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糖卤(1 / 1)

养只熊猫不容易 沈霁川 4377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82章 糖卤

  “这个月共卖了四百笼烧卖, 刨去了成本,算是净赚了十四两,绣活连着十几块帕子与打的络子一共卖了四百三十个钱, 咱家如今有粮食有菜有鸡, 这些便没怎么花钱,一共买了白面十斤,八十个钱,糯米三升, 三十三个钱, 茴香五两,十五个钱, 猪肉两斤,三十五个钱......胭脂二十个,二十个钱, 藤黄一两, 三十个钱,蓝靛八两,七个钱, 蛤粉十两,十一个钱......柴火二十个钱,灯油一斤,四十八个钱, 一共是六两六钱三分四厘, 余下五两二钱九分六厘。”阿窈翻着帐篇子,很快就把这个月的开支弄清楚了。

  万婶在旁边飞针走线, 听着她一个钱一个钱地算计,不由心疼叹道:“等咱们年下再做些甜果子卖出去, 又能宽松一些,姑娘这天天熬的是什么日子。”

  已经这么过了几年,她有些事情仍是看不惯。姑娘这样子合该是家里千娇万宠的小姐,哪有捧着算盘子,穿着不像样的衣裳天天出去自己挣日子!

  阿窈笑道:“咱们日子过得可还是不好?!那日我拿素素的颜料回来时,苏二婶瞧见了,心疼地不得了,足足在我耳朵边上念了半天,只说‘这些东西又卖不得钱,又赚不得钱,怎么一下子买回来这么多’,咱家这一个月里鸡鸭鱼肉轮着吃,果子糖没断过,整个巷子里还有哪家这么花钱如流水?嬷嬷只管放心就是了。”

  这话是真的,若是让苏二婶看着她们一个月的用度,定要皱着眉说她不会过日子,平常人家除了吃的米面等物,顶多往外出去三四两,有几个像她这样又是肉又是果子,不算粮食竟也能花出七八两银子,可不是个败家子儿。

  京城里那一场大变故之后,只刮了不到半年的“奢侈”之风,那阵子阿窈一天一口气就能卖出五六十笼屉的烧麦,可惜不到几个月,又跟之前差不多了。留下命来,还要过日子,天天大手大脚不是常法,到底该节省些。

  这还是京城里的小门小户,搁在下面乡镇里的农户,一年只得一件新衣服也是有的。

  只是在阿窈看来,她既能挣得出这些银子,便没必要如此亏待自己一家人,不然像个守财奴似的,又有什么意思!

  她们两个正说着,隔壁的兰姐儿便过来了,如今已经入了冬,没这么多活计,家里也没这么多事,她也多了许多时间,这儿便是过来送年礼的。

  阿窈见她上头穿着簇新的桃红镶白边儿的的袄子,湖蓝的叶儿拥着一丛素兰巍巍探出来,衬着下头樱草色的裙子与豆青的束带,既雅致又娇艳,已经抽条的身段裹在里头,很有些婷婷袅袅的意蕴,虽然料子平常,却仍旧十分好看,竟不像是匠人的女儿,便夸赞道:“哎呦,哪里来的小娘子,生得这般好模样!”

  兰姐如今和江家家处得熟了,便不再向先前那般胆小,说话谈笑都自在许多,饶是如此,也不禁微微红了脸:“江大哥就会拿我取笑。”

  阿窈一脸无辜:“哪里取笑你了,这才几天不见,换了身衣裳,当真像是大姑娘了。”

  万婶咳嗽了一声,盯着阿窈使劲使眼色,阿窈这才反应过来,她眼下身份不一样,合该避嫌才是,便忙撤着身子转出了房子。

  万婶见一时有些尴尬,忙转移话题,上下看看,赞不绝口:“这衣裳是姐儿新做的?颜色配得倒真是不错,花样扎得也好,可知姐儿在家也没少用功。”

  兰姐得了万婶的夸赞,很是高兴,便有些羞赧地笑道:“这个花样还是沈素素姐姐画得呢,我瞅着好看,正巧我娘新扯了一匹布,我和嫂子都做了一件袄子,我就绣上头了。”

