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3 章(1 / 1)

史记人物风云谱 笑傲江湖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文公许之。遂修书一封,派人到宋国送信。

成公接信后将信将疑,想自己父亲虽于齐有恩,但那已是昭公之父孝公之事。孝公尚且不知感恩,何况昭公?那秦国偏居一隅,宋国向来以中原大国自居,从来未予重视,更是没有交情。相当年自己父亲称霸时都没有邀请秦?公参加。不知他是不是会怀恨于心?事情紧急,迫在眉睫,成公别无他法,只好依言试上一试。派人携襄公诏书杀出重围到齐国、秦国求助。

齐近而秦远,使节先到了齐国。见到昭公“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向昭公哭诉了楚国侵宋的过程,并将成公的诏书奉上。诏书的意思大概是:“强楚侵宋,宋国不敌,赖上天之助,苟延至今,眼见宋国有屠城之祸,请求贵邦予以援助,如宋国百姓能免遭涂炭愿以倾国之重金相送云云。”齐国也是中原大国,如此大事正是显示大国实力之时,况昭公刚刚即位正是树立国际间威望之时,自不甘于落后。还有一点原因是一旦楚国攻克宋国,楚国实力大增,此消彼长,齐国的相对势力必会大减,这如何使得?于是慨然应允。秦国虽偏居西戎,但向来有问鼎中原之志,只是因向来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一向不被重视,如今宋国来求救,正是显示秦国实力,进而和中原各国交好的大好机会,?公焉能不参与?于是也许诺先到楚国斡旋,如楚国不听善言然后在想他法。

齐国于秦国果然派人到楚国斡旋,这楚成王本来就是一个粗人,眼见到手的羊羔又要飞走,如何能够应允?于是他破口大骂,把齐国和秦国的使节骂走了!

齐、秦和楚国结怨。

晋文公想:“该是出兵助宋之时了。”

但他还是没有出兵,他知道楚国强大,单凭晋国之力无法与之抵抗。于是预先修书秦、齐,约共同出兵共抗楚国,匡扶正义!

秦、齐同意。约定同时起兵共解宋国之难。

兵马准备已毕,文公决定即日出兵。

出兵之日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在出事前照例要召开誓师大会,鼓励鼓励士气。晋文公站在誓师高台上向下观瞧。

只见晋国的部队有五万有余,战车五百乘,黑压压的一片,无边无际。从上往下望来,只见旗帜招展,盔明甲亮,各类兵器闪着耀眼的豪光,端的是人如虎马如龙,军容齐整,士气高涨。两旁是欢送将士出征的老百姓,挤挤挨挨,吵吵嚷嚷,争睹晋军之军容。

文公微微的笑了。

待祭师祭祀已毕,文公举起酒樽祭拜上天,祝上天保佑晋军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匡扶正义,解救宋国百姓免遭涂炭。祭拜大地,祝万物有灵,保佑晋国风调雨顺,百姓安康。最后,晋文公举杯对将士们说:“宋国和我国是兄弟之邦,今日兄弟有难,我不得不帮。楚国穷兵黩武,征讨无度,已触上天之怒,今我晋国代天行罚,解救宋国危难,保佑我大周基业稳固,传统永承。将士们上阵后要奋勇杀敌,击退楚军,扬我晋国之国威,不得有误!”

将士们山呼:“晋国必胜!晋军必胜!主公必胜!”

誓师已毕,大军浩浩荡荡向宋国今河南商丘进发。

晋军要到达宋国途中必经曹、卫二国。这曹国、卫二国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诸侯国。曹国国君为姬姓,伯爵。周文王子曹叔振铎(姬振铎)后裔。建都陶丘,辖地大致为现在的定陶附近。卫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定都朝歌。二国均系小国,为诸侯。后为楚国所征讨,归附楚国,为楚国的附庸国。

说起曹国,这晋文公还和曹国有个故事。这还得从晋文公当年逃避骊姬之乱说起。想当年重耳由晋国出逃,逃到齐国,被齐桓公收留,并将自己的侄女齐姜氏嫁给了重耳。然而好景不长,刚刚安顿不久,恰逢齐国之乱。随行的狐堰等人认为重耳在齐国再待下去也没有什么前途了,于是和重耳商议逃到宋国,重耳不允。于是和齐姜氏商议将重耳灌醉,扶到车上,直奔宋国而去。路上重耳醒来明知被骗却也无可奈何。路上经过曹国,曹共公见重耳难中来投,蓬头垢面,衣冠不整,十分厌烦,本不欲留。幸亏曹国的大夫僖负羁一番周旋曹共公才勉强应允重耳留下。

重耳留下后,这曹共公却生出一番好奇之心来,他听说重耳“骈胁”(注:据史书记载重耳骈肋,也就是他的肋骨不是象一般人那样是一根一根组成的,而是有两块板儿组成的,这本来应该是一种残疾,没啥大不了的,但在古代的相理书上却是一个了不得的异相。所谓有异相之人必有异能),于是想亲眼看看这骈肋到底有何特异。于是他趁重耳洗澡的时候,竟然带领一大帮姬妾来堂而皇之的观看重耳洗澡。堂堂的晋国公子现在竟然沦落到像一个动物一样被人戏耍、观赏!这令重耳感到异常羞辱和愤怒!重耳心知在他人一亩三分地上不便发怒,只好草草洗完,不作一言。僖负羁听说后,也深感主公孟浪,但因曹共公毕竟是主公他也无可奈何,只得亲自带来食物和玉璧向重耳赔罪。重耳不好再说什么,只好向僖负羁表示感谢,但却把对曹共公的仇恨埋在了心里。

因此,此次助宋解围也是他报仇的大好机会!曹国是必须灭掉的,卫国则未必。晋国卿狐堰深知晋文公的心思,便向文公献了一计:“可先向卫国借道进攻曹国。到时如卫国借道于晋,则卫国和楚国的关系必会破裂,如不借道,则伐之有理。曹国是楚国的附庸国,楚国闻听曹国北伐必会举兵来救,则宋围可解,如楚国不来解救,则曹卫可灭。可谓一举数得之计。”这狐堰乃狐突之子,文公之舅,故又称舅氏。文公当年出逃之事,狐堰随行,为文公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受文公的信任,文公许之。

文公的使臣到得卫国,说明来意,却遭到了卫君的拒绝。于是晋国发兵伐卫,一举攻克卫国。楚成王对宋国围攻将近一年,好歹看到希望,自是不愿放弃,遂采取了舍车保帅之计,放弃曹、卫,专力攻打宋国。

晋文公灭卫后,大军并不停歇,立即进军曹国。还未到曹国,文公早令人放出风去,说要报当年受辱之仇,把曹**民的祖坟挖出来挫骨扬灰!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