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招收学生120人,由普通中学堂及高等小学堂毕业生升入。并附设农业小学堂和中等蚕业学堂各一所,形成从小学、中学到专科完整的农业教学体系。如果找人来实施作物育种梦想的话,这所学堂就是最适合的温床。
了解学堂的基本情况之后,孙元起便命令在原有的农桑、畜牧、森林三科之外,单独成立了育种专业。并贯彻“任务带学科”的指导方针,把目标圈定为各种作物的杂交改良,其中最重要是杂交水稻。
孙元起是农学的门外汉,甚至从来没摸过锄头,如今提出“杂交水稻”而不是“杂交小麦”,却在无意中找对了正确方向,避免走许多弯路。
如果要问他为什么圈定“杂交水稻”?孙元起的原因很单纯:日常听说最多的就是杂交水稻,杂交小麦听着总觉得有些别扭。再说,水稻产量也高啊!
事实上,小麦、水稻的杂交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们都是自花授粉植物,雌雄蕊着生在同一朵颖花里,由于颖花很小,而且每朵花只结一粒种子,因此很难用人工去雄杂交的方法,来生产大量的第一代杂变种子。打个比方说,就是每粒稻子都定了娃娃亲,一男一女住在小屋子里,不需要任何人帮忙,自己就可以怀孕结子。如果要实现杂交,就应该在他们接触之前,把每个小屋里的男子都给阉割了,另外找别人帮忙。这可是个细致活,一株稻穗就有两三百朵稻花,每个都要手工拆开外壳,切除雄蕊。基本上做完手术,这株稻穗也废了。
所以,最好方法是找到小房子里只有女子、没有男子的,这样人类才能插手它们的生育问题。这种只有雌蕊、没有雄蕊的先天畸形植株,科学上称为“雄性不育系”。寻找合适的“雄性不育系”,这个过程很艰辛,经常是十亩地里也没有一株。相对于水稻,小麦的“雄性不育系”就更不易寻找。
当然,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杂交效果也不一定很好。从水稻开始杂交,到杂交水稻产业化,中间还有一段漫长的路。
这些东西,孙元起最初并不知道,以为懂得了先进科学理念,实际操作中只要花费时间便可。等下达任务之后,才逐渐明白其中困难重重。姑且不说研究的困难,单单每次水稻从播种到收获,至少就得六个月!这项研究没有十多二十年的功夫,根本不可能出结果。好在守着学校,年年都有学生,倒不用特别担心科研持续性的问题。
孙元起刚来湖北不到半年时间,先是规范中小学课本,废除了湖北自己编印的教材;接着合并武昌的各种师范学堂,开除***教习;现在又成立法政学堂,对工艺学堂、农业学堂进行改组。从教材到教师,从学生到学堂,新官上任后的三把火烧得又急又猛,几乎对湖北教育界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大清洗。
尽管还想对全省中小学布局进行调整、对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进行改造,顾及张之洞、梁鼎芬的感受,加上今年资金也不充裕,农业学堂的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在杨度建议下,孙元起决定暂时收手,等明年春夏张之洞离开湖北再做打算。
既然不能在国内捣乱,孙元起把精力转向国外。
自从1904年平安夜英国实验室观测到正电子的踪迹后,世界上的很多科学家都把目光瞄准了反物质,观测宇宙射线迅速成为近两年科学界最重要的研究项目。科学家利用各种仪器对宇宙射线进行探索,在数百个日日夜夜过去之后,在宇宙射线各种效应和起源问题上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孙元起所称的“反物质”却丝毫没有发现踪迹。不过,正电子的存在却得到了更多的证明,使得大家对于反物质更加憧憬,连带着以前被人嗤笑的质能方程也水涨船高,开始有人撰文讨论。
有赞成者,自然就有反对者。许多正统的科学家看到学界走入歧途,热炒子虚乌有的“反物质”,不免正义之心大作,在各种场合批判反物质,认为那是孙元起的无稽之谈。
现在的孙元起,已经孤军奋战的无名小卒,在学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拥有无数忠实粉丝。听到有人批判大神,拥趸者开始猛烈还击。正统科学家也不会坐以待毙、唾面自干,却无法否认正电子的存在,毕竟这是无数实验室观测到的结果。一来二去,对于反物质的探讨开始深入,论争的战线也逐渐拉长,甚至涉及到原子核反应中会不会导致质量转化为能量。
孙元起觉得这些科学家太有闲心了,必须再爆些猛料,来转移他们多余的注意力。于是之前炮制好的论文《大爆炸宇宙理论》派上了大用场。
果然,刊登在1906年冬季《经世大学学报》的这篇论文,就像是陈老师的摄影作品,瞬间吸引了学界的注意力。
------------
一五〇、便觉荣光焕九州
卷三、霜天晓角]一五〇、便觉荣光焕九州
------------
一五〇、便觉荣光焕九州
在1902年之后,小有名气的孙元起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用大规模发表学术论文来博取名声,平均每年只发表一到两篇文章。但质量没有任何下降,几乎每篇文章都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电子计算机、粒子加速器、晶体管、反物质、超导体……正因为如此,科学界才更加重视孙元起的论文,《si立经世大学学报》也因此声名鹊起,成为众多科研机构必备刊物。每新到一期,大家都会迫切地翻检目录,看看里面有没有孙元起最新的文章。
从1904年底在英国皇家学会报告反物质之后,孙元起再也没有发表任何相关的论文,对反物质进行进一步探讨。科学界一边叹息他的好运,居然能够预测到宇宙中反物质的存在,一边沿着他开辟的道路奋勇前进,希望在发现反物质及其起源等问题上做出自己的贡献来。
两年的时间过去了,学界对于反物质的看法千奇百怪,让人莫衷一是,很多研究人员希望那位有“反物质之父”美誉的东方神奇小子,能够站出来给大家一个说法。然而,那位经常撩动科学界神经的家伙突然改行研究起超导体来,似乎忘记了世界上还有“反物质”这回事儿。直到在1907年初,大家读到他的最新论文,才知道原来人家一直没闲着。
开始读这篇论文的时候,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什么?宇宙最初只是一点?这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