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火
这些匠人们来了, 县里给安排了热热乎乎的饭食,吃的就是工人那边最爱的粗粮窝窝头和鸡蛋汤。那几个厨娘是真的厉害,最普通的吃食也能让她们做的十分美味, 有的时候柳老头和方书净他们都会让小厨房留一些,偶尔吃几顿这种杂粮也挺香甜的。
窝窝头和菜团子在县内大受欢迎,要不是给县太爷做事儿还吃不上呢,他们这些外地来的匠人, 风餐露宿在外头没吃过一点好饭菜, 冷不丁吃上这个有一个算一个全都吃嗨了。也亏得小厨房有经验做的多, 给他们都是成筐成筐的上。
虽然是粗粮, 但吃起来带着一股纯粮食特有的香,中间还掺杂了一点别的粮食, 略微改善了一下粗粮划嗓子的口感。再顺上一口鸡蛋汤,浑身说不出的舒坦。
吃完去师爷那边登记, 谁跟谁是一家的,哪个是徒弟, 哪个是老师傅。
登记的人都是脱盲班出去的学员。他们给县里干过许多活儿早就驾轻就熟了。虽来的人足有五百个,但他们十多个人同时开始记录, 要不了半个时辰就全好了,有专人带他们去匠人村。
他们是罪臣的家丁, 本以为来这边是要做苦活儿呢, 没想到还给分房子。而且还都是新盖的房子。匠人村这边已经有不到十户先住上了, 能入驻这边都是带手艺的人。原本还纳闷怎么盖这么多房子, 可是现在看见衙门带过来这些乌压压的人这才明白。
按照他们会的技能开始分房子, 老师傅的房间会大一点院落也更宽敞,学徒的话,也只是有房子不带院子!
“这真是给我们住的?”
“太好了。”在路上走了将近两个月, 在草地和破庙山林里都睡过,如今可算是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了。
这些人正好把匠人村住的满满当当的。
衙役们还没走,道:“你们来之前村长已经选出来了。平日里要听村长的管束。要是有什么难处,也可以找师爷解决!”
大伙儿互相看了看,见有一个中年热情汉子道:“我姓白,你们以后就叫我白村长好了。”他是个打铁的,浑身都是肌肉,笑起来也很憨厚,以前带着师兄弟东走西奔的讨生活,来到这之后就不走了。靠着一身打铁的本领直接入住了匠人村。还被委任了村长,他最开始也没当回事儿,可是现在发现居然让他管理这么多人,又是紧张又是兴奋,憨厚的脸都有些泛红,只是皮肤黑看不太出来!
这些外头来的匠人们有想问的,但不敢说出来,互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
白村长道:“大伙儿有什么可以尽管问。”他自从当上村长之后,成天进城去了解情况,对县里的政策了如指掌。
其中有一个小小的声音道:“谁管吃啊。”
声音是从人群中发出来的可是看过去,却不知道刚才说话的人是谁。
他们现在住的地方有了。但是吃饭还得自己解决。
白村长道:“粮食,衣裳和钱,都是要靠公分换的,可以先借给你们。你们慢慢还,等你们公分高了,可以用来换东西,每天村口会发布任务,等干完之后交上来,可以给你们记公分。一个月兑换一回,走,带你们去看看公分兑换仓库里都有啥。”
他直接带进了村里的仓库,这边还有俩小先生以后常驻村里了。记公分和兑东西都要在这里进行!
