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2 章(1 / 1)

重生之大科学家 何事公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中不时听到老师授课的声音、学生诵读的声音。驻足大致分辨了一下,就有读经讲经课、算学课、教育课、博物课、物理课等。

作为物理学出身的孙元起,自然首先到讲授物理课的教室边上旁听,就听到里面的老师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道:“……有重学斯有力学,天气压于上,地气压于下,见重所见力矣。物有动、静二理,静者运使动,动者阻使静,皆须力。明其理,则杀物力以省人力,助人力以胜物力,妙用自无穷焉。省力、助力之器有七:一曰杠杆,二曰轮轴,三曰滑车,四曰斜面,五曰尖劈,六曰螺旋,七曰齿轮。”

听了半天,孙元起才明白,这厮是在从牛顿第一定律出发,开始讲力学。可是你不能用白话好好说么?把牛顿第一定律翻译成“任何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会很难么?非要拽文!连孙元起都是费好大劲才明白,很怀疑那些坐在下面的学生能不能听懂。

听了片刻,孙元起又来到博物课的窗外,听里面说话磕磕绊绊的,貌似也是一个***人:“……大清欲打破欧美诸国之***,获得**与自由,并实行新政,仅靠本国之力量断断无法达成,总需招募国外有识之士,在其左右献计献策,筹划经营各种事业。环顾宇内,能戮力扶持大清者,舍***本而其谁?去年,我大***将士于东北不惧牺牲,奋勇血战,痛击沙俄,为大清收复河山,即为一证也。故而大清煤、铁等矿产,亦当与***本合作,共同开采,以杜西洋诸国之觊觎!”

孙元起听了这话,心中怒火大作,就想进屋看看说出这话的究竟是何等货色。还没迈步,就被杨度牢牢扯住:“百熙,你进去是不合适的!”

“?”孙元起不解。

“你可是提学使,堂堂从二品的大员,难道你要进去和他辩论,一逞口舌之快?你可是刚到湖北不久,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和人口角,威信何存?学生们又会如何看你?稍安勿躁!你要想请他走人,哪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儿?何必此时徒逞意气!”

听了杨度的话,孙元起才悻悻然止住冲动。

事实上,***为了输出文化,在中国发展亲日势力,一直积极争取中国的教育权。在1902年,***帝国教育会就设立了“清国派遣教员养成所”,专门训练派遣到中国的教员。民间团体也建立了类似的机构。1903年,在东京还成立了清国派遣女教员养成所。有些***大学直接招聘一些志愿到中国的师生,来华担任学校老师。

在清末这段时间内,大批***教习来华任教,人数最多时达五六百人,遍布中国各地。在***人撰写的《论***在华教育势力》一文,公然声称:“***在华教育势力有三种,即***教习、***留学生和译成华文的***教科书。”

好在经过孙元起这么多年的努力,译成华文的***教科书在中国已经溃不成军,***留学生也规规矩矩地呆在经世大学里学习五讲四美三热爱,现在要铲除的,就是剩下***教习了!

------------

一四〇、入室几人成弟子

一四〇、入室几人成弟子

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

孙元起性格素来平和,很少与人为难,不是那种慷慨激昂、绝不回头的类型。听了杨度的话,心中暗自拿定主意后,便不再计较,抬步向学校其他地方走去。

校园还挺大,走了半圈,便听见悠扬的钟声,原来已经到了中午放学时分。学生们纷纷从教室里走了出来,眨眼工夫,空旷的校园变得热闹起来,四处传来喧哗笑语声。

清末大学一般都是位于城里,少数位于城郊的也离城不远,像经世大学那么离群索居的,绝对是少数中的少数。把学校建在城里或城边,可以最大程度地把学生的饮食、卫生、住宿等后勤问题甩给社会来解决,学校只要负责教学工作就可以了。

两湖总师范学堂也不例外。眼下学堂放学,学生们便三三两两地出门,到校外定点包伙的小饭馆吃饭。因为有这么多学生,学堂附近饭馆的生意非常红火,通常一家就要解决几十个学生的吃住。大家虽然一起放学,吃饭却要讲究先来后到。于是,孙元起就能看见有些性急的学生一溜烟儿往门外跑去,正是为抢位子。

孙元起前几年做老师、做校长,现在又做官,时刻都要注重自己的形象,自然不能和学生一样,撒开脚丫子到处跑。杨度走路也是慢慢悠悠,一步三摇,也是快不起来。等三人走出校门的时候,那些性急的学生已经打着饱嗝抹着嘴,从饭馆里面走了出来。

孙元起对两人提议道:“我们也在门口吃个便饭?我做东!”

杨度一脸理所当然的表情:“你是东家,自然是你做东。跟你出来,难道还要我们俩出钱?”

“就是,没这个理儿!”刘师培也应和道。

孙元起笑呵呵地说道:“行!就知道你们会敲诈我,今早出门故意多带了点银子。不过也不是太多。你们要敢大吃大喝,就把你们押在店里刷碗!”

说罢,选个门面较整洁的饭肆,带头走了进去。

现在还处于用餐高峰期,所有的桌子上都有人。店小二非常有眼力,看着三人气象不俗,不敢怠慢,连忙上前招呼道:“三位爷,您来得不巧,小店现在暂时没有空桌。要是不嫌弃,给您来个拼桌,怎么样?”

孙元起素来不讲究这个,随意挥挥手:“有座儿就行。”

“三位爷稍等一下,小的过去给您看看!”店小二连忙过去找空位去了。

几句话工夫,店小二就回来请他们过去就坐。

那是一个小包厢,里面已经有几个人坐在那里,饭吃了一半,桌上摊开几本书,想来他们是边吃边讨论。靠门边留出了三个空位,明显是给自己一行的。

孙元起冲他们拱拱手:“有劳诸位相让,不胜感谢!”

里面的青年笑道:“客气客气,抢饭才吃得香嘛!”

落座之后,店小二问道:“三位爷吃点啥?小店有烧花鸭、烧子鹅、酱鸡、腊肉、松花小肚、炒虾仁、烩腰花儿、焖笋、炝茭白、白切羊肉……”

口齿那个利落劲儿,和天桥说相声的有一拼。这个年代纸张价格不菲,普通的饭馆可用不起菜谱,菜名、菜价全凭店小二的一张嘴,天长地久,就这么练了出来。

孙元起看着杨度、刘师培:“你们想吃点什么?”

杨度摇着纸扇,说了四个字:“客随主便。”

刘师培也道:“小弟不会洗碗,所以,点菜还是您来吧!”

无奈之下,孙元起只好对店小二说道:“你们店的拿手菜,看着上就行!”

“好嘞!小店最拿手是焖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