是依赖皇爷生存的奴婢。

所以他拿在手里的东西,沉重得好像要压断他的手臂。他暗恨自己眼皮子太钱, 被区区的贺喜蒙住心, 导致了现在不仅是前途岌岌可危,小命也危在旦夕了。

“皇爷,老奴把东西都拉进宫里了。这是房契。这是所有器物的登记册。老奴半点也没敢私藏。”

一边在写字帖的刘时敏, 耳尖稍微动了一下。

朱由校极其认真地翻看册子。王安看着朱由校那模样忍不住在心里嘀咕, 再看你也不认识字, 你知道那都是什么啊。

可他这时候不敢吭声, 不敢凑上前去请求为新君念册子, 只能是谦卑地在新君的身边弓腰等着。

朱由校把那本不薄的册子,从头到尾地翻开了一遍,发现送礼的人可真是舍得。对一个刚上来的掌印太监, 只求有个善缘、有个好印象就几百几百的银子送。

这里面的好东西不少啊。居然还有西洋的座钟。

“这个是钟?”

王安探过头去看账本的记录。

“是的,是鎏金自鸣座钟。”

“把这个给五郎送去。余下的单立库收起来。等先帝落葬以后,和周尚书那里交上来的,一起发卖了充军饷。王安,朕告诉你这是唯一的一次。这些人为什么给你送礼,朕不说你自己也明白。”

“是,老奴明白,老奴做错了事儿。”

“你把宫里的内监、还有东厂的那些都管好,不用去想以后那些有的没的。你做的好了,朕以后允你陪寝陵。”

王安听了新君最后的那句许诺,激动得眼泪立即下来了。做了太监怕什么,就是怕身后没了香火伺奉,要做个孤零零的穷鬼么!有皇爷一句可以陪葬寝陵,自己就是肝脑涂地,也要跟着新君了。

刘时敏把手里的字帖都写完了,把毛笔等交与小内侍拿走清洗。看新君来回翻翻《百家姓》、《千字文》,就走上前问。

“皇爷,要不要奴婢复习一遍《千字文》?”

“不用,你背一遍《三字经》。”

刘时敏大概是少年才净身的缘故,声音不像那些从小入宫的宦官那么尖细。闭着眼睛好像在听一个十一二岁、声音略略偏尖的女孩子在读书。

《三字经》不长,千字出头,刘时敏很快背完。

“皇爷,奴婢现在讲《三字经》里的典故吗?”

“不用。今儿学的够多的了,你把那字帖拿来朕看看就好。”

刘时敏把自己才写的字帖奉上,然后跪下来对朱由校说道:“皇爷,奴婢今儿在监事堂轮值,也收到了一些贺仪。多是银票。”

“嗯?你也收到了?是朕先当了天子才点你做了秉笔太监的?”

刘时敏磕头,“皇爷说的是。奴以后不敢再收了。”

“收,做什么不收呢。收了以后充军资多好。你自己立个帐本子,哪一天收到谁的多少银两等等,一月一缴。朕没有大伴儿,若是你与王安等都能做的好,让朕省心、安心,以后都去陪寝,也是一桩佳话。”

刘时敏磕头,“皇爷,奴婢就是粉身碎骨也会做好皇爷交代下来的所有事。”

朱由校试探着把身边的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收拢了,就到了得往先帝的灵堂去的时辰。

由于神宗驾崩以后,各地的王府接到进京的圣旨后,都立即派人来京参加丧礼。陆续到来的宗室,把他们在京旷置了很久的王府都填的满当当的。今儿朱由校又让内阁刘一燝拟旨意,让所有没来京城的、有封爵的朱家子孙都进京,参加先帝的丧礼。

所以乾清宫的灵堂里,宗室子弟是轮流守灵。但是皇子可就只有朱由校、朱由检兄弟俩。

内廷里还有三个公主,都是十一、二岁与朱由检差不多大的年纪。朱由检昨天跟在朱由校的后面给先皇守灵,朱由校今天去内书房念书,他就又被叫到灵前跪了半天了。

朱由检在灵前已经跪得摇摇晃晃了。

朱由校暗自恼火,这是要把朱由检往死里弄?

