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村子(1 / 1)

养只熊猫不容易 沈霁川 2454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90章 村子

  竹里村就在京城附近, 不大不小,大约四五十户人家,正与邻村并成一里, 背后倚着翠屏山, 层峦叠嶂间竹木葱茏,松枝交映,一眼望去满山青翠,山脚下阡陌良田铺排开来, 这会儿麦苗开始慢慢转黄, 蛙鸣虫吟声此起彼伏,有麻雀在田埂上不甘寂寞地跳来蹦去, 树梢的燕子歪头瞧了它一会儿,大抵也觉得没意思,扑棱棱飞走了, 那地里的农人忙着手底下的农活, 连看一眼的工夫也欠奉。

  田里头长的可是一大家子大半年的口粮,半点也轻忽不得。

  一道河水绕过村头,岸边柳树荫浓, 妇人们图凉快,都喜欢在这儿洗衣服,更要紧的是凑在一块能说说闲话。

  一个村子就巴掌大一块地方,一只鸡丢了都能津津有味说上半天, 最近新来的那户人家自然就成了重点新闻了。

  “听说是从京城过来的!”八岁的二丫一脸艳羡, “穿得好齐整模样!”

  她们家穷,从上到下八个兄弟姐妹齐溜溜站一排, 这么多张嘴等着吃饭,哪有闲钱给她买衣服?从小到大, 她的衣服都是上头的几个姐姐穿旧了的。

  “那衣服料子不过新了些,又值个什么!”袁嫂子娘家在京城里开果子铺,论出身在整个村子是头一份儿,自诩比那些村老儿多些见识,“看那成色,扯一匹也就一百来个钱,也就你才当宝贝似的,真是眼皮子浅!

  可是穿着真的好看呀!

  她一向厉害,芦花缩了缩脖子,不敢吭声,只在心里偷偷反驳。

  她这么一说,芦花娘先不乐意了。

  我自己家的闺女,再是一根草,也轮不到你来教训吧。

  “袁嫂子你多尊贵的人,一百多个大钱的衣服自然是看不上的,也就我家芦花没见过什么好东西。”芦花娘一声冷哼,把话说得阴阳怪气:

  “只是妹子看着,那衣裳还是小事,难得是这家小娘子的气度,一看就是读过书的,又都生得跟雪团一样,只怕是大户人家里出来的,瞧着就是跟那些只靠衣裳首饰撑面子的人不一样!”

  众人哄得笑了。

  “你......!”袁嫂子的脸登时变了色。

  她这辈子最戳不得的伤疤就是一身黑如锅底的皮肤,凭她怎么涂粉抹膏子也养不回来,只能在别处填补,这回被当众揭了短处,一时又臊又气,哼笑道“倒真是大户人家出身的,就一个人,倒带了三四个丫头,哪个乡下人能养得起这么娇滴滴的娘子!”

  一边说着一边又想着那天自己家汉子呆呆的模样,一股火突突突直冒上来,便冷笑道:“哪有大户人家到村子里头住的,说不定是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呢!大户人家的姑娘都不教多读书呢,倒是不正经人家教出来的小姐都是知文识字的......”

  “闭嘴!”一直安安静静洗衣服的孙家伯母听不下去了,沉下脸道:“这儿还有没出嫁的姐儿,你又白嚼什么舌根!人家好好的良家娘子,模样气度都大大方方,门出没出过几回,便是生得好些,你又凭什么坏人家名声!”

  这话说得着实过了头,孙家伯母就住在那家人临近处,眼看那家小娘子为人做事都是安安分分的,到招来这样的闲言碎语,少不得出面喝住。

  乡间人重辈分,孙家伯母年纪大威望高,袁嫂子不敢和她相争,心里却是不服气,便私下里和旁边的人小声编排起来。

  这世上的事,都是越说越像的,有人见她说得信誓旦旦,又想到那家人的奇怪处,也慢慢信了几分,河沿上也就几十个人,不一会就传开了。

  众人正说的热闹,忽然听得一个小孩连滚带爬从坡上下来,一边跑一边喊:“袁嫂子,你家田生掉进绿玉潭里头了!!”