  她如今已经十三了,到了要说亲的年纪,苏二婶本就只有这么一个闺女,疼到了心坎里,便也开始着意给她打扮。

  万婶开始只看着眼熟,听她这么一说才想起来,便故意逗她道:“这布若是能配上个姐儿这么好看的小娘子,它便是知道了,也是高兴的。”

  兰姐的脸复又红起来,心里却忽然一动,似是想到了什么。

  说笑一番后,兰姐便把家里的年礼递上来,让万婶看了,再说了一番话,万婶又去张罗一些新的东西作为回礼,也就回去了。

  柴米油盐,四时蔬菜,生火做饭,出摊收摊,日子就在波澜不惊中悄然度过。

  雪接连不断下了三天,眼看它在天上时候飘得浅浅淡淡,地上已经积了厚厚一层,屋顶上、树杈上、篱笆上、秋千上到处都是白的,山间起伏的宫墙上也覆上了一层白帽子,依旧青翠的竹子放在一片白茫茫里显得愈加挺秀。

  这样的时候却是孩子们的天堂,快到过年了,大人们也懒得拘着他们了,他们便呼朋引伴在外头耍闹,堆雪人,打雪仗,不大的巷子被来来回回地折腾,直到天色放暗,才在大人的呼唤下依依不舍地归家。

  “奶奶!”

  伴着一串清脆的笑声,一个穿着海棠红袄子的女孩儿从远处跑过来,整个人鲜艳地仿佛雪地上盛开的一株梅花儿,笑嘻嘻直冲进院门前翘首盼望的苏二婶的怀里,险些把她这把老骨头给扑个趔趄。

  那女孩儿后知后觉到自己的鲁莽,不由有些懊悔,苏二婶却没注意到这些,她抱着怀里有些寒意的小身子,又是心疼又是生气:“又去玩雪了?看这满身的水气,赶紧进屋去换了。你江姐姐家送了新出锅的糕点过来,洗了手再尝!”

  女孩儿偷偷吐了吐舌头,乖乖跟着苏二婶换了一身衣服。

  快要过年,各家里都松快了筋骨,孩子也不怎么拘着。

  苏嫂子正带着兰姐儿摆盘,见她过来,便虎着脸道:“去疯了半天,这回可玩痛快了?”

  桃姐儿攀着她娘的胳膊,滚进她怀里,笑嘻嘻地掰着手指数道:“好多人呢,二奶奶家的顺子哥,二丫姐,李婶婶家的大牛哥,二牛哥,麦穗姐,麦苗姐还有旺财,黑丫,招弟,巷子东头墙根子下面的雪最厚,我们那儿打雪仗,别人都没我打的准!顺子哥最笨,老是让别人打着!可惜小姨没去,不然更好玩儿!”

  苏嫂子拍了她两下,道:“越发胡说了,你小姨都是说人家的人了,怎么能跟你们一起混着玩,等过了年一定得拘着你,好好学学规矩!”

  桃姐儿的小脸顿时一垮,垂头丧气坐在当地——她最怕听这个。

  没过一会儿,兰姐儿现端着一个盘子过来,香气隔了老远都能听见。

  兰姐儿眼见着桃姐儿的手就已经伸到攒盒里头了,终于忍不住皱眉头了:“规矩着些,一年大两年小的,眼看着就七岁了,还这么着!”

  桃姐儿却不怕她,一边吃一边嘻嘻笑:“江叔做出来的东西是出了名的,这会儿不吃,也就没这个店了!”

  苏二婶正送东西过来,瞪了她一眼:“听你小姨的话些!别成天跟个猴子一样!”

  话说过来又稀奇:“都是一样的糕点,也不知道他们家怎么就比铺子里头的买来的甜一些。”

  兰姐儿占了上风,却没言语,只是又给侄女倒了一杯茶,无端想起了阿窈送东西过来的样子,也不知想些什么,就凝住了神。

  沈家小院没别家热闹,却更忙碌一些。

  东厢的厨房里暖意融融,阿窈忙着将上好的白砂糖倒进灶上的大锅里。

  小琪一看这个就心疼:“哪有用的了这么好的白糖?足足花了一两半钱银子!”

