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14 章(1 / 1)

重生之大科学家 何事公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对你信任有加。”老大人缓缓地说道。

感情自己这是上演了一出苦肉计?

又说了一阵闲话,老大人开始打起盹来。片刻之后,见老大人进入梦乡,孙元起这才轻手轻脚地走出书房。

明天就是除夕,尽管孙府殷勤留饭,孙元起还是婉言谢绝,急急忙忙往回赶。孙府上也知道他是出洋数月刚回来,着急回家看看,也没有强留,只是让人套上马车送他回去。等出门上车,才发现车厢里早已堆满了各种年货。这回还能拒绝么?

孙元起本来就是车马劳顿,加上奔波于学部衙门和廉子胡同之间,一上马车,依着车壁,顿时困意上涌睡了过去。醒来的时候,就听见车窗外人声鼎沸,各种吆喝声响成一片。孙元起刚醒,有些迷迷瞪瞪的,便问赶车的仆人:“咱这是到哪儿了?我感觉都睡了一觉,怎么还没出城?”

车把式是孙府的老人,闻声笑道:“侄少爷,我们已经到了经世镇,马上就该到家了!”

“经世镇?”孙元起这才想起来经世大学外面的那个小集市,怎么如今改名叫经世镇?

车把式答道:“原先这里倒是没名字,后来人口多了,又靠近学校,德胜门外赶车的把式习惯把它叫成‘经世镇’。一来二去,就都这么叫开了。现在京城里一说‘经世镇’,大家伙都知道是这么个地儿,不会有第二家!”

“麻烦停下车,我下去走走!”孙元起吩咐道。

这是节前最后一天,镇子上热闹非凡,各种商铺鳞次栉比,买卖年货的挤成一团。更令人惊奇的是,很多金发碧眼的外国青年穿梭于人群之中,用或熟练或生涩的中文和伙计们聊天侃价,周围过往的群众也丝毫不以为异。

见街上人多,车把式也下了车,牵着马跟在孙元起后面,颇为感慨地说:“十多年前,小的跟着老太爷、老爷到香山看红叶的时候,这里哪有什么人家?完全是一片空荡荡的荒郊野岭。直到侄少爷您来这里盖学校,路边上才有几间马棚。这才几年时间?眼看着人烟一日日地密集起来,成了个热闹的大镇子!皇城根上的老北京人都说,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以前觉得有些玄乎,现在看看这里,不就是先有学校,后有镇子么?”

“这个镇子也不知是谁管的,倒是比其他地方开明许多,也更整洁些。”孙元起到过清朝的不少集市,包括前门的大栅栏、武昌的九龙井街,总觉得这里更好。或许是敝帚自珍吧?

“可没人管!再说,谁敢来管?街上随便一个老夫子,没准儿就是进士老爷;一个不起眼的学生,说不定就是哪家府上的少爷;更何况这满街的洋人呢?所以官面上没人过来。听说曾有几个混混想到这里捞食,结果被学校保安队揍得屁滚尿流,以后再也没人敢过来了。就是因为没人管,开店的才更愿意往这里来,这里也更热闹。”车把式可能经常来接孙多男、孙多煃那几个家伙,对这里倒是门儿清,“至于整洁,是因为商户们承学校的情,专门凑些份子钱铺了路,还请人专门打扫的缘故,所以干净许多。”

商户承学校的情也是对的,除了受学校庇护之外,消费主力也是学校师生不是?

俩人一问一答间很快穿过集镇,路一拐,便踏上了经世大学的土地。

------------

一八五、不钓鲈鱼只钓名

经世大学和经世镇的畛域非常明显。

与经世大学一线之隔的土地,早已被精明的商家买上,成为经世镇的黄金地段。尤其是最靠近经世大学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名为“邀月楼”的饭馆,高达五层。晴朗的夜晚,在三楼以上面朝经世大学的雅间里,可以看见山头明月璀璨、山间灯火辉煌。一边喝酒,一边赏景,最是雅致。当然,价格也是不菲。然而如果不提前十多天预订,雅间还没座儿!

而建校之初,孙元起便规定“土地归学校所有,不允许私自建房”,所以经世大学的领土上没有一家商铺。当路两侧突然开阔起来的时候,双脚就踏上了经世大学的土地。[..]

路两旁的松树,是建校之初从山上移下来的,六七年过去,它们早已在这块土地上重新扎下根,旁边的野草也枯了又荣、荣了又苦,再也看不出丝毫移栽的痕迹。脚下的水泥路面,经过岁月的洗礼,有些破旧,甚至有些地方已经开裂。但这丝毫不影响学校的颜面,却如同男人身上的伤痕,是成长的印记。

抬眼望去,学校的各种建筑错落地叠放在山顶和山腰间,原先最惹眼的佟文楼已经变得泯然众人,只有外表斑驳的颜色昭示着这栋楼宇经历的风雨沧桑。

京城士大夫间流传着一句老语:“树不粗,画不古,一看就是内务府。”内务府油水最大,一单活儿就能富起好几家人。举个例子。传说光绪帝大婚时,洞房的门帘就委托内务府大臣的管家的一个关系户来做。关系户请来最好的绣工,用最好的材料,花最细致的功夫,最后交了差。门帘的工本成本价是五十多两银子,在那时已算是很铺张了。绣工狠狠心,报了一百两。

关系户%%道:“太少,得改!”大家说,是得改,因为管家也要分杯羹。遂开了一千两。

管家把账单呈上去,内务府大臣摇摇头:“看过《邓选》第二卷361页第11行吗?”管家大为羞愧,回去赶紧翻书,只见上面写着:“领导干部嘛,胆子要再大一点!”于是仗着胆子开出了五千两的账目。

这个数目未免太大,大家伙们都等着看大臣给减到什么程度,谁知大臣二活不说,提笔改成了两万五千两。宫里头见了,点点头:“这用度,才是皇家该有的气派!”马上如数支付。

于是内务府大臣独得两万两,管家分得三千两,关系户分得三千两,所有绣工得到一千两。大家皆大欢喜,个个都过上了好日子。

正因为内务府来钱快,这些没文化的暴发户一旦有了银子,除了吃喝嫖赌,就会买地盖大房子,再娶上几房小妾,屋里摆满金银珠宝,认为这就是大户人家的生活了。殊不知在真正的世家大族看来,这些恰恰是乡下土豹子的做派!

什么是书香门第?什么是世代簪缨?那得院子里栽着几棵祖先手植的老树,墙上挂着几幅名家题送的古画,书架上摆着几本先辈校读的旧书,门房里住着几家忠心不二的世仆,这才能显得传家久远!

如今,苍劲的古松、破碎的旧路、斑驳的老楼,所有的这些加起来,正好脱去经世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