  袁嫂子的脸顿时变得煞白。

  等众人反应过来,就只能看见原来袁嫂子呆着地方早就空无一人,只有她还没洗好的衣裳全都飘在水面上。

  再一回头,只能看到袁嫂子跌跌撞撞往后山跑去的身影。都是乡里乡亲,众人忙都跟过去帮忙,便是那和袁嫂子有些嫌隙的人,也都先将扯不清的官司放在一边,总是人命要紧。

  那绿玉谭又陡又深,一年四季水都冒寒气,家里人都反复叮嘱了自家里的皮小子,万不能去到这边玩,掉在里面不比湖里河里,再难及时找人救上来。

  袁嫂子一颗心仿佛被放在滚油里一遍遍地煎,焦灼慌张地无处安放,恐惧如同巨大的黑洞几乎将她淹没,里面那一丝微薄的希望却被放到无限大,牵着她不顾一切往前跑。

  许是上天听了她的祈祷,她刚转过山头,迎面就撞上一群人,其中一人怀里抱着个孩子,身上被衣服裹得严严实实,头发湿淋淋地,小脸青白,眼神惊惶,不是她的田生又是哪个?田生显见得吓得狠了,一路都是木呆呆的,此时见了母亲方“哇”地一声哭了出来。

  袁嫂子几步扑上前去把田生抱在怀里,眼见儿子仍旧好端端地,心中绷紧的弦蓦然一松,搂着失而复得的心肝宝贝失声痛哭,又想到救了田生上来的恩人,满腹的庆幸尽数化作感激之情,让这个一向斤斤计较的妇人真心诚意地拜了下去:“多谢各位叔叔!多谢各位叔叔!叔叔救了田生,就是救了我,日后但凡叔叔说句话,我便是豁出一条命也愿意......”

  众人见她如此,忙扶她起来,她犹是不肯,还要再拜时,却听见抱着田生过来的何明有些局促的声音:“嫂子快起来,田生并不是我们救的。”

  “ 啥?”袁嫂子有些茫然,“不是你救的?”

  眼见众人皆是一脸的尴尬,袁嫂子这才明白过来,敢情刚才谢错人了?那头白磕了?

  “那是谁救的?”

  “我们过去时,只看见胡婶子抱着田生,听她老人家说,是几个小娘子救的。”

  众人一时都有些惊讶,一旁的胡婶接口道:“那位娘子我也不认得,只怕不是咱们村里的,我才把田生接过来,她人就不见了。”

  袁嫂子还要再问,还是后头赶来的孙家伯母说:“现在先别问这个了,横竖出不了这片地方,还是赶紧把田生抱回去喝碗姜汤发发汗要紧,那潭里的水凉得很,可别作出什么病来。”

  她这么一说,袁嫂子才想起来,当下也顾不得别的,只忙忙将儿子抱回家,熬了一碗热热的姜汤喂他喝了下去,果然才下半晌就发起热来,当下阖家忙得人仰马翻,袁嫂子更是连觉也不敢睡,如此下来,待田生又像往常般活蹦乱跳的时候,竟是胖了许多,反倒是她自己整个人瘦了一圈,杨母见媳妇这般用心,倒将平日里对她的不满去了三四分。

  俗话说,好了伤疤忘了疼,袁嫂子只见自己家儿子病好,也懒得再去找什么恩人。

  她暗自盘算——要谢恩人也需得花不少钱呢!

  可惜天不遂人愿,她都快把这事忘到了脑后,恰好这时周家大媳妇姗姗来迟,带来了别的新消息。

  “把田生救就来的恩人找着了呢!”

  “是谁?是谁?”

  “你倒是快说呀!”

  她的脸色却有些古怪:“就是村东头新来的小娘子!”

  瞬时一石激起千层浪,众人左看右看,都面面相觑。

  田生的娘袁嫂子有点懵。

  但不管怎样,一群人的眼睛都看着,不找到便罢,找到了,又怎么可能不去?

  袁嫂子虽说人缘不大好,却也不相认戳断了脊梁骨。

  杨母却是真心实意地欢喜,她带着儿媳妇扯上两匹布,抓上两只鸡,再带上自家的小豆丁,去人家家里登门道谢。

  袁嫂子眼见本来准备给自家儿子补身子的鸡,尽数都抓了去,心里疼得直抽抽。

  这新来的小娘子家就在村东头,算是村子外围,那房子倒是不错,三间正屋,左右厢房都是青砖大瓦房,外头的篱笆都是壮实的大竹子,编得整整齐齐,上面爬着绿生生的藤蔓,显然比原先半荒废时来得欣欣向荣。

  院子里此时并没有人,杨母扣了扣半开的门,扬声问道:“可有人在家么?”

  刚扣了两下门,就听见外头一个声音问道:“请问婶子到我家来有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