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国会和我新中国党总部?难道就因为咱们派兵入闽、孙退庵(孙道仁)改旗易帜?”
孙元起没想到汤寿潜突然有此一问,皱眉思忖片刻才答道:“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看,首先是袁项城本人。孙某也和袁项城相处过很长一段时日,客观来说,袁项城既有魄力,也有能力;既能笼络人才,也不缺乏做事手腕,而且爱国守土、善于治军,确实算得上是大总统的上佳人选。这些方面孙某也自愧弗如。
“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袁项城对于权力的迷恋远超于常人。传闻他在戊戌变法期间曾向荣禄告密,致使西太后政变、光绪帝被囚、维新失败,这才有了他后来的飞黄腾达。虽是传闻,却也能见出袁项城几分本性来。至于后来褫职被贬、归隐洹上,只怕没让他见识到**的淫威,却更让他意识到权力的重要。民元前后他同情革命、赞成共和,既是大势所趋,也是他借重革命夺取权力的幌子,倒和他稳健改革没有半分关系。
“正因为他极端迷恋权力,所以不满清廷高高在上,最终逼宫使其逊位,使得昔日帝后成为紫禁城中落魄母子;所以不满黎黄陂与自己并驾齐驱,最终借机诓他入京,使得昔日副总统成为瀛台凄清囚犯;所以不满国民党到处指手画脚,最终才有南征平叛之役,使得昔日革命元勋成为扶桑流亡政客。近一两年来我们新中国党在国会和内阁中对他多有束缚、处处分权,可以想见,他日必然成为他铲除的目标。至于咱们派兵入闽,只不过是让他找到了一个爆发的契机罢了!”
汤寿潜问道:“那另一个方面呢?”
孙元起道:“另一个方面应该归结为制度或文化。蛰翁你说袁项城曾备受**荼毒之苦,所以应该同情革命、赞成共和。其实自商周秦汉以来受**荼毒之苦的人还少么?远则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近则朱元璋、李自成,他们一旦翻身做主,谁还不是想着自己做皇帝、家天下?又有谁想过同情革命、赞成共和呢?这就是中国几千年的制度或文化造成的,民众意识里总觉得但凡国家总得有个皇上,否则就国将不国。当然,**独裁、民主共和没有优劣对错之分,只有在某个阶段、某个时期哪种制度更合适之别。”
ps:这一章写得仓促,不满意。抱歉!!
------------
四六六、见说南行偏不易
见汤寿潜面有异色,孙元起急忙摆手道:“蛰翁莫要误会,孙某虽然年来日日忙于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但从来没有称孤道寡的念头,只是就事论事而已!”
汤寿潜面色这才稍稍平复:“难道百熙觉得当下这个时期不适合民主共和制度?”
孙元起道:“之前袁项城曾与我有一番深谈,他问我辛亥革命以来国家形势是更好了还是更坏了呢?他的答案是更坏了,因为辛亥革命之后中央威权丧失、各省主张自治、国会处处掣肘、世道人心败坏等等,致使民心躁动、地方割据、国防疲弱,完全就是王朝末世、帝国黄昏的征兆。所以他主张暂停学习效仿东西洋的各种事物,不要高谈阔论东西洋的各种制度,先必须维持国家稳定局面,然后我们再根据国家实际,适当借鉴东西洋的制度理论,一步步解决民生疾苦。
“袁项城虽然是一时愤慨之言,但他指出的问题和提出的见解却令人深思。要我说,民主共和制度好么?好!民主共和制度是否有用?有用!但当下是否适合采用民主共和制度呢?这却很难回答,因为不是所有好的、有用的东西都能放助四海而皆准的。好比千年人参、万年灵芝,对于某些病人来说是扶正固本、养生续命的良药,但对于另外一些病人很有可能就是勾魂夺魄、见血封喉的砒霜!
“中国经历数千年皇权统治,在普通民众心目中。**独断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陡然采用民主共和反而令人不知所从。另外咱们现在采用的制度既非本土孕育的产物。也非深思熟虑的结果,纯粹就是当初孙逸仙等人为了故意拘挛袁项城,拍拍脑袋想出来的主意,所以政府北迁之后,内阁、国会、大总统府乃至广大民众都深受其害。说句不见外的话,袁项城闹到今天这番田地,除了他本人私心作祟,倒有七八分是孙逸仙所设计制度的功劳。设身处地想想。孙某对袁项城都有三五分同情!”
孙元起道:“袁项城所谋取的是国家最高权力、没人任何约束的国家最高权力,无论我们出于何等目的,于公于私,于人于己,肯定都不能让他如愿以偿。这就决定我们和他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且这次他针对的目标就是我们新中国党,双方已经势同水火,那也不存在合作共赢的可能。最终唯有各施所能一决高下。虽然不一定非要你死我活,但肯定要一胜一败。
“倘若是我们败了的话,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自然无话可说。如果北洋系最终落败的话,我希望袁项城能认清形势案兵束甲,不要负隅顽抗。不做无妄之争,那么北洋上下各色人等归隐田园也好、弃政从商也好、继续留任也好,哪怕是袁项城挂着临时大总统名头终老一生也好,孙某都举双手欢迎,绝不做任何干涉。但要是引狼入室。妄图勾结外国势力干涉内政,那恐怕就是不死不休的局面了!”
汤寿潜有些忧虑道:“双方最终还是要诉诸刀兵?”
孙元起无奈地摇摇头:“其实孙某也不想打仗。打来打去死的都是自己人,消耗的都是本国民众财力,有什么意思?可是某位伟人说过:‘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这正如地上的灰尘。扫帚不到,灰尘是不会自己跑掉的。’何况北洋上下精锐如云、战将如雨,不打一战决出胜负,怎么可能就这么心甘情愿拱手投降?”
汤寿潜自然没听过这句名言,更不知道孙元起提到的那位伟人是谁,只以为是欧美哪位总统或将军说过的话,当下也没在意,而是继续问道:“袁项城如此倒行逆施,必然为全国上下所唾弃。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最终获胜肯定是我们新中国党。百熙你将来若是执权的话,你会采用哪种制度?”
“若是执政?蛰翁你真看得起孙某,孙某担任总理已经是赶驴上架,安敢奢望执政之位?再者说,让我执政岂不是成心想我祸国殃民么?”孙元起不禁失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