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履大人迹(1 / 1)

我的妹妹叫女娲 明空葵 2217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二节履大人迹

  “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犧于成纪”。

  这句话是《三皇本纪》对于庖犧氏之来历的说明,也可以说是记载了华胥氏对于华夏历史的贡献。

  那么,这里的“大人”是谁?“雷泽”又在哪里?“成纪”又在何方?“成纪”这个地名又是因何而来的呢?

  “大人”就是雷神。而雷神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所以,“履大人迹于雷泽”的真实含义,就是华胥氏遭遇了洪水,洪水把华胥氏所生活的地方变成了泽国。

  那么,这个所谓的“雷泽”,实际上的洪水未到之前,华胥氏所生活的地方,到底在哪里呢?

  《三皇本纪》中说:“然雷泽,泽名,即舜所渔之地,在济阴”。

  “济阴”在现在的山西省境内。

  宋代罗泌的《路史》也记载:“太昊伏羲氏华胥,居于华胥之渚,尚暨叔姬,翔于渚之汾。巨迹出焉,华胥决履以辁之,意有所动,虹且绕之,因孕十有二岁。生于仇夷,长于纪城。”

  这里提到的华胥氏“尚暨叔姬,翔于渚之汾”,意思就是说,华胥氏走亲访友,而到叔姬(兄弟姐妹)们所在的汾水流域中的小块陆地上游玩。

  而这里华胥氏的叔姬(兄弟姐妹)们所在的汾水流域,也在山西。

  但是,《路史》注释却又说:“华胥之渚,盖因华胥居之而名,乃阆中渝水地也。”《周地图》又解释说:“阆中水为渝水。”

  渝水是四川的古代水名,而阆中也在现在的四川。

  这个意思好像是说,华胥氏本来是居住在四川渝水流域的阆中,因为到居住在山西汾水流域的叔姬(兄弟姐妹)那里去游玩,结果碰到洪水爆发,就撤退到仇夷——甘肃陇南的仇池山,然后,再转移至纪城——甘肃天水的成纪县。

  联系到华胥氏过的是迁徙性的狩猎与采撷生活,所以,这个说法应该是可信的。

  只是,华胥氏可能不是到山西去探亲访友,不是去游玩,而是因为季节更替的原因,是为了自己的生活需要,才根据经验,按部就班地从四川迁徙至山西的。可能在那里,他们还有一些兄弟姐妹的部落,也一起遭遇了洪水。

  而四川与山西这两个地域的南北差异,也告诉我们,华胥氏所遭遇的洪水,可能是发生在夏天。

  因为,季节与地域的关系,决定了游徙部落的迁徙规律,就是春天从南往北走,冬天从北往南走。所以,华胥氏的迁徙生活,应该是冬天在四川,夏天在山西。

  在四川与山西之间的陕西,有一个华山。华胥之名,与华山之名有没有联系呢?华胥氏是否是以华山为中心而随季节迁徙的一个部落呢?

  华胥在山西遭遇洪水,他们为什么不向其它的方向逃避洪水,而是逃避到甘肃的陇南与天水地区呢?这是否表明华胥氏的生活区域原本就在这一带,他们原本就对这一带的地理状况非常熟悉呢?

  天水这个地方为什么名为天水?

  事实上,天水相对华胥氏所涉及的秦岭周边区域,确实是一个最高的区域;天水这里的水,相对于华胥氏所涉及的渭水、汉水、以及嘉陵江水,也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天上之水。

  有许多学者表示,华山及其周边地区,确实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发源地,那里有很多反映我们华夏民族远古历史的痕迹。

  我们再来看看“成纪”。

  除了司马贞的《三皇本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也记载:“故渎东经成纪县,故帝太皞庖犧所生之处也。”

  那么,这个“成纪”之地名是怎么来的呢?

  “成纪”二字的字面意思,就是成了一纪。一纪是十二年。更本义地说,一纪应该是对一个时代结束的总结,它不一定就是一个准确的年数。这就是说,成纪的本义就是经历一个时代的转换。而作为一个地名,她的真实意思,就是表示华胥氏在这个地方经历了一个时代的磨练,从而完成了一个华丽的转身,变成了庖犧氏。

  所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犧于成纪”的意思,原意是说,在某一个宏观性的气候变化时期,由于地表气温的上升,导致空中水汽循环活跃,引发洪水泛滥,从而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困苦和磨难,华胥氏就是在这个长期的困苦和磨难中,从洪水淹没之地,转移到成纪地区,慢慢地积累了一些战天斗地的经验,增长了一些生产与生活的技能,从而完成一个华丽的转身,由华胥氏部落变成了庖犧氏部落。

  其实,这种宏观性的气候变化,在地球气候变化的漫长历史中,是反复存在的。而人类正是在对这种宏观性气候变化的适应过程中,一步步地成长起来,最后从动物界脱颖而出,成为地球世界的主宰的。

  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在40多亿年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多次显著地降温变冷,形成冰期。公认的,有前寒武纪晚期大冰期、石炭纪-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在第四纪更新世内发生的离当今最近的一次冰期,人们就称之为末次冰期。

  末次冰期约于11万年前开始,于前9600-9700年完结。

  这段期间,曾经出现几次冰川的前进及消退。而这些冰川的前进或消退,当然是因为,与之对应的气温下降或者回升了很多。

  气温的回升,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水汽循环活跃,从而引发洪水泛滥。

  而人类文化的发展,也正好与这些气温回升的过程相对应。在最后的两个气温回升过程中,就分别出现了北京山顶洞人(距今3万年左右)和江西仙人洞人(距今1.4万年左右),还有湖南道县玉蟾岩人(距今1.6万年左右)。北京山顶洞人发展出了渔猎生产和宗教艺术。江西仙人洞和湖南玉蟾岩人则发展出了农业文明。

  当然,北京山顶洞人和江西仙人洞人、湖南玉蟾岩人可能都与我们的华夏祖先无关。

  我们的文字记录表明,我们的华夏祖先是生活在甘肃天水地区的华胥氏和庖犧氏。而在天水秦安的大地湾遗址中,我们也确实是发现了距今3万年前后和距今1.4万年前后的人类文化遗存,证明我们华夏民族的历史传说,有其考古学上的证据,所言非虚。

  那么,华胥氏所经历的洪水之困,是处在地球宏观性气候变化历程中的哪一次气温回升过程中呢?

  从他们“生庖犧”而不是生伏羲这一点来看,他们应该经历的是三万年前的洪水之困。

  因为,庖犧和伏羲虽然同为一个氏族血脉,在宏观上是可以混同的,但是,名字的不同,还是显示出他们必定有所区别。庖犧之名,主要体现在“养犧牲以庖厨”,说明他们过的是畜牧生活,并不涉及农业生产;而伏羲之名,其中既包含了农、牧业生产,更展现出了一种为争夺土地而产生的战争状态。所以,伏羲时代比庖犧时代要晚了很多。也就是说,以1.4万年前的农业生产发生为分水岭,庖犧时代是在这之前,伏羲时代是在这之后。

  而华胥氏“生庖犧于成纪”,他们就不可能经历发生在庖犧氏之后的农业生产时代,不可能遇到孕育出农业文明的、发生在1.4万年前的洪水,而必定是经历了发生在三万年之前的洪水,说明他们是在三万年前的洪水中“生庖犧于成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