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2 章(1 / 1)

重生之大科学家 何事公 2000 汉字|3 英文 字 2个月前

商教士,力任保护。”后来李鸿章、袁世凯等东南沿海督抚也陆续参加“互保”。这样,“东南互保”的地区,就从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湖南,进而扩大到广东、福建、浙江、山东等省,几乎占全国半数的省份。《中外互保章程》最后虽没有签字,但有关条款实际上是实行了。在“东南互保”的情况下,即便京津唐一带战火四起,上海滩还是依然繁华如昔,歌舞升平。

孙元起站在甲板上,看着渐渐清晰地上海外滩,心中想起的就是书上最常用的俩词儿:十里洋场,纸醉金迷。在这个时候,应该“恢复”大清臣民的打扮了。喝了一年的牛奶、穿了一年的西服,如今看到行李中的假辫子、长衫,恍若隔世。

行李主要是在美国买的书籍,船靠岸后,雇了两个力夫扛着,准备先找个客栈住下,明日便买票回天津。越是离家近,越是希望早些到家。

这是孙元起来到清朝之后第一次到上海,出了码头,正思忖着要不要找个人问问路。猛然间,却见一群人围绕着一个大横幅:“热烈欢迎孙元起博士归国。”这字可比初到美国时卢瑟福所举牌子上的字儿好多了。孙元起却是疑虑:我在大清也没认识几个人呀!

但人家既然知道自己的名儿,那定然是认识了。迟疑间,便抬步走过去。走得近了,看见其中有好几个人冲着自己挥手。嗯,看上去有些眼熟,貌似以前在哪儿见过。

“百熙先生——”有个小伙儿按捺不住,跑了过来,接过孙元起手中的行李,冲孙元起嘿直笑。

孙元起在清朝就认识那么几个人,仔细一想,记起来了:“你是——京师大学堂的学生吧?”

“是,是,我是李国秉,字君衡的。”那小伙儿挠挠头,“呵,我就知道,名声大噪的扬克约翰逊教授就是我们的孙先生。”

“嗯,”孙元起对这个问题避而不谈,看着后面跟着过来的几个人,“你们都是京师大学堂的吧?怎么到了上海?”

“先生不知道么?去年闹拳匪的时候,大学堂管学大臣许大人因为进谏被赐死,教习刘可毅先生也死了。京师大学堂生徒四散,校舍封闭,藏书损失殆尽。皇太后便下令停办大学堂。没办法,我们就转到了上海的南洋公学。”那几个人还在向自己鞠躬敬礼,李国秉啪嗒啪嗒几句话,就大致把事情说清了。

孙元起点点头:“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国家多难,大学堂也难免池鱼之殃!你们能继续读书,好事儿,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李国秉还想说什么,后面的几十个人围了上来,这回却是都不太认识了。其中的几个,倒像是记者打扮。

好在有人跑上来,充当了临时傧相:“百熙先生,您还记得我么?在下是商务印书馆的石韬玉,去年曾在京城拜访过您!”

“哦,记起来了,那还是去年四五月间的事!”孙元起记得确实有那么一个人,在美国的时候,自己还把写好的教科书手稿寄给他来着。只是时间久了,知道名儿,和人对不上号。

“百熙先生好记性!”石韬玉随口捧了一句,“那请允许在下向您大致介绍一下在场的诸位贤达!”

一阵抱拳见礼之后,才知道到场的有南洋公学总理张元济、东吴大学校长葛赍恩、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夏瑞芳等各界名人,此外还有各个学堂的学生,以及《字林西报》、《文汇报》、《中外日报》、《国闻报》等报社的记者。

这些人里面,除了商务印书馆的诸位,都知道“扬克约翰逊博士”,也知道“孙元起百熙先生”,却不知道两者是一人。等到了码头,便见着举着横幅的商务印书馆,两下一交谈,才知道“著名的青年科学家”扬克约翰逊博士,就是编写中小学各科教材的孙元起百熙先生。大家不禁相对嗟叹。

寒暄已毕,见缝插针的记者们开始发问。

“百熙先生,请问您的贵庚是?”

“百熙先生,请问府上是哪里的?”

“百熙先生,据传孙寿州中堂是您的叔祖,是这样么?”

“百熙先生,您年未及而立,已然是世界闻名之格致学家,亦是扬誉九州之教育家,可有秘诀?”

层出不穷的八卦问题,让孙元起一头汗水:确信这些人不是花边小报的记者?看来,无论哪个年代、哪个种群,不分性别、不分老少,八卦是所有人的爱好啊!

不仅记者们问得兴趣满满,便是边上的听众也觉得兴致勃勃。就在孙元起有些穷于应付的时候,终于有人不耐烦了,见缝插针,扬声问道:“孙先生,据闻您回国后,将创办一所新式的大学堂,您能大致介绍一下情况么?”

这个问题是左功先问的。

听到这个问题,孙元起才精神一震,整理一下思路,正要作答。却见南洋公学总理张元济走到诸人面前:“诸位,诸位!孙先生旅途劳顿,归尘未洗,想来疲惫已甚,我们就不要再加以叨扰了。南洋公学将邀请孙先生,于后日在校内举行公开演讲会,畅谈教育、科学诸问题,如何?”

这才把记者们拦下。

“百熙先生,我们商务印书馆已经在绿波廊定下房间,替先生接风洗尘,这边请——”作为商务印书馆的ceo,夏瑞芳走上前来邀请道。

“夏公,某等四人是孙先生在京师大学堂的学生,如今这接风宴,自当由弟子们做东的!”说话的是最老成的胡勋胡子实。

“诶,子实,这样不对吧?我们南洋公学邀请孙先生作演讲,自然使我们宴请。况且,这南洋公学如今也是你们的母校,我也忝为你们的师长,难道你还想和老师争么?”张元济教训胡勋道。

孙元起又开始头痛了。

------------

二十七、一腔生意盎如春

二十七、一腔生意盎如春

“今天能站在这里演讲,首先要感谢菊生先生……”

孙元起站在南洋公学风雨操场的讲台上,看了看周围。自己身边坐着的是上海各界的名人,除了退休致仕的官员,还有某某科进士、某某科举人。孙元起很怀疑这些人是不是冲着自己是“孙寿州中堂侄孙”这个名头来的。

下面是密密麻麻的人头。前面坐着南洋公学的老师,后面除了南洋公学一百余名学生外,还有来自其他学堂的,以及部分好事者。

“在座的诸位,有年高德劭的前辈,也有学识渊博的学长,以及来自各所学堂的年青才俊。元起作为后学末进,站在这里给大家演讲,心中着实惭愧得紧。”

顿了顿,孙元起开始步入演讲的主题:“敝人自幼在美国读书,归国后,有幸先后任教于崇实中学、京师大学堂,并创办了物理传习所。去年,应邀往美国访学,先后到旧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