屋里就像是县里的商店一样两边都是陈设,不光是有各色的衣裳,米面粮食,家用的碗筷,盆,家具,还有工具,铜钱,还有四盒礼。各种各样的东西这边应有尽有。看的来人眼睛都直了。
白村长在旁边很享受他们大惊小怪的样子,完全忘记了他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反应也跟他们差不多。
目前附近村子只有他们是公分制。当然也可以换钱但是这边有很多钱买不到的东西,像是匠人们专用的工具,很多都是从省城里专门找人打造的,一套不少钱呢,都是县太爷找人定制的。还有就是要排队买就比如平价粮铺。那边现在的粮食品种丰富了,不像刚来的时候只有两样粮食。像他们这些人住在县边上,一来一回时间都浪费在路上了,还不如统一采买呢。
这个公分兑换的屋子,在他们看来简直就是宝库一样。
白村长说了,县里最近的任务都是做一些农耕用具,要是勤快人,一个月就能攒一百多公分。其他的匠人也可以辅助做一些其他的东西,都会有相应的公分兑换,也鼓励匠人们做创新,要是做出来村里评估公分。要是愿意把图纸给贡献出来,最少一次能得两百公分。
像这些官员们的工匠,谁还没有点压箱底的本事,就看愿不愿意拿出来展示了。
“这套打铁的工具不错,才三百公分,我要了。”这东西都需要定制,村里一共才十几套。库存不多。说这话的老师傅是个铁匠,打铁的东西不喜欢跟别人在一块,也从不用共用的工具。
他说完小先生就给登记上了。周围的徒子徒孙们都拦着他:“师父,三百公分呢,一直到过年都要欠着饥荒!”
“你们懂个屁。”老铁匠在这种事情上很有自己的坚持。
其余的人也对他的大胆直咂舌。但一般人都换一点粮食,换一点家具必备的东西,八十公分都没了。虽说这边不用钱可欠公分的感觉也不好受,希望能尽快换上无债一身轻嘛。
在这边也可以用公分兑换荒地,但这边的人大多都是工匠,有手艺在身上,自己的活儿都干不完,种地对他们完全是全新的领域,更别提开荒,没有一个人表示要田地的。
发现这边无论是村长,县里的衙役还是不断写字的小先生都还满和善的。有些年轻人就恢复了活泼,道:“你们这咋还有四盒礼呢,这积分攒够了还能兑换媳妇啊?”来的这些工匠清一色都是男人。他们平日里给官员们做一些秘密的东西,平日都看管起来,根本不让他们接触外头,更别想着成家立业。
之前那些老师傅都佛了,可是还有不少壮小伙子呢。
衙役们道:“那要看你们本事了。要是有女的心甘情愿的嫁过来,就可以兑了四盒礼把人家迎娶进门。”在这边哪怕学徒都有自己单独的房子只不过面积小一点罢了。在乡下许多人还没这个条件呢。
只要有个房子就可以结婚生子。
还把县里的政策说了,要是生上三个孩子的奖励一两银子之类的,听的他们心头一片火热。
但是衙役们也泼了冷水:“但你们不可以做出格的事儿。不可以骚扰周围村的女孩子。要是有图谋不轨,强行调戏的,我们县衙一定严判。”
“那不能……”大伙儿连忙表态表决心。随后就开始兑换东西了。虽然工具的公分贵一些,但是还是兑光了。那些稍微有点犹豫的人,等再想兑换的时候就来不及了。
县里狠抓周围的农耕,不能像现在似得粮食都靠运送。但是村子里往往是一个农具全村用,农耕时节就那么几天,一旦错过了就要等一年,所以只能全家老小耕种但效率却很慢。所以给他们最大的任务,就是出产农具啥的。
他们换上了衣裳,把没住过人的屋子从里到外的打扫干净,烧了火炕躺在上面美滋滋的睡上一觉。之前吃饱了。现在有落脚地,不少人心里绷的那个弦儿一松,屋里又暖和就开始睡觉了。
但也有那勤奋的人,也不休息了。拿起铁块就开始叮叮当当的打铁。还真别说,听着这个声音一点都不反感,反倒是睡的更熟了。
外头的天又开始飘起小雪。
匠人里做什么的都有,五花八门的。有一对哥俩在那犯愁。别人都是铁匠和木匠,来这边就能受到重用。但他们是珠宝匠给贵妇们打造首饰的,来这边倒无用功了。
“我看长海他们都去拜师跟着去学木匠了。”他们本身就有手艺,都是一个行当里的改换门庭也容易,他们要不要也去学那个。
他哥道:“别学。。”
弟弟叹了一口气。像他们这种做珠宝首饰的,都需要很精密的完成,一旦做木匠活把手给弄粗糙了,这们手艺就算废了。
没错他们全靠这双手吃饭。伸开后手指非常干净细嫩,他们必须常年保护这双手。
“那怎么办啊?”眼看外头飘雪,他们兑换棉被,锅碗瓢盆,算下来兄弟俩欠了两百公分了。现在没有进项!