  阿窈笑:“要做甜的,这糖卤子不好,什么都白搭。别啰嗦——你那大勺子烫好没有?”

  小琪只好闷着气不说话,接着烫别的蒸笼盘子。

  阿窈用大勺子往里面加了两勺半凉水,看看砂糖有些多,又量着水多加上一些。

  万婶在底下灶台上烧小火,阿窈搅了一会儿,见水稍微滚开了,忙把之前调好的鸡蛋清成的冷水拿过来,往里面点。

  等大锅里的水又滚开了,万婶以为要加大火,刚要去拿柴火,就听阿窈说:“万婶,撤火。”

  万婶忙转了一个方向,抽了柴火,等火苗一颤,尽数灭了,阿窈盖上锅盖,拍拍手:“等上一顿饭就够了。”

  几个人说了一会儿闲话,时间就已经过了。阿窈将锅揭开,重新烧起火来。

  做饭最是费时间,阿窈却一点都不着急,就等着他开。

  这回火烧的大一些,整个厨房比先前更热了,阿窈专心看锅里的水一旦开始咕嘟咕嘟冒泡,就立刻点进了冷水,等它平复了,再等开了,又开始点水。

  如此这般滚开了好几次,就看见除了水的白沫,糖里面的泥泡沫都被撵到了一边,阿窈看准了,连忙用漏勺把脏东西捞出来,另一只手拿着刷子蘸着鸡蛋清不停拂水。

  “姑娘这是做什么?”

  阿窈忙的不得了,最怕围着锅子一边的沫子焦了,也来不及答她。

  捞了两三次,一直等到最后,黑沫儿都全部捞走了,只能看见水里的白花翻滚着,才算是好了。

  小琪正打算拿着瓶子来盛,却看见阿窈直接张开了干净煮过的棉布蒙在锅口,来回滤过两遍,才装进去。①

  直到此时糖卤才算做好。

  小琪和江素素见着阿窈一连串的动作,既好奇又眼馋,都眼巴巴地盯着那瓶子瞧,阿窈看着好笑,便道:“凡是做糕点果子,只要是甜食,肯定要先起好卤子,今年宽裕,正好多买了几斤白糖,这样熬出来的糖卤更香些,回头单给你们做几样新奇的糕点果子吃。”

  果然,江家做的一窝丝、松子饼、荞麦花受到了空前的欢迎,到江家拜年成了小娃子们最为盼望的事,隔壁的苏二婶也是夸个不停,阿窈笑意浅浅,决定不告诉她这都是用一两半银子的白糖熬出来的糖卤的功劳。

  江家热闹了许多天,只因为阿窈不仅给他们糕点吃,还陪着一起玩,玩累了还有许多故事听,因此天天吵闹着要过来。等听了一肚子故事,才愿意回家里去。

  眼见着入了冬,眼见着过了年,去年几个人凑到一块,还有些新鲜劲儿,今年就已经习惯了。

  新年已经过到了初八,京里面却愈加热闹起来,从这一天开始,家家户户就得放灯了。

  “咱们家门口今年挂什么灯?”小琪与万婶商议了半天,一个说挂两个五谷丰登的纱灯,一个说挂上两个明角灯。还没议定,万大郎就亲自上门,送了四盏通心灯,把通草劈成片子,粘在灯上,做出一树树梅花的模样。

  “万大官人最近学问越发好了,”小琪围着看上一会儿,嘻嘻笑,被万婶推了一把。

  “素素喜欢梅花,”万大郎摸着头笑,跟两人说着话,眼不自觉往里面瞟。

  “姑娘今天跟着大爷出门了。”

  万大郎让万婶戳破了心思,顿时红了脸:“两盏送给阿遥,挂廊下门口都使得,那两盏就送给素素。”

  他去年送了一副消寒图过来,素素就回了一副自己亲手画的九九梅花消寒图,万大郎不晓得这么风雅的东西还有别的玩法,只知道素素回的礼是自己画的,乐得珍而重之放起来,当下记住了,素素最喜欢梅花。

  因此他怕送了两盏过来,都挂在门外头了,素素反倒得不着,这才又凑了两对儿来。

  “十五那天,我们家姑娘和大爷要去外头走百病看花灯,大爷出不出门?”

