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整合一下下
“嘿!节水灌溉的方法原来是魏文魁提出来的啊!呵呵!那就怪不得了朕还奇怪呢!这魏文魁一力东学却偏偏喜欢那肋尼等人的暗水排污之法。(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无弹窗广告)想来这魏文魁也并非大臣们说的愚鲁嘛!”
刘之纶倒也老实他的‘推官水’被很多大户都采用了因此他的口碑在富豪中很是卓著现在又要去山东卢象升手下当副省长去了仕途顺利啊!
前途光明的刘之纶也就没有藏私的念头加上最近东西历法的争论使得刘之纶不可避免的掺和进来。
他的立场然魏文魁的东法徐光启的西法都是立学。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适用之分。因此听到小朱论及魏文魁他刘之纶立刻把握到一个机会向小朱阐明来龙去脉。
其实小朱也知道东西方文明的融合初期必然伴随着争吵甚至攻击。有些人更愿意维护传统有些人更愿意接纳新潮。
两个阵营中又都分鹰派和鸽派鹰派者非此及彼鸽派者接受的时候还会顾及自己的道德理念所以全国的文人士子都或多或少的参与进魏文魁和徐光启的大辩论之中这是正常现象。想通了的小朱也就很高兴的对着刘之纶说道:
“既然大家都是想着为国家出力如今这番争论可算是休喽!”
“呵呵是啊皇上!货与帝王乃是读书人的本份想来这魏文魁也是不能免俗啊!”
这话是贺逢圣说的大贺是东法的支持者虽说他不便于公开支持但对于魏文魁他还是要找时机帮衬一下的。
“是啊皇上!贺大人所言不差!东法、西法虽说暂时难分伯仲但魏文魁此人布衣不敢忘君恩的确实属人才。”
刘之纶明白贺逢圣的念头这个时候平白做个好人情送过去他当然何乐不为。
“呵呵好吧东历局原本无品秩既然这样便封他个员外衔吧。”
“臣等代文魁多谢皇上。”
呵呵老魏科举不第竟然有了功名。
这个头开的遭到了文官集团的小小反弹因为大明官制可以说是中华五千年中最公平的一个时代。所有的官员不论大小必须经过科举。考不上进士你也必须是举人。否则便只能依靠皇亲、贵戚这样的身份混个虚职就是了。
为了平息他们的不满情绪小朱特意明旨通告天下员外是编外、无定员、也没有俸禄的官职。虽说老魏这个员外不同圣上钦定员外郎加上东法历局的局正属于实职。
但因为是国家不工资的义务劳动大家也就都不说话了。不过由此造成了一个始料不及的后果六部下面各个清吏司下面的旧有‘员外’们纷纷转换名头变成司务了。
司务也属于无编制、无定员的小吏但有工钱可拿并且属于国家正式的公务人员。自此司务正式成为在编职位。而员外则成为国家的荣誉奖赏。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
员外作为一个虚职或者是尊称被正式固定了下来之后。一时间朝廷胡乱封员外民间胡乱称员外。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已经成为当下最流行的尊称了。
一个月后
送走了贺逢圣这些人小朱的内阁大臣们都有些意兴阑珊。突然间闲的意兴阑珊呵呵!
为了给自己找点事儿干免得太空虚小朱在内心中对下一届内阁成员打起了小算盘。
杨嗣昌、洪承畴、熊文灿、贺逢圣、卢象升、李邦华这些人都是文武全才不但巡视一方或者数省还都或多或少的具有军界背景。如今这个时代军事上的胜利就是晋身的不二之选。再加上很多人是天子阶前待过地方牧守干过。既有天子的眷顾又有独当一面的经验这份资历是眼前的内阁所欠缺的。
并且还可以借着内阁替换的机会将内阁的任期给固定下来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小朱的大脑开始了兴奋的空转。任期四年?不妥不妥现在的工作效率不高又没有电报又没有卫星的大家的办事效率能高才怪!