这边连煤炭,木柴都可以兑换。但这公分越欠越多,可怎么办?
他哥道:“还做首饰。”
他弟第一个反对:“这边就是个小县城。做出来卖给谁。再说原料呢。”他们用的原料,什么金,金箔,金线,宝石玛瑙,什么珍贵用什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他哥道:“我出去问问小先生。”他还不死心,这火炕烧起来来了,屋子里很温暖,弟弟贪恋这点温暖不想去。他哥去了,过一会儿她哥回来顺便带给了他一个好消息。县衙门说,让他们做点东西。会给他们原材料另外记公分。
听到这个消息兄弟俩都非常高兴,多年所学终于可以有所发挥了。
立刻又去了工坊,去兑换了火盆和搓条之类的工具。就等着料一回来好开工呢。
……
今天县里下雪,方书净也早早的回到家了。刚一进院,就闻到了一股香味。徐权正在炖肉呢,砂锅炖上几个时辰,肉在嘴里稍微抿一下就能化开了,用汤汁泡饭更是一绝,最近徐权的厨艺是日渐的好了。他也没去厨房,直接回屋了。刚一进就感觉屋里传来的一股暖意。家里有小山楂,屋子里都会烧的很暖。
屋子里的其他大丫头看见方书净,笑意还在脸上道:“大人。”
方书净道:“嗯。”
她们都习惯了,每次大人来的时候就悄悄撤下去,方书净都不习惯有下人在旁边伺候。
丫头们一走,屋里就剩下他们一家三口。
方书净过来道:“干什么呢,那么开心。”
柳叶辰想起还忍不住,对孩子直乐:“小山楂太好玩了。”
方书净一看,桌子上有一碗绿色的果蔬泥,方书净最开始是发现崽崽不怎么爱吃米糊了。跟师父一说,柳老头让他稍微弄点果蔬泥弄点给孩子吃,今儿头一次煮。
柳叶辰还给自家相公演示了一下,舀了一小勺绿色的蔬菜泥,喂给小崽崽。
小山楂四个月了第一次吃其他的东西,吃到之后眼睛顿时睁的溜圆,很有些惊喜的样子,喝完之后高兴的不了。一副跟蔬菜泥相见恨晚的小模样:“哇。”
方书净也没忍住笑了,这小崽子真是大家的开心果。表情在他的脸上十分生动。
方书净把孩子抱在怀里,咬了一勺蔬菜泥,小家伙张嘴就想吃,方书净道:“给爹爹吃好不好。”
小山楂一脸纠结,小崽子的想法都在脸上呈现。虽然不情愿但还是:“啊。”了一声,表示给了,就是有点舍不得。
方书净看着偷笑道:“那给你小柳爹爹吃好不好?”
说完当着孩子的面指了指柳叶辰。
“啊。”小山楂这次答应的痛快极了,跟刚才完全是两个模样。方书净连忙把果蔬泥的小勺子放下,看着小崽子道:“原来你最喜欢小柳爹爹啊,以前白疼你了。”
小山楂在旁边装傻,偷看了一眼方书净,随后声音奶兮兮的往他怀里扑,有几分讨好的样子。
方书净阻止了儿子撒娇,道:“不喜欢你。”
小山楂看了一眼柳叶辰,又看了一眼方书净,嘴撇了起来眼睛里也囤上了眼泪,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方书净立刻尴尬了,连忙抱孩子哄着,道:“爹跟你闹着玩呢,爹最喜欢小山楂了。”
小崽子的眼泪来的快去的也快,没一会儿就不哭了,但是刚才的活泼不见了,蔫蔫的。
柳叶辰虽然没怪他,但是方书净暗恨自己欠儿,好端端的招孩子干嘛。给这小祖宗惹生气了,他也没好日子过。
随后喂小崽子蔬菜泥,小家伙不吃,还冲着他叫了一声,意思是让他吃。
小山楂这时候还不忘哄他呢。方书净一下子心软的不行,有了孩子之后原来竟是这种感觉。
温柔道:“小山楂吃吧,爹爹不吃。”随后喂小山楂,小山楂吃的还挺欢畅的,吃完被柳叶辰报过来擦了擦嘴角。但小崽子一直盯着方书净看,仿佛还在判断他生没生气似得。
方书净也没忍住,用手指轻轻的挠了挠他的下巴。对柳叶辰道:“是不是所有当爹娘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可爱的。”他真是稀罕不够!
