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给了这个大哥,而这个大哥这会儿倒是有些相信眼前这个年纪不大的小伙子医术还算不错嘛。
自己以前也不是没有看过医生,而且每次那医生都要把脉把半天,再问来问去的,根本没有人像这个霍小医生这么干脆利落的。一时之间笑着对霍天磊道谢。
至于,那大哥在看到药方的时候,就笑了。因为,以前那些个医生给出的药方几乎大同小异,其实说白了都长的一个样儿。虽然看不懂写的什么,但是并不影响理解。
这个药方,很明显没有以前的那么繁杂,而且这其中出现了很多以前药方没有过的药材。突然之间,这个大哥就对这个药方产生了莫名的信心。
送走了第一个病人之后,霍天磊还是继续坐在那里捧着手中的医术。既没有出门前去拉拢病人,也没有无所事事打发时间。不过这个时候,门外的病人也少了一些,所有人的都看到了刚刚那个中年人进进出出好几次,最后拿着一张纸开心的离开了。
一时之间也是有些好奇的,看了看门牌又透过门口看了看那个捧着医术正看的津津有味的医生。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涌上心头。
第一反应就是县医院疯了吧,下一个想法就是这年轻人不会就是这里的医师吧。不过。这也太让人惊讶了吧,这么年轻的坐诊中医医师,开玩笑的吧?
说不定还是个关系户呢,没多少真才实学的。一时之间,坐在门外的三个病人虽说素不相识,可是现在在对于这个小医生的事情上面,保留着出奇一致的想法。那就是根本不认同这个小医生的医术。
门外的讨论声透过门口,钻进了霍天磊的耳朵。不过,霍天磊并不在意,因为是非功过更与何人说,很多事自己知道就好了。何须由他人评说,是非在己毁誉由人得失不论而已。
笑了笑,不再理会门外的是是非非,只是再次将自己的心神全部放在了手中的医书上面,看的津津有味。时而嗤笑,时而皱眉,总之整个心神都放在了医书里面,对于外面发生的一切充耳不闻。
()
第一百一十八章与我何干?
任他明月下西楼,我自稳坐钓鱼台。说的就是霍天磊现在的状态,要是换做平常的医生,坐班一天没有一个人病人,怕是早就气急攻心,着急的跟个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了。
可是,霍天磊不着急啊,他着急干嘛?他一个孤家寡人的又用不着养家,再说了,就算养也只有一个小毛球儿,偏偏这毛球儿一天到晚吃香的喝辣的伙食比他的都好。
既然如此他还担心什么?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他这是医术担当不怕没人来看病。
门外的一切都被他摒弃掉了,还是专心看书的好。和霍天磊这边空空如也的情况相比,黄医生那边完全可以用门庭若市来形容。病人多的很,不过这黄医生也是期间出来了一趟,自然也就按到了老神在在看书的霍天磊。
嗤笑一声,不再理会。在霍天磊降临中医分院之前,他可是中医院这半边天的顶梁柱呢,也算是一块活招牌了。在这里他过得那叫一个顺风顺水,现在竟然来了一个小娃娃,竟然和自己平起平坐。
这让黄芪的心里隐隐觉得有些不公平,不过现在看来,照着这个情况下去,这小子恐怕也待不了多久了。一整天了,一个病人都没有,还有心思在哪里看书,也不知道他这是对自己信誓旦旦呢,还是已经打算放弃了,破罐子破摔了。
“霍医生,你这倒是悠闲啊,不想我一天到晚累死累活的。”
这么想着,黄芪就抬手敲了敲门然后走了进去,靠在门口对着霍天磊开口说着。
“呦,黄医生啊,稀客。请坐!黄医生这是说笑了,我这不是才疏学浅嘛,正打算等下去跟着黄医生学习学习呢。”
早就在有人观察自己的时候霍天磊就感觉到了,不过他倒是坦荡,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既然你想要观察,那你就好好观察吧,我就在这里。
在这黄医生向着自己走过来的时候,霍天磊就发现了,不过他还是有些摸不准这人到底是何用意,也就按兵不动了。
不过,等到黄医生开口的时候,霍天磊倒是听了一个通透。这人,怕是来者不善啊,既然你要跟我拐弯抹角,那我怎么着也得好好配合配合。来而不往非礼也,自然要好生周旋。
“现在的年轻人吧,都太浮躁了。不过,看霍医生看书看的这么专心,想必是什么名人著作吧。”
很明显的,黄芪对于霍天磊的自觉和识趣倒是很赞赏。直接,摆出来了一副前辈的姿态。刚刚看这小子在哪里看书,年亲人这么浮躁,能够看进去的书怕是少之又少。恐怕是一些闲书了,所以黄芪便不动声色的将话题引到了书上。
“那倒不是,只是一本杂书而已。”
霍天磊也不是个傻的,自然听出来了这黄医生的目的,随手就将翻看了大半的书合上,平平整整的放在了桌子上。说了一句,这只不过是一本杂书而已,也算是为了打发时间的吧。
本来,黄芪听到这里还打算以前辈的姿态教训教训霍天磊的,可是谁知道他目光落在书的封面上的时候,脸色抽了抽,就连脸上的表情都有些不太自然。
霍天磊在看的严格来说也能算是杂书吧,不过他所谓的杂书在别人的眼里,可就不是这么一回事儿了。
这是一本《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东汉张仲景撰于3世纪初,属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
《伤寒杂病论》历经传抄失真失散,伤寒部分经晋太医令王叔和收集、整理、编次,形成《伤寒论》一书,当时杂病部分失传。
《伤寒杂病论》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被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发现于翰林院,书简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载药方。
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
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金匮要略》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