  万婶虽然不知道江素素什么时候喜欢上了梅树,却不妨碍她有意撮合两人,因此特地透出消息,谁知万大郎并不上道。

  “灯节人多,江兄弟也年轻,还劳婶子多跟他们说说,路上可别走散了。”

  万婶只能暗自摇头——她只能帮到这儿了。

  京里一向宵禁格外严实,十五这前后十天却放开了,每到晚上,到处灯火通明,半边天都亮了,人挤着人,肩挨着肩。

  随便走在哪一条街上,一个灯棚接着一个灯棚,再有财力的,就能做出一个灯山,上头挂满了料丝灯,玻璃灯,宫灯,纱灯,走马灯,有的糊着绢纱,有的镶着玻璃,往门口一摆,说是与民同乐不如说是自家显摆。便是转到小街小巷里,两边堆着破旧东西,门边也得挂上一两盏,一路望过去,星星点点的,倒像是萤火一般,有了一些夜晚的感觉。

  “今年永安伯家门口新挂了两个珠子灯,我远远瞧了一回,可稀罕!”

  “珠子灯有什么稀罕的,要说每年不都得看个百十回,往东城里一逛,哪家没有十几个?”

  要不怎么说天子脚下,老百姓打眼一瞧都跟别人不一样,便是自己家里没有,还能没看过不成?

  “要是寻常的珠子灯,谁没见过?他家里这两个听说从去年就开始做了,从十几米的灯架子上面能一直垂到地上,你只想想,要用多少斤珠子去?”

  “也不过就是钱多罢了。要说稀罕还得数宫门口摆着的鳌山灯会,上一次摆出来还是几十年前的事儿了!这一次要不是四皇子出生,还看不到呢!”

  江家早早就吃罢了饭,打扮齐整锁好门,江素素新做了一身月白的绫子袄儿,整个巷子里头各家都约好了,要一起出去走百病。苏二婶、苏大嫂、苏大哥也都已经准备停当,桃姐儿左看右看也没看见隔壁的陈大姐,便好奇地问:“燕子姨呢?她不出去看灯么?”陈大姐儿的长辈含着意味深长的笑,哄她道:“大姐儿有事要做呢,没时间出来,咱们去看灯,不用管她。”有些话总是不方便和小孩子说的。

  只是她没想到自家孙子转眼就把她给卖了,顺子在后头偷偷给桃姐儿咬耳朵:“我奶奶说,小姨快要出门子了,不叫出去。”

  原来陈大姐儿已经定了亲,五月里便要出嫁,便是在京里,也是不好出门了。

  桃姐儿对陈大姐儿寄予了极大的同情:“燕子姨真可怜,为什么要出门子呢,连灯会都看不着。”在她小人家眼里,出嫁可没有灯会热闹好玩。

  旁边的素素听着这话,不知道想到了谁,一时间出了神,阿窈连叫了她两次,素素才回过神。

  阿窈虽然奇怪,却也来不及多说,又叮嘱了几句,让她千万要跟小琪万婶一起,不要走散了。

  她如今这个装扮,不好跟一群姑娘一块去走百病,干脆自己一个人跟在后头慢慢逛,等他们走完了再一起去看灯。

  小琪万婶却更不放心她,因此两边相互叮嘱,却看得苏大哥笑起来:“去走个百病,怎么就像是再也见不着似的......”

  他话还没说完,就被苏大嫂拧了一把,大过年的,谁愿意听这么晦气的话?

  作者有话要说:

  ①参考遵生八笺里糖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