柳叶辰道:“可能是吧。”他也喜欢孩子,他们家孩子眼睛又大又圆,只要宝贝看过来恨不得给他遮风挡雨一辈子,真是心都要融化了。
方书净抱着孩子玩了一会儿,孩子是好玩但是小家伙玩一会儿就累了。躺在他的臂弯里没一会儿就睡着了。
外头轻轻的敲门声响了起来。
“进来。”方书净在里面说着。
外头进来的是徐权,柳叶辰要去药房里管事儿,方书净也有县里头的事儿要忙,家里家外全靠他了。
徐权这次是来把砂锅炖和米饭都拿过来,他们可以在屋里吃。
怀里的小山楂闻到肉味,鼻子轻轻动了动,只是睡的太沉了没有醒。
方书净把小山楂放在大床上,又盖上了一层被子,小家伙睡着乖乖的。有几分像柳叶辰,他以前就在想,不知道柳叶辰小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这么可爱。
方书净道:“家里的事儿都辛苦你了,咱家这几个人的分例钱涨点吧。”县里只要出去干活儿的收入不错,给他干活儿的佣人也得水涨船高。
徐权嗯了一声。
方书净道:“我跟柳儿平日在家的时候少,你就是他们的哥哥姐姐了。这些人也都到了年纪,若是有合适的可以成亲,你看着安排吧。”总不能在他家干活儿之后耽误了自己的韶华。
徐权道:“成,这事儿我跟他们说。”随后又说了下方书净不在的时候家里都做了什么改动。方书净是彻底放权,徐权的进步也很大。就听他如数家珍的说的时候就知道他肯定是上了心的。
徐权说完之后,突然道:“差点忘了,还有个最重要的事儿,老家来信了。”他来就是为了送饭和送信的。结果跟方书净说话把这事儿完全给忘了。
方书净赶紧拆开信件。脸上也带着几分高兴道:“爹和娘要来。”
“啊?”徐权也有些惊喜。
方书净道:“他们两口想要过来跟咱们一块过年。哥嫂的孩子太小不方便过来。”
这是他们第一次在这边过年,能有老家的人过来陪着是一个很大的心里安慰。
方书净立刻给写了一封回信。让他们早点来,过来多呆一阵子。
写完信,直接回县里从驿站出发会比寻常送信快一些。
柳叶辰道:“从明儿开始就收拾屋子。”他的公婆要来,每一个房间都要拾到的亮亮堂堂的。
方书净出去寄信,外头小雪,大街上摆摊的人都回家了。县里也没有往日的热闹。他要去衙门。在路上正好看见一个书生模样的人,背着一个书箱子,左顾右盼的,天已经开始下起了小雪,他穿的却很单薄,手都冻红了。
这书生拦住了方书净,道:“这位兄弟,县里的私塾怎么走。”他说话还带着一点外地的乡音,也难怪不认识方书净的身份。
方书净道:“顺着这条路往前一直走到头就看见了,不过下雪停课,你去那边干什么?”
书生脸颊有些发红:“我……我听人说这边读书不要钱。”他就过来了。
方书净见他冻得够呛,周围只有一家酒肆开门。道:“你先进去暖和暖和吧。”随后跟酒肆的老板打了个招呼。
县太爷发话,哪儿有不肯的。
屋子里有好几个火盆,的确比外头热乎。等方书净寄信回来,就看见刚才那外地书生还在屋里翘首以盼呢。
左右方书净寄完信也没什么事儿,过去问一问。
原来这个书生家世可怜,家就就一个寡母,前些日子寡母也去世了,把家里的房子卖了,厚葬了他娘,他也没啥牵挂就出来了。可是出来之后傻眼了不知道去哪儿。他是从外县听说他们这读书不要钱。心想反正他在读书上还有些天赋,不然就继续读书吧,出来一段时间他一个呆头书生,在外头被人连哄带骗的,身上仅剩的那点银子早就花没了。现在身无分文,也幸亏遇到了方书净,不然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方书净第一次看见头脑这么简单的人,顺手的考了他几个学问,他已经取得了童生的功名,基础还可以。
方书净道:“那你先去学堂住吧,那边也有科举班。明儿让私塾的先生安排。”
这外地书生连连鞠躬:“多谢……”这是碰见好人了。
方书净走后让酒肆的伙计把人送过去。
外地书生连连夸奖他们这的人热情。
酒肆的伙计道:“你这人命好,碰见我们县太爷了。”
“啊?”外地书生吓了一跳,刚才那个极好说话的人居然是他们的县太爷。
伙计一听,连忙把县太爷来了之后的变化和他治理县城的丰功伟绩跟他讲了一下,外地书生肃然起敬,读书当如是……
县里的雪一连下了三天,等第四天的时候终于放晴了。他们这大半年一直都在干活儿就盼着歇一歇,等真的可以歇了,却觉得浑身的力气都不知道去那里使,就恨不得再干点活儿。
终于放晴了,大家都开始干活儿了。这才舒坦了下来。
县里来了一队收布的商人,他们这边的布柔软又舒服。因为是产地价还便宜。以前也总有收布的商人!