任期十年?不妥不妥现在的医疗条件太差十年生死两茫茫大河东西来回晃说不定那天内阁重臣就大病而亡到这个时候小朱找谁哭去?
所以任期在七、八年之间是最合适的再从政策传递的角度出每次内阁换届时保留上届的一两位成员根据他们的能力要么担任下届的辅要么继续当他的群辅这样就算平稳过渡了!
心中盘算好内阁的安排和规制再以骄傲的心情自豪的目光回顾了自己的两科文举、一届武举加上大量的优绩义师瞧瞧!咱哥们的基层班底也在逐步步入正轨中。
这个盘点令小朱很是自得要知道这个国家并不缺人才缺的是良好的选择途径科举是公平的但是绝对的公平下必然有着相对的不公平。拿殿试的三百人来说会试的阅卷是封闭式阅卷期间还有专门誊抄的人把试卷给手抄一遍这样的评选意味着真正的公平。
但是进入殿试之后门外跪着3oo会士门里边一定蹲着一个昏君两奸臣哥几个扒着门缝往外看
“哇!人才呦!3oo多耶!”
“我要他你要他他要他。”
拢共就这么三个头名就这么着通过事先的协议协商或者各自的喜好就给内定了。这么一看确实不公平。
现在好了多了一个途径那就是义师。义师考验的不仅仅是你肯不肯吃苦更加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和心智。
每名义师都会在三年期满自己写一个表来阐述自己三年来的工作和心得。同时地方上的教务也会根据你教授的成绩、口碑来写一份考绩。那些百姓则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为义师们打分。
三个成绩单分别由义师自己地方政府的考绩呈文百姓驿站来上传。这样的综合成绩是做不来假的能得到高分的人完全够资格培养。
这些考核与培训成功的人才虽说只能由从九品的官员干起但是基层干部的素质才是一个国家的基石。上层出现问题而基层干部始终秉承本心那么国家再烂也不会烂到那里去。何况上层无论如何也不会成心的把国家往坏了折腾。
武举、勇卫营的建设现在更是小朱的得意之作。天津武备学堂现在已经成为小朱的军官学校来源有三:世袭军户镇将的子弟、九边中的优秀官兵、民间招募的青壮和失去双亲的少年。在入选前要有起码三名勇卫营校尉以上的考官进行考核身体、头脑、技巧。成年人还要考核一下其人的文化课武学依然是每月汰选的制度这样所有的学员都会认真学习和参与考核。
唐栋前几日带着天津武学历时四年培养出来的三千子弟出兵湖广第一仗就打出了威名击杀了流窜到湖广一带的匪射塌天。
作为唐栋的主管杨嗣昌为人精干果决在小杨的严令下小唐的激励下左良玉等部四处出击暂时肃清了湖广四川等地的变民叛乱。根据杨嗣昌的考绩中可以看出‘黑虎头’军现在已经被当地流寇视为铁军。甚至连山陕变民军中也有类似的说法。
天津武学每月汰选的将卒依然集中训练并担负天津塘沽港的护卫任务然后每年统一将这些军官和士兵做一次重新安排。他们的去向是九边的各个级别目的是以点带面使得大明军队的军事素养在短期内持续而显著地提高。
四年了四年啊几百人的影响怎么也不能算小了。更何况天津武学今年将真正毕业一批人才一共毕业的是48oo多人其中三千娃娃军归唐栋管理成为杨嗣昌王牌战队中的前锋营。正式成为国家的军事力量。
另有18oo人是几年来挑选剩下的精英分子这些人文武全才战术素养极高这些人的军衔将是巡检(九品)、把总(八品)、都司(七品)等官衔个别的佼佼者将配以千总(正六品)、校尉(五品)等官衔。
在这个途径之外还有武举这个考核获得前三名的冠军、效节、细柳都将直接获得参将的实职。
