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0 章(1 / 1)

重生之大科学家 何事公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一辞,则‘议未决而兵已渡河矣’!如果推行民主,全国二十余省区必然各自拥兵,则唐末藩镇割据再现矣!再加上四周列强环伺,梁某可以断言:实行民主共和之日,便是中华瓜分豆剖之时。”

孙元起默默地点点头:北洋时期推行共和政体,导致南北割据不说,后来还出现了滇系、桂系、直系、皖系、奉系的名目。北伐战争胜利后,更是军阀林立,有枪杆子的几乎都画地为界,搞起了**小王国。要不是校长过人的政治手腕,再加上太祖爷的气吞**横扫千军,现在的中国就是小欧盟!

想到这里,孙元起问道:“既然如此,任公你觉得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体比较好呢?”

梁启超说:“我的观点是,开明**!”

“开明、**?好!好!好!”孙元起抚手称赞。

在1903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声音有两种:一个是维持现有体制,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年龄大、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旧式读书人,他们生长、生活在现有体制下数十年,对现有体制拥有深厚的感情,不愿意发生任何变动;另一个则是世界上比较流行的君主立宪,为大多数中青年旧式读书人、新式学堂学生所支持,随着时间发展,渐渐为大多数民众所接受。正如当时人所说:“今日立宪之声,洋洋遍全国矣。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至于后来成为主流的革命派,在1903年至1908年间还属于恐怖主义组织范畴。

或许有些读者不满,中国怎么能不推翻满清统治呢?说是奴性也好,说是惯性也好,事实上就是如此,在二百六十年的统治下,满清皇室已经被国民普遍接受,而且比较受尊重。(就好比现在。)绝大多数国民对于皇室的存在,不能说鼎力支持,至少是不持反对态度的。所以此时君主立宪大行其道。

可是清皇室对于君主立宪并不热心,觉得新制度限制了满清贵族的太多特权,常常是走三步退两步,甚至是走三步退三步。使得国民逐渐失望,部分开始倾向革命。民众满怀希望、千呼百唤,清王朝的责任内阁拖了再拖,终于在1911年5月新鲜出炉。结果在内阁13人里,有满族贵族8 人、蒙古贵族1 人,居全国人口九成五的汉族只有4 人入选。在满族贵族中,皇族又占了6 人。史称“皇族内阁”。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不是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而是你历尽千辛万苦得到之后,发现那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至此,民众失望已极,彻底抛弃清皇室,开始向暴力革命快速转向。

现在,梁启超能在大多数人还在维持现状、君主立宪两者之间徘徊的时候,想到时下天朝的基本制度“开明、**”,怎能不让孙元起佩服称赞呢?

梁启超见到孙元起赞成,非常高兴:“我向在美华人华侨谈到这个体制时,很多人也是非常赞同。广而言之,所谓‘开明’,就是要积极引进欧美的先进事物,裁胥吏、编警察,建学堂、废科举,兴实业、办工厂,修铁路、挖煤矿,练新兵、造炮舰,等等等等!所谓的‘**’,则是斥后保皇,让皇上能够总揽全局、乾纲独断,全国上下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

开始还点头赞许,等听到“斥后保皇”,孙元起就渐渐睁大眼睛、张大嘴巴:这个梁启超,以前不还是倾向革命的君主立宪派么,怎么现在还开起历史倒车啦?

话说梁启超这个人最没有主见,看到什么好,就想往上靠;等发现稍有问题,又痛加批评。说的好听叫见贤思齐,说不好听就是见异思迁。尤其是在这个纷纭多变的时代里,经常是三天一个思想、五天一个主义,让人无所适从。他自己也说:“保持性与进取性常交战于胸中,随感情而发,所执往往前后相矛盾,尝自言曰:‘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

梁启超也是倒霉催的,没有敏锐的政治判断力,却非常喜欢玩政治。这也就算了,关键还点儿背,结果每次都是玩别人剩下的:和康有为搞维新变法,慈禧老奶奶要君主**;大力提倡实行“开明**”,清廷却正式宣布要“预备仿行宪政”;等他转而高唱宪政、投身立宪运动,结果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嗝屁着凉了。进入民国之后,梁启超依然衰运不改,从拥袁到反袁,从护国到拥段,一变再变,终至技穷。最后只好乖乖躲进书斋,研究学问去了。

综观梁启超的政治生涯,就是八个字:朝令夕改,不识时务。

梁启超见孙元起这副表情,识趣地停止了话语。孙元起有些讷讷地解释道:“我还以为你说的‘开明**’是开明政党的**呢,没想到是开明君主的**。”

梁启超眨眨眼睛:“让皇上组织一个政党,以皇上以党首,实行开明**,不就都一样了么?”

“大不一样!”孙元起一边摇头一边说道,“所谓开明政党的**,就是推翻君主统治、实现人人平等之后,成立一个由各个阶层精英人士构成的政党,通过党内推选的党魁,经过全国议会确认,担任元首,进而组建内阁。在军队国有、保障民权、允许其他政党参政议政的前提下,于任期内实行**,以便于全国上下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

梁启超沉思良久,说了一句:“我觉得,中国还是需要皇帝的!”

------------

七十六、江头未是风波恶

七十六、江头未是风波恶

后世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一是把别人的钱财装进自己的口袋。

孙元起自忖没有短时间说服他人认同自己观点的本领。既然梁启超固执地认为中国需要皇帝,也不愿和他较劲,且由着他去。毕竟难得才见上一回,何必为此弄得大家都不愉快呢?当然,梁启超也不是专程来找孙元起宣传自己“开明君主**”思想的,犯不着为此抬杠。于是两人都退了一步,避开此话题,各自说些旅途见闻,倒也其乐融融。

梁启超找孙元起,除了朋友小聚外,还有就是托他捎些书信、物品到日本和国内。

这也是题中应有之意。中国数千年历史中,委托回乡熟人捎东西回去已经是惯例。早先是没有寄送包裹邮件的民用邮局,只能依靠这种人际关系。等清末有了邮局,大家的习惯一时半会儿还改不过来,老觉得交给邮局不放心,还是朋友亲手送达比较靠谱。而且邮局有这样那样的弊端,确实让人不放心,经历古今两种服务待遇的孙元起就有更多感慨。

首先,信件传递速度太慢,如果你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