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42 章(1 / 1)

天下王者 一景之月 2000 汉字|3 英文 字 2个月前

着小蝶、苏二小出了房门。

好在时辰也不算太晚,谢兰兰张罗早饭,他不知方家父子以及枯木大师的口味,一股脑的都是夫子庙 的小吃,葱油饼、五色小糕 、鸡丝浇面、薄皮包饺、熏鱼银丝面、桂花夹心小元宵、小茶馓、回卤干、鸭血汤、汽锅乌鸡、油炸臭干、梅花蒸儿糕、雨花石汤圆满满一大桌子。

夫子庙的小吃,“色、香、味、形、具”式式精湛,要模样有模样,要滋味有滋味,更有一种让人感受诗一般遐思和联想的情趣,让人馋涎欲滴。金灿灿,黄澄澄,绿油油,白花花,如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甜滋滋,咸味味,酸渍渍,辣乎乎,似磊落人生,百味俱全。荤素果菜,随心所欲,春夏秋冬,各领风骚。

的确有他独特的味道,萧云就十分喜欢,本以为方家父子吃不惯,却不想方家父子倒也吃的津津有味,尤其是方孝孺对夫子庙的小笼包极为喜爱,一人独自足足吃了三份。

若说吃到也罢了,可吃这小笼包颇有讲究,最讲究汤汁,做的时候要把高汤凝成透明的固体胶质,切碎了拌在里面,热气一蒸,就全化 成了汤水。好的小笼bao皮薄如纸,提来提去还不带破的。小心翼翼地提出来,放在醋碗里,对准上面一吸,鲜美的汤汁就进了肚了。不过不能着急,不然会烫着,然后再慢慢享用里面的内容。方孝孺虽头一次来,却吃出了这种味道,众人看他吃小笼包,忍不住想起在夫子庙一带流传的歌谣: “轻轻移,慢慢提,先开窗,后喝汤”。

“大儒就是大儒啊,连吃饭都这么有美感!“萧云无奈的摇头苦笑了几声。

一家人吃完了早饭,萧云便带领方家父子以及枯木大师去宋濂的府邸。

原本方克勤是不用去的,但事关儿子的前程,也不敢掉以轻心,再者,宋濂之大名传播大明内外,方克勤自幼好读书,素来对宋濂人品,学识极为敬佩,也想见一见,便随着萧云一同赶往宋濂的府邸。

^^^^^^^^^^^^^^^^^^^^^^^^^^^^^^今晚加更了,诸位月票送上了,莫要忘记了!过期作废啊!

------------

1755章 :送弟子

宋濂比刘基年长一岁,当年与刘伯温、章溢、叶琛一起投奔朱元璋时,已经整整年过五旬, 四人学识超凡,被朱元璋称“浙东四先生”。

此后四人各自为朱元璋效力,刘伯温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率先被朱元璋所赏识,被授予军师官职,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功劳显著。洪武三年,论功封赏,授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又授命为他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并封为诚意伯。每年俸禄二百四十石,声名满天下!

叶琛被朱元璋授营田佥事。二十二年,朱元璋占洪都(今南昌),叶琛为洪都知府。不久,元降将祝宗、康泰叛乱,琛被俘。祝、康劝降,琛宁死不屈,大骂叛贼,被杀。葬黄坛岭。洪武元年,追封南阳郡侯,入祀于功臣庙。

一句“唯德是辅,惟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章溢被朱元璋授营田司佥事,巡行江东、两淮,推行按田分等纳税。此后因功做湖广按察佥事,倡导分兵屯田。龙凤十一年,升任浙东按察副使,巡视处州。洪武元年,官至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后因母丧守制,与洪武二年病死!

四人中,刘伯温、章溢、叶琛三人先后立下不小功业,唯独宋濂亦如当初来应天时的摸样,谈不上建功立业,出谋划策非他所长,难得是他的学问,总算不凡,时常被朱元璋招来询问,不时的对朱元璋讲《春秋左氏传》,因为讲解的不俗,在朱元璋登基后,任江南儒学提举,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他本是一个文人,太子温厚,太子的老师他做得极好,被朱元璋大为赞赏。

两年后,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做了一个正五品的官职,不知是性子使然,还是不喜到处阿谀奉承,久而久之,他也懒得去上朝。被人告到了朱元璋哪里,被降级为编修(正七品),如今调升为国子监司业(正六品),依旧做太子的老师。

宋濂的府邸也在玄武湖区,位于湖南,与萧云的府邸隔湖相望,宅子占地十余亩,宅子不大,因为是太子的老师,必要的排场还是要的,有五六个仆役,两辆马车。

萧云领着方家父子以及古木大师来到门前,对着门前的小童说了一声,那小童飞快的跑进了院子,大叫了起来。

不多时,一个一袭灰色长袍,马脸,长须,须发洁白的老者走了出来,见到萧云双手微微抱拳,就着手中的书本做了一辑,笑道:“萧老弟,今日是什么东风把你给吹来了!“

萧云与他多年未见,虽同在玄武区,但萧云多年领兵在外,见面机会少之又少,这一次若不是方家父子的事情,这一面还不知什么时候见。

“哈哈,这不是想老哥了么 ?”萧云与他打趣惯了,见面还是忍不住调侃两句。

宋濂知他性子,也不以为意,将四人请进了院子。

院子不大,却也是雕梁画栋,屋舍精雅,院子中间一座水池,池中种了些许莲藕,此时已入秋,荷叶枯黄,显得有些萧瑟。好在池中左侧有一座假山,假山为人工所在,成五指形,每一根手指上,写有字迹,凑近一看,竟是一首诗词,吟上蕋珠岩,诗成不敢写。疑有绿毛仙,洗髓梅花下 “笔法苍劲有力,颇见功底。假山位置独特,为院子增舔了不少色彩。

五人与院子一石桌坐下,宋濂与萧云坐在上首,枯木、方克勤、方孝孺依次而坐。

一会儿,一个丫鬟送上茶水,五人喝了几口,萧云与宋濂寒暄了几句,便说明来意。

一听给自己送来的一个子弟,宋濂自然高兴,其实他自方孝孺一进来,目光便多看了几眼方孝孺,只是当时不知他身份,此时听萧云一说,这才认真多看了几眼。

见方孝孺眉清目秀,一身书卷气心中便有几分欢喜,便笑道:“方孝孺是吧?”

方孝孺对宋濂素来敬佩不已,今日见了自己敬佩的偶像,早已激动,若不是多年教养让他克制,早就冲了上去拉着宋濂的手好生说道说道,听宋濂询问,便站起身来,毕恭毕敬的行了一礼,道:“弟子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浙江宁海人氏!”一句话不卑不亢,字正腔圆,让人听来十分的舒服。

宋濂点了点头,右手黏着长须,左手捏着书卷,扫了一眼,道:“能作诗么?”

方孝孺依旧是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