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1 章(1 / 1)

异世之饕餮 神魔两翼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主体对于宇宙人生的无尽情思与体验,以至形而上的领悟的召唤结构。”[5]有关“意境说”诞生于唐代,主要表现在王昌龄、皎然、司空图等人所著的《诗格》、《诗式》、《二十四诗品》等著作及刘禹锡《刘宾客集》中。

王昌龄在《诗格》中把“境”分为三类“物境”、“情境”、“意境”,这个分类是对诗歌中所描绘的对象的分类,“物境”指自然山水的境界;“情境”指人生经历的境界;“意境”指内心意识的境界。[1]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部分中,宗先生提出意境就是“情”与“景”的结晶品,就此引用了王安石的一首诗来表达“意境”之感: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

说这首诗前三句全是写景,但着了末一句,全部景象随笼罩上,情景交织,成了一首绝美的“诗”。

在“禅境的表现”一文中,说到中国六朝以来艺术的理想境界是“澄怀观道”。“澄怀观道”又为“澄怀味象”,是魏晋南北朝美学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概括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认为内心的审美内容由外在的“象”体现出来。[1]“澄怀”是指审美的心胸。

强调心要虚空才能体味山水意象,是对老子美学的重大发展。

在“道、舞、空白:中国艺术意境结构的特点”中宗先生说到:“我们突然省悟到中国哲学境界和艺术境界的特点,中国哲学是就‘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道’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

道尤表象于‘艺’。

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

因为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所以中国艺术家不局限于机械式的模写,而旨在刻画对象的过程中折射出完美的人格格调。

正如《美》中所言:“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矿空灵。

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超矿空灵才能如镜中花,水中月。”“以追光摄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两句话表达出了中国艺术的最后理想和最高成就。

在《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一文中,宗先生对比了中西绘画神髓的不同:西方人“失落于无穷,驰于无及”,中国人却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中西画法所表现的境界根本不同,一为写实的、一为虚灵的;一为物我对立的、一为物我浑融的,”[3]二者精神境界虽然不同,但在本质上殊途同归:这似漫不经意的心灵偶得和诗意点染,涌动着艺术家对此倾注的心血和热忱,张扬着生命的激情,艺术品本身不管是有生命力或是无生命力的,它都会被艺术家协调地注入生命力。[4]什么是中国人的空间意识正如《易经》上所言:“无往不复,天地际也。”认为中国艺术中的空间表现了人与悠久无限的大自然生命的亲切统一,是一种节奏化、音乐化了的时空合一的空间,这种空间意识是以道家和《周易》的宇宙观为哲学基础的。

在《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一文中,宗先生认为中国画所表现的境界根基于中国民族的基本哲学,也就是《周易》的宇宙观。

像中国画的主题“气韵生动”就是“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在“国古代的绘画美学思想”一文中,也提到了“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绘画六法之首。

绘画六法是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到的,谢赫说: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气韵生动”是最重要的,“气”按照元气论的美学,应该理解为画面的元气,这种元气来自宇宙的元气和艺术家的元气,是宇宙元气和艺术家本身的元气化合的产物,是画面形象与自然的负荷。“韵”指所表达的人物形象内在的个性和情调,如:风韵、天韵、性韵等等。

有了“气韵”画面自然生动,换句话说,有了“气韵”画面就有了生命,画面形象就活了。[1]文史互通、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增添了《美》的古典、抒情的浪漫主义艺术气息,让人读来赏心悦目,中国诗词的风采更加博染了中国美学思想的精髓,令人信服地确证了“文史互通、诗史互证”研究方法所起的积极作用。

三建立真正的艺术人格,体现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是全书的主旨所在。

在所有的中国美学思想观点中无不隐含着对艺术家人格格调的塑造与培养,无不渗透着中国艺术美的精神与灵魂。

在《看了罗丹雕刻以后》一文中,宗先生说道:“看见了罗丹的雕刻,就是看到了一种光明。

人生观和自然观是相信创造的活力是我们生命的根源,也是自然的内在的真实。”宗先生提出了“生命本体”,最初宗先生认为生命本体是一种外在的创造力;后期与中国哲学紧密联系,认为“生命本体”是内在的生命律动,开始重视中国哲学中的生命精神。

他还认为大自然充满了活力,这种活力是生命的根源,也是一切美的根源。

大自然是运动的,生命也是运动的,人们的精神也是运动的,一切处于动象之中。“空灵”与“充实”是宗先生提出的一种对艺术家人格涵养与心灵境界的要求。“空灵”与“充实”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两种境界,自古以来就成为屡见不鲜的话题。“空灵”是一种心灵的特殊境界:宁静、和谐、无穷。

空灵于人是一种超越现实、体验生命、认知生命与生命抗衡的理智选择,是一种心态上的崇尚美好。

空灵是一种摆脱一切俗心杂念,以不沾滞与物的自由精神。

空灵呈现着内在的、自由的生命。

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在他的唯情主义、理想主义的美学观中提倡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其中具有的特点之一是“灵气可以突破常格”,[1]笔者认为这里的“灵气”与“空灵”是相通的。“充实”是一种生活态度:饱满、踏实、幸福。

充实于人是一种感受生活、创造生活与生活竞争的返璞归真,是一种浑沌纯朴、心平气和、胸襟坦荡的精神满足。

我国清朝晚年文艺思想的总结者、中国古典美学的最后一位思想家刘熙载,在对艺术创造中的各种矛盾关系的论述过程中对一系列美学范畴的辩证本性作了深刻的表述,其中就提到了“结实与空灵的统一”,这在中国美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贡献。[1]“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旨在表达一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