朱由校磕头上香之后就把朱由检拉了起来,心疼地说:“五郎,你还小,昨夜就没怎么睡。在这样熬个三天两夜的,就会把身子熬坏了。你有孝心是值得欣慰的事儿,但父皇定是不舍得你熬坏了身子骨的。你回去等戌时正的时候再过来磕头也就是了。”

然后吩咐太监王国臣送朱由检回去休息。

朱由检忐忑着不敢走了。

朱由校推他,“父皇不在了,这天下所有的事儿,都是皇兄说的算的,没人敢抗旨去李选侍身边喊你的,去。父皇灵前有这么多宗室子弟和吏部官员守着呢。”

这个李选侍是东李,不算受先帝青睐的。朱由校的生母刘氏在他五岁的时候,因罪被当时是皇太子的先帝仗毙,然后他被交给昨日被朱由校捅死的西李抚养,没多久西李生下女儿,就把他交给东李。幸好东李是个温柔贤淑的人,这几年他跟在东李的身边被东李照顾的不错。但是生母被仗毙和西李的跋扈,他也是在小心翼翼中长大的。

“王安,你去问问是谁安排五郎不分昼夜守灵的?”

“是。皇爷”

王安赶紧答应下来,安排身边的小内监去查问。心里后悔自己昨夜不当值,也不该回去外宅,不然哪有这么多的打脸的事儿凑上来。

打发走朱由检,朱由校命人去找礼部尚书到内书房。王安去查问这件事儿,和自己对礼部做事不周密、有不赞同的意见,对礼部尚书是不同的。

孙如游在在得知司礼监来查问,是谁安排朱由检昼夜守灵的时候,就把礼部司务叫过来责备了一顿。

“你怎么能这样安排?宗室里的子弟不够守灵的吗?”

那司务见尚书发火,吓得磕磕巴巴地说:“下官想着神宗帝灵前那时候总是有一个皇子守灵的,先帝这里也要有一个皇子在守灵才好。又听说天子在召见吏部尚书和英国公议事,才派人去请的五皇子。”

孙如游被司务的自作主张气得火冒三丈。

“神宗那是有五个成年儿子在轮替的。先皇才有几个皇子存世,那五皇子也只有十岁。昨天是第一夜才让五皇子与天子一起守灵。今儿你不让他一个十岁的孩子去休息,等明儿他病了,岂不是更添麻烦?到那时先帝的灵前还不是一样没有皇子守着?难道新君还能搁下朝政一直在灵前守着吗?”

那司务小声为自己辩解,“大人,民间就是只有一个儿子,不都是老老实实地跪在灵么?怎么到了皇家反而不守礼了?”

孙如游知道与糊涂人掰扯不明白,只叱责他说:“让宗室子弟轮替。皇子什么时候过来,本部堂会请天子安排的,你不用管了。”

孙如游叱责了司务,然后急忙忙去内书房说明情况。

朱由校得知事情发生的原因,叹气说道:“那司务行事如此不知变通,按他说的安排,我兄弟俩给先皇送殡后,就该留在庆陵了。”

孙如游连连请罪。

朱由校拦道:“孙卿不必如此。想那司务政事脑筋呆板,才做的司务而没有科举中士。哎呀,你说你都安排好的事情,在你的眼皮子底下就被人按‘常理’做出了差池,还不知道朝廷安排好的事儿,除了京城有多大的变化呢。”

天子这么发散的联想,让孙如游愧疚中加上了无奈。

“陛下,正因为怕事情被这样脑筋僵化的人耽误,所以才有朝廷才派了监察御史在各道巡视。”

“有监察御史也是后面补救的无奈之举。孙卿,你说咱们的科举选士,怎么才能挑选有才能的、脑筋灵活的、又合用的人才呢?”

