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51 章(1 / 1)

重生之大科学家 何事公 2000 汉字|3 英文 字 2个月前

们攻击的第一个要点,就是新组建的“皇族内阁”。

从宣统二年(1910)起,各省立宪派连续发起组织了三次声势浩大的请愿运动,要求清廷缩短预备期限,于宣统三年召开国会,立即成立责任内阁″廷终于顶不住压力,在宣统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8日),即在推行铁路国有政策的前一天,宣布废除军机处,成立第一届责任内阁。内阁共由13名国务大臣组成:

总理大臣奕劻(皇族)

协理大臣那桐(满)

协理大臣徐世昌(汉)

外务大臣梁敦彦(汉)

民政大臣溥颋(皇族)

度支大臣载泽(皇族)

学务大臣孙元起(汉)

陆军大臣荫昌(满)

海军大臣载洵(皇族)

司法大臣绍昌(宗室)

农工商大臣溥伦(皇族)

邮传大臣盛宣怀(汉)

理藩大臣寿耆(宗室)

在这代表国家权力最高峰的13人里,满洲贵族9人,汉族官僚仅4人。而满洲贵族中,皇族又占5人,宗室还有2人。很明显,这是个以皇族为中心组成的内阁,史称“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

满清政府搞出这个“皇族内阁”自然混蛋透顶,完全是取死之道。但你要真的以为是“皇族内阁”惹火了地方势力,那就大错特错了。

如今虽然马教主很不受待见,可他有一句话却金光熠熠、牛逼闪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清政府推出责任内阁之前,军机处五大臣中,皇族占三人,汉人只有徐世昌一人,他们怎么没闹?一院十二部共计十五位部院大臣(外务部有总理大臣、会办大臣、会办大臣兼尚书三位大臣)中,皇族占五人,宗师占两人,汉族只有邹嘉来、李殿林、唐景崇、盛宣怀、张英麟五人,他们怎么没闹?

内阁人员名单公布之后,并不是像历史书上写的那样“暴露了预备立宪的骗局”,立即“引起了地方军阀、官员和立宪派的普遍不满”c实的史实是,地方对内阁组成的反弹直到一个多月后才出现,那时候正好保路运动开始兴起。地方主义的立宪派马上跳出来,以咨议局联合会名义请督察院代奏,认为“以皇族组织内阁,不合君主立宪国公例,请另简大员,组织内阁”。

摄政王载沣好不容易才把朝廷上层的汉人官僚清洗干净,怎么可能因为立宪派的几句话,便前功尽弃呢?所以,清廷断然拒绝了地方立宪派的要求。

在皇族内阁名单公布的40天后,各省谘议局联合会发表了《宣告全国书》,认为“新内阁如此,吾人民之消绝矣”。此刻,谘议局人士和各地保路士绅相互沟通交流,并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

看,一切都是体制的错!

从此,江南各地士绅正式走向了朝廷的对立面,或明或暗地支持保路运动,对于革命党也保持宽纵的态度。他们的目的,就是要让北京的中央政府灰头土脸。

然后,他们的梦想实现了。

, ..114 z w.

------------

二五〇、山色江声共寂寥

二五〇、山色江声共寂寥

各省谘议局联合会在《宣告全国书》中评价“皇族内阁”是“名为内阁,实则军机”,可谓一语中的。.< 书海阁 >-/ -< 书海阁 >-广告 全文字孙元起在这扩大版的“军机处”里,尽管不是最年轻的,但绝对是资历最浅的。

1901年底,孙元起协助学部大臣张百熙处理重建京师大学堂事务,从而被授予正七品衔的国子监博士厅博士、京师大学堂副主办,自此踏入仕途,到1911年5月以学务大臣入阁,前后共用了十年时间。这傲人战绩,被杨度赞为“十年间由入仕而入阁,升迁之速,举世无比”。

不过,这也得分和谁比。要跟载洵比起来,那就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出生于1885年的载洵是如今内阁中最年青的大臣,比孙元起小了足足九岁。别看人年纪轻轻,可人家投胎投的好啊,作为光绪皇帝的弟弟,两周岁时(1887)年便被封为不入八分辅国公,从此以后便一路青云直上:四周岁(1889),晋辅国公;

五周岁(1890),晋镇国公;

十七周岁(1902),袭贝勒爵;

二十三周岁(1908),加郡王衔;

二十四周岁(1909),任筹办海军大臣;

二十五周岁(1910),任海军部大臣;

二十六周岁(1911),入阁。

人家载洵还在吃奶的时候,就进入体制内,参加革命工作,享受副处级待遇。那时候孙元起还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没想到以后会穿越呢!等孙元起加入穿越大军来到清末的时候,人家十三岁娃娃便是副厅级的镇国公。等孙元起开始在官场打拼的时候,刚成年的载洵已经子承父业,荣升副部级。这怎么比?所以孙元起每次看见英姿勃发的载洵,都会心生感喟:投胎是门技术活儿啊!

正如卞之琳《断章》中所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孙元起有些嫉妒载洵,一群五六十岁的老官僚也对他嫉妒得发疯:不就是认了一个做大学士的叔祖么?

既然资历浅,又招人嫉恨,所以孙元起知道自己进入内阁之后,便愈发低调,简直比初进贾府的林妹妹还文静几分,准备老老实实地做好“挑帘军机”、“举手常委”。

第一次内阁开会,孙元起按照杨度的指点,特意赶了个大早,老老实实站在外面恭候诸位同仁大驾光临。片刻之后,便看见三位五六十岁的老头联袂而来。孙元起还没来得及打招呼,其中稍微年轻一点的官员便高声问道:“是学部孙大人吧?”

“正是孙某。”孙元起连忙鞠躬抱拳:“初次见面,请诸位大人多多赐教!”

那人哈哈一笑:“孙大人太客气了!来、来、来,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内阁协理徐大人,这位是邮传部盛大人,敝人梁敦彦,字崧生,忝为外务大臣。”

相互见礼后,徐世昌若有所指地说道:“如今国事孔亟,内外多难,我等臣工正当同心协力,戮力为国,不可自生罅隙,免得让别人看轻了去!”

孙元起暗自寻思:徐世昌的意思,是要内阁中的四位汉人大臣紧密团结,不被满清皇族各个击破?还是他把自己看成是袁世凯一系,暗中点化自己?

没等孙元起闹明白,徐世昌便昂然进入会议室,盛宣怀紧随其后,倒是梁敦彦落后一步,低声问道:“孙大人,有没有听唐介臣(唐国安)、詹眷诚(詹天佑)提起过梁某呀?”

孙元起马上醒悟过来:“梁大人也曾在耶鲁大学求学过?”

梁敦彦点点头:“不错,梁某是首批留美幼童,曾在耶鲁大学学习法律,只是尚未毕业便被朝廷急召回国,比不得孙大人名正言顺。如果孙大人不嫌梁某唐突,梁某便称你为‘百熙学弟’,觍颜自称一声‘学长’,如何?”

孙元起马上识趣地拱手行礼:“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