但是这一次,他们来了之后就震惊了。这还是以前那个破破烂烂的县城吗?这里头所有的路都重新铺了,马路又干净又宽敞。
他们随意找了个饭馆,借机询问一下怎么县里的变化这么大。
饭馆里的人滔滔不绝的讲起县太爷的好。县太爷上来之后县里百姓的好处十个手指头都不够数的。
他们这次是来收布的。
饭馆里的人告诉他们道:“大伙儿的手里土布多,好的布都给县太爷了。”
他们这的土布也很好,十文钱一匹都是素花的,要是出去染个色,价格翻上三四倍没问题。这边还有一个织布厂,那边会有些价高质量好的东西。
但是能来这边收布的都是小商家。他们也不求什么质量,只要便宜就成。
这边给的价也还行,家家户户听到消息就过来送布。原本至少要个五天才能收完,但现在这边弄的很快。两天就足够用了。要是这这边弄的快的话,就可以早点回去,早点卖钱。还能过上一个肥年。
寻思着就看见不少人往一个地方去,好似在凑什么热闹似得。
这些外地商人原本就对这里的变化十分好奇,看见大家奇怪的举动,更是想过去打探一番。
饭馆的老板道:“哦,你说那个啊。就是县衙门里开了个堂食。”
当初修路队,脱盲班还有各种给县里干活儿的人都形容过他们的窝窝头和菜团子有多好吃。那边只能自己吃,不能外带,外头的人听说馋的够呛。总去衙门口提意见去。就说能不能卖。
县里头是真的忙不过来,可是架不住天天都有百姓馋来说的。就订下了日子贩卖,价也不贵,窝窝头一文钱一个,菜团子两文钱一个,肉包子三文钱。蛋花汤一文钱一碗。
做的话肯定是自己在家里做更实惠一些,但大伙儿都馋他们的这堂食不是一天两天了。所以贵些也愿意买。县里怕人手不够,又招了一些爱干净干活儿利索的县里的妇人帮忙和面剁馅,捏团子。今儿第一天卖的肯定多,食堂那边的大锅三个从天不亮的时候就开始蒸,弄好之后,回去放在锅里稍微过过热气就可以吃了。
县里特意给他们划了一块大点的地方,也是在外头,但是会支起小棚子。不怕下雨下雪。可以在这吃,也可以带回去吃,但现在是冬天,大部分人都选择拿回去吃。
县里的老百姓有经验,还没开始买卖呢。前面就排起了长队!