孙如游咔嘴,现在三年一次春闱,选取进士的方法有什么不对的吗?是自己太老了,所以跟不上天子的思维、不明白天子说话的意思了?

“孙卿德高望重处理朝政的经验丰富,若是有空的话,不妨帮朕想想怎么遴选、抉择出合适的人才。脑筋僵化之辈,明年恩科再度被选中,二三十年后朝廷就岌岌可危了啊。”

孙如游在天子语重心长的拜托中,心头压力沉重、脚步飘忽地回去了礼部。整个下午都在思索着要怎样才能选出脑筋不僵化、有才干的人才。想到额头青筋跳动,也没想出来所以然。等到了要落衙的时候,他突然意识到能对自己说出那么一段话的少年天子,是真的需要启蒙吗?

作者有话要说:  只能走天才的过目不忘之路了

第758章 木匠皇后13先帝还躺在乾清宫等棺椁, 礼部的一个九品的司务, 就敢自作主张折腾先帝的皇子。朱由检虽说是十二岁, 这是虚的不能再虚的了, 朱由检十周岁的生日还没有过呢。

朱由校把自己的态度与孙如游表明了, 下面怎么做就看孙如游能不能如自己的意, 不然换个礼部尚书也不算是太难的事情。

这人做事还是用心不到。难道是年龄太大的缘故?

朱由校在心里给礼部尚书加了一个评语, 然后又与他说了一阵子选拔有才能、不僵化的人才后,就让他出宫去忙, 相信他会好好考虑自己的意见的、做出符合自己要求的事情来。

打发走礼部尚书,宫里的事情乱糟糟的, 朱由校也得安排好。

“王安,你带人去把皇祖父的嫔妃都迁去仁寿宫, 已经加过尊号太妃、太嫔的照旧, 就让刘昭太妃管起来。另外有儿子的老太妃,在皇祖父落葬以后,随儿子去王府。

把父皇的妃嫔都迁到东六宫,东李以后晋位为庄太妃, 带五皇子同住永宁宫;

傅淑女以后晋位为太妃去景仁宫, 带五皇女和六皇女同住;

王选侍以后晋位为太妃去景阳宫,将八皇女交给她照顾;赵选侍晋位为太嫔附庸王太妃居住。

冯氏以后晋位为太妃移去延祺宫, 带七皇子同住。你记得派精通小儿科的去给七郎看诊。

邵氏以后晋位为邵太嫔去永和宫, 记得派两个精通孕产的太医去守着她,千万要母子平安;

其他父皇收过的、无册封的宫女子,跟王太妃合住。

你让李庄太妃先把东六宫的事情管起来。这些册封要等父皇落葬后, 有空再下正式的旨意。”

王安见刘时敏在飞快地记录,心里赞赏他的警醒。

“皇爷,那景阳宫许久没有宫妃入住,怕还得要收拾些日子才好搬进去的。”

“那就让王太妃与赵太嫔先搬去钟粹宫。等景阳宫收拾好了再迁过去。钟粹宫以后还是空着好。”

王安踌躇了一下建议:“皇爷,宫里的事情要不要交给李庄太妃掌总?”

“不用。我没兴趣在自己头上加个太妃要贡着。你记得与太妃嫔们说,谁要不服李庄太妃的管、或是管不好自己宫里的事情,就迁去仁寿宫与刘昭太妃同住。

宦官这边有十二监和四司八局,宫女子那边有六局四司。掌事的都有品级,各人干好该做的事情,不然有的是想取代、能取代得了他们的人。

你把司礼监该管的都管好了,其它掌监谁敢扯皮误事,朕打杀一些就都知道规矩了。”

“是,老奴记得了。这就按照皇爷的吩咐去传旨意。”

王安一边往外走一边想新君可能生来就是个心狠的。不过有打杀一些就知道规矩的话垫底,自己督促司礼监看紧一点儿,内廷里就算没有掌总的女主人,敢扯皮的掌事也不会多,安稳的内廷也利于以后的皇后掌权。

