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事情对于赵桓来说,压力还真的不小,他也没有足够的威望压制群臣,更重要的是,压制了,他也是一团乱麻,找不到想要的答案,他当皇帝时间还太短,虽然意志坚定,却缺乏必要的素养。
他需要一个宰辅之臣的帮助,而如今,这个人却不在朝堂。
所以李纲只是很不满意的看了一眼吴用,没看他,却是把矛头对准了赵桓:“陛下不论如何,此时此刻,我等最该做的事情,都是立刻把军用物资调拨一部分出来给予百姓,如果军用物资不能调动太多,那就把老臣的屋子给拆了把老臣的俸禄都捐出去,为百姓盖屋子添置衣物”
吴用死死地盯着李纲,越来越觉得李纲非常可恶,赵桓头疼不已,开口道:“李卿,不可意气用事数万百姓的生计,不是李卿一人可以解决的,哪怕把朕的皇宫都给拆了,也做不到的吴卿,你也不可一味地只关注军务,军队若要出征作战,没有粮草和其余物资,是办不到的这些东西可都是从百姓身上来。”
吴用开口道:“陛下,正是因为如此,臣才会提出首先巩固军务,然后发展燕云的国策,这一点,小岳相公在时也是赞同的,只有抱住长城,才能谈其他,否则一旦北敌南下,生灵涂炭不说,我们所花费的一切努力,都成了白费这才是真真正正的为百姓考虑而不是那区区的破屋子”
吴用瞪了一眼李纲,李纲气的一佛升天二佛出壳,赵桓眼疾嘴快,怒道:“够了不要继续争吵了吴卿,李卿年纪大,你怎么可如此刺激李卿罚俸一月李卿,你是宰相,百官之首,要有气度,不可随意与人争吵罚俸一月以儆效尤”
吴用和李纲看了一眼赵桓,只能低头认错,但是还是互相死死瞪了一眼,以示这件事情绝对没完。
户部尚书公孙胜出列,瞪了吴用一眼,开口道:“陛下,李相公有一点没说错,天气转寒,数万百姓住不进屋子,无法御寒,在大宋国都之中,始终是一种隐患,还极有可能造成契丹人的不满,因为数万百姓中有一万多人是契丹
人,此事非同小可,非立刻解决不可”
赵桓扶住了额头,深深地叹了口气:“那公孙卿,可有良策”
公孙胜在吴用杀人般的眼光下开口道:“臣将此次赈济所需要物资总数核实出来,军用物资承担一半,户部承担一半,这是最好的方式我们必须要这样”
吴用一杀人般的眼神看着公孙胜:“公孙尚书长城怎么办”
公孙胜寸步不让:“人命关天”
吴用怒道:“士兵的性命便不是人命士兵便不是人”
公孙胜怒道:“可此时迫在眉睫就在我们眼皮子底下”
赵桓大怒:“够了都给朕闭嘴闭嘴闭嘴”
赵桓真的怒了,吴用和公孙胜气势一缩,互相瞪了一眼,退回原位,赵桓气的浑身发抖,怒骂道:“你们是大臣不是泼妇一件这样的事情,居然争执了十数日而决定不了尽在做些意气之争你们到底还有没有把自己当作大臣还有没有把朕放在眼里”
赵桓毕竟是皇帝,李纲带头鞠躬谢罪:“陛下请息雷霆之怒”
赵桓大吼道:“那你们倒是给朕一个方案,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争吵那么多日,吵出什么结果没有”
群臣默然无语,的确,十数日以来,朝堂上关于这个议题始终没有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反而是越吵越凶,连带着其他的议题都没怎么讨论完毕,更别说统一意见,开始做事,一吵就吵一天,朝堂上吵完外面接着吵,吵来吵去也没个结果,赵桓已经忍耐到了极限。
正准备发飙,身边的大太监突然奉上了一盘子卷宗,赵桓愣了一下,小声问道:“这是岳卿”
大太监点头道:“正是,陛下快看看吧,不要接着发火了。”
赵桓叹了口气,接过卷宗就看了起来,群臣好奇,不知皇帝为何突然熄火,只见这皇帝拿着一卷卷的卷宗看得入神,面色越来越缓和,暴雨转小雨,小雨转阴,阴转多云,多云转晴,连着看了一会儿了,赵桓才缓缓抬起头,看向地下的群臣,开口道:“你们若是能有岳卿一半的办事效率,朕就谢天谢地了”
接着,赵桓站起身子,慢慢地宣布自己的结果:“为百姓御寒之事,吴用,你即刻下令,京中所有正在集训的军队立刻轮番出去伐木,骑兵骑马,步兵奔跑,一人带不回五十斤木材就不要回来,军官没有一百斤木材也不要回来,将军没有三百斤木材就立刻降职即刻调集京中所有牛车马车,立刻随军出发
李纲,立刻下令,调集东府所有工匠,全部待命,寻找合适地址,准备盖造房屋给百姓御寒,公孙胜,立刻带人去各地粥棚征调没有房屋的青壮男子,和朝廷工匠一起搭建房屋,没有参与搭建房屋之人就没有房屋可以住,另外,什么时候房屋盖好,百姓们全部入住,你再回来,否则,就不要回来见朕”
三百二十四看起来,赵桓对李纲产生了不满
下朝的时候,李纲和吴用并肩行走着,并不是说两人不管朝堂上如何吵,私下里却有多么良好的私交,而是因为李纲和吴用互相看不顺眼,都想要知道对方的下一步棋如何走,怎么走,从而准备好对策。
说起来,李纲和吴用都不是徽宗时代的掌权之臣,而是在靖康之难中崛起的臣子,严格来说,两人在大的派系上都属于抗金派,赵桓的整个政府都是被抗金派占据的抗金政府,最高的指导思想就是全力抗金,为国御辱,恢复汉唐荣光,远迈汉唐等等。
但是在应天府时代,尤其是在西军击败金军西路军之后的日子里,抗金派就分化出了两个派系,一个是以吴用为首的激进派,一个是以李纲为首的温和派,吴用主张以军国体制来创造新的大宋,以消灭金国雪耻和驰骋草原恢复汉唐荣光为最高理想,而李纲则主张首先关注民生,积累足够的实力,然后再徐图进取。
乍一看之下,李纲属于理智派,吴用属于理想派,两人水火不容,但是李纲明显占着人伦大道,吴用却失之于实际,脱离实际情况,幻想着远大的未来,却没有脚踏实地,但是,细细思索一下,对于一个政府来说,把目标定的太为长远,然后着眼于脚下,却不抬头看天,那么,等到脚步足够扎实,一抬头,可能就迷了路。
习惯了安逸生活的臣子和国家,还能承受得起战争时期的巨大负荷吗
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