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会之间,既有联系,也有仇隙,大有“阋于墙,外御其侮”的意思。
第三种则是同盟会、宪政会、社会主义讲习会之类的地下组织。这些组织以特定的政治主张为核心,吸收志趣相投的同志组成。他们宣传的政治主张都是不被清廷认可的,所以被驻外使馆严密监督、严厉打击,只能在地下活动。
中国科技学会欧洲支部成立大会结束后,便以会长孙元起的名义,向美洲、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寄送学会章程,建议他们成立相应的支部。这种信函没有忌讳之处,还要取得官方的支持和认可,所以便直接寄到了游学生监督处。
此时担任出使日本大臣的是李家驹,他向来主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署名“中国科学技术学会欧洲支部”的信件,在他看来,和使馆经常接到的“同盟会”、“保皇会”宣传单差不多,根本没有任何打开的必要,完全可以直接销毁。只有看到“孙元起”三个字的时候,才让他忍住把信件扔进垃圾桶的冲动。
对李家驹来说,孙元起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因为两人的仕宦经历存在太多的重叠之处:
首先,都在翰林院呆过。李家驹是光绪二十年(1894)恩科二甲第三名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孙元起则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老佛爷一时高兴,赏他做了翰林院侍讲学士。
其次,都曾在京师大学堂混饭吃。李家驹1898年任新开办的京师大学堂提调,并与李盛铎等人一起赴日本考察学务,到1906年,又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孙元起也是从1898年就在京师大学堂厮混,教习、会办、副主办都干过。
第三,都曾任湖北学政。李家驹在1903年由翰林院编修出任湖北学政;孙元起则是1906年到湖北担任刚由学政改成的提学使。
第四,都曾任学部的官儿。李家驹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时,挂的是学部右丞衔;眼下,孙元起还是名义上的学部右侍郎。
现在两人还都是大清二品官员,或许这也算是一个共同点吧。不过李家驹的二品,是用出洋受苦换来的安慰奖,到孙元起这个国内实职从二品面前要低上一头。再加上人家背后有个大学士的叔祖父挺着,还真不好贸然得罪他。
所以李家驹只好皱着眉头打开信件,仔细浏览一番,似乎并无违碍之处。当然,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学会日本支部的事儿,自然不能由出面。按照惯例,派人请来各省留日同乡会的话事人,把信件交给他们,让他们去操办,这件事就算结束。
既然是上官交办的差事,各位话事人只好放下平日的纠葛,坐到一块儿商量。因此就出现了眼下茶寮的景象。
云南留日学生同乡会会长李根源是日本士官学校的学生,动作非常干脆利落。他快速翻了翻随信寄来的学会目录,瓮声瓮气地说道是学军事的,对于科学的不大懂。只是,有必要成立这么多学会么?你们看看,数学会、化学会、物理学会、气象学会、天文学会、地质学会、地理学会、生物学会,一大堆,都有啥用在看来,直接搞个中国科学会得了,何至于划分得那么细?当然,把兵工单独拿出来单列,这一点还是非常赞同的”
“呵呵,我们在座的,大多数都不是学科学的,这学会究竟是分是合,恐怕给不出更好的意见吧。至于这份名单,毕竟是百熙他们拟定的,应该非常权威。就算我们要做改动,也最好是请学习理工农医的人来做,不宜越俎代庖。”的是留日福建同乡会会长林长民,目前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法律的。
说起林长民可能
1/2
一七三、莫道空林此会轻
一七三、莫道空林此会轻
------------
一七四、与君相逢不寂寞
:小說罓∷
一七四、与君相逢不寂寞
数日后,日本东京本乡区东竹町的中越馆。[..]
在靠西边的一大间屋里,两个年青人正围着桌子细声商议着什么。年轻些的明显是弟弟,他手里拿着一本外文书籍,仔细根据上下文揣度文意,然后说出大意。年长的哥哥则手执máo笔,快速地在稿子上写出这段文意的文言文;遇有歧义不通之处,则搁下笔相互商议片刻。就这样,兄弟俩倾力合作,很快在书桌堆满了写好的稿纸。
正写得入神,房屋的和式mén从外面被拉开,一个年青人挟带着寒气闯了进来。兄弟俩一起抬头,弟弟眼尖,早已经看见他头发和衣领间的雪片,笑道:“季黻兄,你回来了。怎么,外面下雪啦?”
进来的人名叫许寿裳,字季黻,显然和兄弟俩颇为熟稔,闻言答道:“可不是么?下得还ting大这一下雪,入夜就该更冷了”他一边说,一边掸去身上余下的雪huā。
年青的小伙子听闻下雪,大是高兴,慌忙搁下书本,站起身:“大哥,我去外面看看雪,在老家可不容易看到下大雪。我最喜欢东京的雪了”
“去吧,”哥哥点了点头,放下笔,搓搓有些冻僵的手,“季黻,你坐,我给你倒杯热水,好暖暖手”
弟弟闻言如méng大赦,早已抢出屋外看雪去了。
许寿裳捧着水杯,终于感受到一丝暖意,这才继续说道:“日本的天又冷,和式屋又漏风,这一下雪,晚上可有的受了总得睡觉前洗上一个热水澡,才能把被卷捂暖。刚才回来时,雪下得正大,天寒地冻的,不少日本人还穿着单薄的武士服,光脚趿拉着木屐,在街上走来走去的,看得我浑身更冷。豫才,你是学医的,你说说,是不是日本人和我们中国人在人种上有很大差异啊?”
显然,这个被唤作“豫才”的男子就是后世著名的鲁迅了,不过现在他还没有用这个笔名,大家还是唤他作“周树人”吧。至于那个弟弟,毫无疑问便是周作人。他1901年到南京就读江南水师学堂,在轮机专业读了6年。前年年中,被江南督练公所派来日本学建筑,现在在法政大学读预科。
“从医学上说,自然是没有差异的。日本人耐寒,不过是习惯罢了。假使中国的婴儿自幼在日本的环境中成长,也可以一样耐寒。4∴8065”周树人慢悠悠地说道,“不过和东京相比,还是我们绍兴的冬天更可人,枝头都是绿的,金灿灿的橘子、扑鼻香的四季桂……东京还是太冷了。”
许寿裳瞪大眼睛:“你居然也知道冷?知道冷你还跑到仙台去要知道仙台可比东京冷多了。”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烂熳樱huā,仙台也是有的。”周树人不以为意地说道,“我去仙台,只是不愿见那些梳着油光可鉴的大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