张家女的运气真好。

皇爷一下子就把东六宫都划了出去,这岂不是意味着皇爷会减少一半的宫妃?王安只这么一想,就想起才薨逝的老皇爷,干瘪得失去了原来的模样、瘦得小小一点儿躺在灵床上的形容。

至于么?唉!要是能悠着点儿、没准能活的久一点儿,那岂不是更好。

刘昭太妃听说自己要迁去仁寿宫,立即就对着王安哭起来了。

“王内相,我是神宗爷万历六年选入宫的三人之一,早早就册为昭妃了,我怎么就住不得慈宁宫了?”

王安赶紧作揖打躬道:“娘娘,那慈宁宫得是太后、太皇太后才能住的啊。”

刘昭太妃明白王安是说自己的品级不够,她示意宫女上前给王安送了个荷包。

“王内相,我要是住去慈宁宫,定会记得你的好。”

王安推脱不敢收礼。

“咱家是什么人,敢驳了皇爷的口谕。太妃娘娘只要想想郑贵妃被废为庶人了,五郎被皇爷打发人送回去睡觉,就知道皇爷是什么心性的,会不会忍得别人过一点儿限度。咱家看娘娘还是早点收拾好东西搬过去,不然那些小崽子动起手,损坏了娘娘的东西就不划算了。”

刘昭太妃还想再争取王安为自己说情。她也是看郑贵妃被废为庶人了,才有住去慈宁宫的妄想。王安不兜揽此事,她无子无宠这么些年,与先帝的生母王恭妃也无渊源,只好放下这炙冰使燥的念头,恹恹地收拾东西准备移宫。

新君只给了三天的时间移宫,好在仁寿宫里没有更高位分的妃嫔了。

王安带人在西六宫和东六宫走了一个遍,把新君的口谕都传达到。他可以不走这一趟的,但比较起在新君的书房里伺候,他觉得还是出来办这些实事会更能讨新君欢喜。明天一定要把十二监四司八局,还有宫女子那边的六局四司都好好地敲打一遍,不想死的就赶紧老实地夹起尾巴做人。

还有那些在外面有外宅的各监各司的掌总,这回都属于在劫难逃之列的了。

王安以前有多羡慕那些掌监,现在就有多么庆幸自己以前跟着太子的不如意,让自己得以保存性命。

王安走后,东李所居的永宁宫,不论是主子还是宦官、宫女子,都压抑不住地欢喜起来,能住在东六宫里不用搬去仁寿宫,从前服侍过先帝的人也要迁出去,人人都明白是沾了五皇子的光,才都能够住的舒心、住的宽敞。

李选侍心里明白这是新君看自己把五皇子照顾的好,给自己的酬劳。也是想五皇子在自己这里能够住的更宽敞、更舒服。她揣摩明白新君的心意,知道这次分配宫室和晋位,都是依生育和身边有皇子和皇女为根据,就吩咐人把八皇女朱徽媞乐安公主请来,先对她讲明新君的安排,然后又揽着八皇女开导她。

“乐安啊,我这里有你五哥在,你们都大了,宫室窄小,你们住的不舒服、也不方便。王选侍早先生过一个儿子夭折了,皇爷让她照顾你,对你和王娘娘都好。你明白吗?”

朱徽媞还是处于比较懵懂的宕机状态,父皇突然薨逝了,母亲被皇兄一刀捅死了,身边的人都被抓走了。这遽然的变故,让她还没有从打击中恢复过来。

李选侍看着木然点头的徽媞,心里很疼惜遭逢巨变的八公主。但是新君有了安排,她是没任何底气去新君跟前说话留下八皇女的。好在王选侍也是个难得的明白人。

“王选侍王娘娘是个温柔慈和的人,你过去了就要称呼她娘娘,明白吗?这样她以后也会从心里把你当女儿照顾。你一定要记得不能在她跟前再提生母,知道吗?”