县里老大的笼屉已经夹了起来。一层一层的往上摆,摞的老高,周围还防着不少的装粮食的筐,里面都逢着白布,上面也蒙上一层白布,非常的干净。
前面几个卖东西的全是一等一的大美人,唇红齿白,明眸善睐,哪怕穿着普通的衣裳都一点不掩她们风华之姿。
这些人就是当初商户给方书净屋里添置的丫头。被他处理了之后,这些女子没地方可去,就只能落入不入流的地方,哭的十分可怜,方书净叫师爷安排。师爷让她们可以出嫁,但也不知道他们对男人失望了还是怎么回事儿,竟也不愿意。于是就安排在这边干活儿赚钱。又派了几个人盯着她们,见她们干活儿虽然笨拙,但还挺努力的没有偷奸耍滑,也就由着她们去了。
这些人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瘦马,大小培养的。一颦一笑都是画啊,这些县里的百姓哪儿见过这种美人,一个个都看呆了。
“你要几个窝窝头?”美人问他。
“来三个窝窝头,两个肉包。”前面的人说话脸都红红的,声音也文雅了不少,生怕吓坏了美人。
但没想到美人的身手还是挺麻利的,很快就弄完了。收了钱就开始招呼下面的人了。
县里本来垂涎他们的窝窝头的就不少人,一看见还有貌美如花的小美人在旁边帮忙。掏钱都掏的更痛快了一些。
虽然美人让整个队伍引起了一些骚动,但没有太过分的。基本上买完就走,谁也不敢来这边闹事儿,县里本来就对弱势群体保护的很好,她们又是给衙门干活儿,说被他们迷到了也情有可原,但要说上门调戏,那可真是老寿星上吊嫌命长。
幸亏厨娘早就有准备,五个人同时开卖。他们刚来的买到的都是从笼屉里拿出来,还热气腾腾的,很多人没忍住,拿到之后当场就咬一口。窝窝头没有划嗓子的感觉。菜团子咸香中还泛着一点油花,最好吃的当属这个肉包了。迫不及待的想吃下一口,尤其是热气腾腾刚出锅的,哪怕不饿的人吃到这个味道,都忍不住吃起来。
只是肉包太贵,不是殷实的家庭还真舍不得这么吃,偶尔吃一个打打牙祭还行。
明明肉包最好吃但却是剩下的。过了一会儿就看有家丁模样的人过来买。买一回至少都是三十个打底。那些有钱的商户也听说过,也想尝尝滋味。于是肉包早早的就卖光了。
过了一会儿,还有赶牛车的过来,道:“窝窝头,包子还有多少?”他问着,他要的量大,就怕这边没有他白跑一趟。
“包子还在锅里蒸着呢,至少一刻钟才能好。窝窝头有不少但是凉了,想要的话回去拿锅里热一下就成。”现在这个季节凉的快,但凡要是放下,没一会儿东西就凉了。
“行,给我来一千个窝窝头,两百个肉包。菜团子也来五百个。”赶车的人说着,他能等的起,周围看热闹的人都惊呆了。这是啥家庭买东西都这么买,吃得完吗?
仔细一打听才知道,他是匠人村的小先生,那边已经叮铃桄榔干上活儿了。都是干活儿的人饭量大,也没啥人会做,基本上都糊弄,来的时候吃那一顿窝窝头只觉得喷喷香,但除了来那顿之外,再没吃到过这么好吃的东西,得亏这边开始卖了。求小先生先走账欠公分,回头还上就是。也不要顿顿吃,一天吃一顿甜甜嘴就成。
他一看大伙儿打铁干活儿也辛苦,就出来帮大伙儿买一趟。被看一两千个听着挺唬人。但那边连工匠就有五百三十多人。又是打铁又是木匠的,干活儿累,窝窝头要是放开了吃能吃上七八个。但太多了牛车也装不下,再县里也没有那么多,所以按照一家三到四个买的。他们要是吃不完剩下也可以晚上吃。不过小先生闻着空气中飘散的香味,就不存在吃不完这一说。
他这么一买,就看那笼屉空掉一大半。知道信儿晚了的人排在后面,都有些无语了。
匠人村的小先生跟卖窝窝头的姑娘道:“我以后每天都买这么多。你们可以提前准备准备。”大伙儿打铁辛苦,他作为后勤保障的,总要帮大家把后顾之忧解除了。
他一走,又卖了大约一刻钟所有的就卖光了,这极大的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按照他们的想法,这些至少能卖一上午呢,结果太阳刚出来就卖光了。后来的人都没买上。
来晚了没买到的那些人也只能明儿再来了。这几个长得漂亮的姑娘今儿忙活的够呛,钱箱子都快要装满了,第一次品尝到亲手赚钱的快乐,这种快乐是以前从来没享受过的。虽然累,但是非常充实。
