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嫌刚才的爆料不够凶狠,又下了一剂猛药。
孙元起一屁股坐回了太师椅上,脑袋里居然有个奇怪的念头:陕西军政府都督给我拎过包,燕晋联军副司令给我站过岗,山西军政府都督给我端过茶,原来我那么牛叉!只是身边的小厮、保安都身具王霸之气,为什么之前都没发现?
可是、可是,你们再怎么霸气侧漏,也要考虑一下我的感受吧?尤其经世大学还位于京城附近,再怎么说那里也是我的毕生心血、你们的求学之地啊!更何况,你们的老师、师娘、学弟、学妹都还在学校里呢?
想到这里,孙元起不由神色黯然,脑海里迅速闪过薇拉、念祖、念萱、赵景惠等人的身影。
古代很多英雄都希望玩“恩断义绝”的把戏,比如汉高祖刘邦在彭城大败的时候,为了逃跑时减轻重量,直接把自己的两个孩子踹下车。夏侯婴不忍心,停车将两个孩子抱上车,结果刘邦又是一脚。如此反复几次,刘邦勃然大怒,甚至要拔剑杀夏侯婴!
再比如刘备,每次打败仗都光顾自己逃命,把老婆、孩子撇在一旁,害得关羽要千里走单骑、赵云要长坂坡血战。为了表明自己有多重视人才,还把亲生儿子当道具摔,直接摔出了一个毁家亡国的弱智继承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刘备真是刘邦的嫡系子孙。
对于这样的人物,孙元起却一直大不以为然。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又云:“人莫不爱其子,亦莫不爱其身。”你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不顾,想来别人的生命更是轻如鸿毛。那你生命中还有什么是重要的?霸业?江山?功名?财富?所以说,如今人们在大肆宣传本朝太祖一门六烈士的同时,是不是也要反思一下这和太祖喜欢搞窝里斗、搞路线斗争、搞阶级革命有没有关联?
半晌之后,孙元起才涩声问道:“杏翁,朝廷对我有什么处分没有?”
奇_书_网_w_w_w_._q_i_s_u_w_a_n_g ._c_o_m
杨士琦摇摇头:“那倒没有!赵景行、阎锡山举义,那是他们自己的事,大人不过是失察而已,朝廷怎么会因为这种小事而处分一位内阁大臣?”
孙元起苦笑道:“不是还有株连之说么?而且如今庆王爷的内阁已经集体总辞职,我哪里还是什么内阁大臣?”
杨士琦睁大眼睛:“怎么,孙大人还不知道么?在袁大人的内阁名单中,您依然是学务大臣!”
{.奇 书 网 .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
二七四、世事如棋局局新(一)
“还是学务大臣?”孙元起明显有些迟疑。
“正是!”杨士琦回答得非常肯定,“大人学问深邃,海内外无人不知;兴办学校,惠及万千学子。环顾全国,有谁能比大人更适合担任学务大臣?”
孙元起笑了笑:担任内阁大臣有时候并不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首先要看任用你是不是符合内阁总理的意图。政治的要义是妥协和平衡,而不是合适与称职。那么,袁世凯任命自己的目的是说什么呢?
“杏翁,袁大人派你不辞山水阻隔,千里迢迢来到四川,不知有何赐教?”孙元起问。
杨士琦道:“杨某此次前来,主要是受袁大人之托,请您出任内阁学务大臣一职。”
组阁好比请人去五星级宾馆吃大餐,受邀请的人一般都会觉得非常荣幸,但总有二般的人因为各种原因拒绝赴宴,让主人颜面大失。杨士琦出任的角色,就是担任主人的说客,确保客人能够答应并准时出席。
孙元起却在杨士琦的说辞中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词:“主要是”,这也就是说,还有“次要”的原因。正待发问,杨度气喘吁吁地从外面跑进来,神色慌张,进门就喊道:“百熙,大事不好!——”直到看见客厅中坐着客人,才及时刹闸闭嘴。
孙元起不是傻瓜,从东北募集士兵的年龄限制上,就开始怀疑杨度和赵景行有私下联系。当然,最初只是怀疑。而这次赵景行在陕西、阎锡山在山西闹出那么大的动静,如果再说杨度和他们没有联系,打死孙元起也不信!甚至孙元起怀疑,杨度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看着杨度的作态,孙元起冷冷地说道:“我都知道了,你不用再说了。”
杨度这才怏怏地朝杨士琦拱拱手:“在下杨度,字皙子,刚下冒犯了!不知您如何称呼?”
杨士琦连忙起身客气地说道:“在下杨士琦。字杏城,前来拜会孙大人。”
杨度立马神色一动:“原来是河道总督杨大人(杨殿邦)之贤孙、直隶总督杨文敬公(杨士骧)之令弟,久仰久仰!”
寒暄之后,杨度见孙元起没有什么特殊表示。自己在下首寻了个太师椅落座:“如今袁大人担任内阁总理,日理万机,事务繁殷,为何杏翁不在幕下帮忙,反而不辞劳苦来到四川呢?”
杨士琦望着孙元起,却不作答。孙元起只好介绍道:“杏翁是受袁大人之托,让孙某出任学务大臣。”
杨度习惯性地摇摇纸扇:“那我们大人担任的四川总督一职呢?”
杨士琦答道:“孙大人的四川总督一职。不过是临时差遣。如今内阁新组,万方多事,袁大人的意思是开去此项差事,请孙大人尽快回京,坐镇中枢。”
杨度合上纸扇,轻轻敲击手掌:“只怕不合适吧?”
“怎么不合适?”杨士琦反问道。
杨度道:“如果杨某没猜错的话,袁大人现今还在河南郑州一带吧?内阁总理都不在京,我们大人去了北京又能做些什么?”
杨度说的没错。现在燕晋联军占据直隶部分地区,横亘在河南和京城之间,袁世凯要想北上只有两条路可选:第一条路是集中北洋劲旅。击败燕晋联军,然后由卢汉线入京。优点是,河南为袁世凯老家,不用担心有人捣鬼;而且北洋劲旅目前都囤聚在此,挥师北上也很方便。缺点也不是没有,河南省西面是赵景行的陕西军政府,北面是阎锡山的山西军政府、吴禄贞的燕晋联军,南面是黎元洪的湖北军政府,东面是程德全的江苏军政府、朱家宝的安徽军政府,简直是众敌环伺。如果袁世凯和他们谈判未达成协议之前贸然引军北上。河南很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而且兵凶战危,谁知击败燕晋联军要多长时间?
第二条路是留下北洋军在河南威慑四方,袁世凯携带部分亲信绕道山东,由津浦线入京。优缺点一目了然,河南倒是稳定了,袁世凯却陷入险境。一旦清廷反悔,他就是俎上鱼肉,任人宰割。
杨士琦一愣,迅速答道:“袁大人不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