提及生母,朱徽媞有了反应,眼泪如同断了线的珠子,一颗连着一颗地沿着脸颊滚落。

“唉。这也是冤孽哦。”

李选侍在心里暗叹,她始终不明白西李是怎么想的:逼死了王才人,夺了大皇子过去,有用吗?大皇子都十几岁了,能不记得生母是怎么死的么?怎么可能会与她一心你呢。看看,这不是得了机会,就立即为王才人报仇了!

“乐安啊,你生母怎么对王娘娘的,怎么对皇爷的,你也知道的,是不是?”

朱徽媞点头,王才人是去年死的。母亲在东宫的时候,就一直与王才人过不去。后来大哥被父皇交给母亲,母亲对大哥还不如小宦官好呢。

“所以,皇爷为母报仇也是应该的。你能想明白吗?”

朱徽媞再点头。

“但皇爷昨儿把你送到我这里来,还是顾念你是他的亲妹妹了。你慢慢大起来就知道,皇爷要是能心无芥蒂,不把对你生母的仇恨再记到你头上,你这辈子才能过的好。以后挑驸马啊,出宫下降过日子啊,你都要依靠着皇爷给你出头。你就学你五哥。他生母是被老皇爷仗毙的。可你看他何时对老皇爷有过什么不恭敬的。”

朱徽媞点头,她比五皇子也没小多少,明白李娘娘对她说这些话是为了她好。

“谢谢李娘娘了。”

李选侍还想多说一点儿呢,王选侍过来看朱徽媞。她见朱徽媞在哭,就笑着打岔儿。

“哎呦,这才在永宁宫住了一天,就舍不得你李娘娘了,让我这心里可醋的慌了。”

王选侍今天是阖宫最欢喜的人之一。她早年生育了先皇爷的第三子,不幸在八岁的时候夭折了。先帝在登基后,并没有给她晋位为妃嫔,还是才人的待遇。如今新君不仅给她直接晋升为太妃,得做一宫的主位,还把李选侍的女儿交给她抚养。

她顾不得收拾东西迁宫,就先过来永宁宫看皇八女朱徽媞。

李选侍推了朱徽媞一把,让她给王选侍行礼。然后拉着朱徽媞的手,交到王选侍的手里,面前自己为皇八女说话,她心里实在可怜这一日之间就跌落下来的八皇女。

“咱们的八公主啊,最是至情至性的人了。在我这里住一晚就舍不得我了,去到你那里要住到出阁,到时候不定得怎么和你贴心、舍不得你呢。我想想啊就舍不得让你把她接走。”

王选侍笑着搂着朱微媞道:“都在东六宫,也没隔了躲远的。你想看乐安了,就过来钟粹宫坐坐呗。”

“那可说好了,我要每天过去,你可不能把乐安藏起来不给我见。”

“怎么敢呢。不过乐安还要在你这里住一、两个晚上。我今儿还不能搬进钟粹宫,明天早早收拾好了,看看明儿晚上能不能接我女儿过去住。可要麻烦你再照顾乐安一夜了。”

李选侍连连点头,笑着说:“那可好了。你慢慢移宫,三年五年移好都可以,十年八年的就更好了。”

王选侍也笑着回她,“我恨不能连夜把钟粹宫收拾妥当了。乐安你放心,明晚咱们就一起回到钟粹宫去睡觉。”

李选侍叫宫女伺候乐安公主梳洗,王选侍笑着在永宁宫问了乐安公主许多话,诸如喜欢屋子里摆些什么等等,一直说到用过了晚膳,才恋恋不舍地告辞回去了。

朱由校把六部尚书都指派了事情去做,把王安也打发去做移宫之事。然后拍拍手让刘时敏去换魏朝过来内书房,汇报今天收到的奏折。

得让每个人都动起来、每个人手里都有做不完的事情,做不好、做不完就问责,相信他们就没心思去管别人的工作,也没空再瞎哔哔别人这里那里怎么不对了。

作者有话要说:  上一章守灵那里改了一点儿,冯氏所出的七皇子此时还没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