“走吧,早点回去。”
厨房那边每天要做五六千个菜团子。和面做馅儿都非常累。她们可以在旁边做一点杂活儿。
……
那些外地来收布的商户,发现直接可以在本地染色。他们这边不是有个织布厂么,那边就可以染布,价格比他们自己买染剂扎染便宜很多,就这么打算自己在这边弄完就好。
染布需要一些时日,正好他们就在这里多呆一些日子。他们是小的商户,这么多天住不起客栈,饭馆的人给他们指了一条路,说去县城边的人家出租,一个月有个五十文钱足够了。
这些人听了消息过去租了个房间,搬过去住,这一个大院子,每一个屋里住了一户人家,听口音南北的都有。再一打听来这边的都是外地人来这边讨生活的。
这边日子好过一些,万一要是能留下子孙后代都跟着沾光享福,反正就不想走了。
外地商人都是走南闯北的。要不了多少工夫就跟大家打成一片。就听闻只要落户本地有多少好的政策。
来这边租房的人都想能留下来,可惜县里就招了一批新村的。他们来的晚没赶上。其他的人在想入编就要带手艺,像打铁木匠之类的,想要学没个十年八年不下来,他们岁数也大了。再学也来不及了,只好遗憾作罢。
他们说县里头不光有布,还有其他的东西。说最近县里新出来一个手工打造的是金包银的饰品,非常好看。
这些商人对这些消息非常重视,打算也过去看一看。
他们虽然是收布匹的。但其他生意也做的。在这样的小县城饰品不算什么,但要是拿到外头,外头那些豪门望族可喜欢这些小东西了,都不惜高价过去买。
这么一想就坐不住了,立刻就过去,想看看这边的东西是不是真如他们说的那么好,对这个县城的好奇越来越多了。
到那里一看,珠宝店里只有一个学徒一个掌柜的,屋里的人不少。他们过去一看,嗬……以他们多年走南闯北的眼光,一眼就看出了这是好东西。
每一个造型都很别致典雅。其中一个花型的发钗,中间完全是镂空的,用非常纤细的银丝变成麻花状,然后细心的弄成花朵的样子。还很别致。若有若无的,还有金丝凤,掐金丝的,栩栩如生,凤凰的尾巴一缕一缕的,用金丝居然能做出羽毛的感觉,凤凰的头上镶嵌着两颗细小的红宝石当做眼睛。就那么一下真是绝了。他们完全看呆了,这要是放在外头,珠宝店里都要当做镇店之宝了。
但这边却放在盒子里随意观看。
连他们都心动了,这么精致的东西外头都少见。放在这样一个县城真是可惜了。
“掌柜的,这个多少钱?”
“二十两银子。”掌柜的说着。
在旁边看热闹的人听了都倒吸一口凉气。在这边娶媳妇也才三两到五两银子,这么一个头饰就二十两。
可是这商人一听喜不自胜,生怕掌柜的反悔这了,价都没讲就买下了。幸亏今儿来了,要是来的晚了买不到。他之前看到一个比这个小的,造型没这个精致,在外头还卖三十两银子,还有两个人抢着买。他这个出手四十两绝对没问题。倒手就能赚二十两银子,想想就高兴。
其他的人一看也想买,但不像这人这么财大气粗,其余的都是一些小玩意,拿出去也能卖点钱,但不如金丝凤那么惹眼。怕不好脱手就没收,在这边看一看,就遗憾的回去了。
等他们走后,掌柜的在柜台底下又拿出来一个跟刚才一模一样的金丝凤。这就是那兄弟俩做的东西。价要的这么高,就不是给县里人买的,目标就是这些外来的商队。先让他们尝到甜头,将来取货就知道来这边了,互利互惠么。
那兄弟俩做的首饰都很受欢迎,他们原本就是给京城贵妇们做东西的。虽没刻意关注过外头流行什么,但县里给他们限定题目了,就要花和龙凤,如意这类吉祥如意的东西。在省料上下功夫。做这个金丝凤虽然复杂一点,但工艺不难,一个人单独做一个两天足足够了。比起一些其他的题材,这个大获成功!
掌柜的进入卖出去俩了,他们这行就不是走量的,他们这个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心里很满意,打算回头再跟他们说说,多做一些省的不够卖。
这个掌柜的很有经验,一个东西一旦流行开来,所有人都要,像这个复杂需要时间来做,早做准备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