现在大明的武将系统军衔和军职之间已经出现了初步的区分。15世纪以前的世界各国军队中只有官衔没有军衔。将军衔与官衔做出明确的根本区别把士兵纳入了军队的等级体系是一种革命性的进步。
尽管现在的大明军队中这种划分还存在着很多幼稚的地方但军队建设已经有了良好的建设方向由此也可以看出有明一代政治、军事、文化、科技、制度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社会转型现象只是因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悠闲情节造成这个转型期迁延数百年依然没能正式转型完毕最终在被外族入侵之后彻底的停滞下来。
现在的军功体系造成了军衔与官职的分开正式加快了改革的步伐。
之前说过现在的大明士兵有了军功铆钉的规制。
这个规制虽说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打假避免后金士兵冒穿大明军服来诈取战争果实。但随着祖大寿在辽西的三年经营很多士兵的盾牌上都出现了银质的功钉。七个人头才换取一颗铜钉七颗铜钉才换取一颗银钉这就意味着有的士兵已经斩杀数十颗后金的人头了。
这样一来除了银钱上的奖励之外就需要荣誉上的奖赏了。每颗后金人头是5两银子一颗礼妃开花弹的造价是15两这么算来一颗炮弹能保证炸死三个人就算收回成本。
而荣誉怎么算?家乡立牌坊立石碑那是后人对烈士的敬仰方式很多还健在的还战斗在第一线的士兵们怎么办?军衔的优越性就顺理成章的体现出来。
当然这个问题是小朱想到的但他不了解现在的很多文化传统所以必须依靠内阁这些高智商的人来帮助解决。
“这个问题不是朕在难为你们而是咱们君臣要一起琢磨才是。钱先生、杨先生你们也都帮着孙先生一起琢磨琢磨。”
“臣等谨尊圣谕!”
现在的内阁成员是六个人钱谦益(辅)、孙承宗(次辅)、温体仁、周延儒、成基命、杨鹤。
老杨鹤现在伙着刘宗周、陈子壮等人兴高采烈的担当起给小朱挑刺的伟大任务。有事没事的就给小朱上个折子什么这么干不对那个来不妥的。连他儿子杨嗣昌也在挨骂系列都快被定性为忤逆不孝的典范了。气的小朱指着周延儒的鼻子大骂。
“之前有个成基命你我君臣就没个消停现在倒好杨嗣昌两头作难一边是朕这个君父一边是杨鹤这个生父难不成要朕把杨嗣昌给撤回来吗?”
“呵呵皇上息怒杨鹤为人虽迂但秉性纯良他入阁以来成基命那边的人气已然弱了很多皇上这步棋咱们没走错。”
“胡闹朕登基之初就明确杜绝结党你这么干摆明了要支持结党不成?”
“圣上息怒臣说过杨鹤秉性纯良其直且迂天下人结党杨鹤也不会。其身边的人以刘宗周、陈子壮为亦同样如此。他们只是言官并无结党之嫌。并且这三人的名声很响学生莫逆遍布朝野成基命的一些班底在此三人的影响下早就已经流散许多了是故杨鹤入阁非但不剧党争反倒消弭于无形矣。”
周延儒现在是从皇上这边得到实惠最多的一位包括老钱、老温在内获得的实际好处都没他多。年纪轻轻只有41岁所以他在小朱面前已经越来越放松了。
周延儒说的没错只是整天有人在你耳朵边絮叨这絮叨那的实在心烦。
“周延儒你听好了朕没别的意思只是不希望我大明的国策受人阻碍明白吗?”
“圣上放心杨鹤等人并非不通世事的顽石井蛙他们无非是怕皇上太顺以至于误入歧途罢了。”
“呵呵你说的轻巧温体仁现在已经快被骂疯了。”
“皇上温相容人之胸怀顾全之雅量臣愧不及万分矣。”
“去”小朱气得哭笑不得的抓起一个奏折就想摔下去想了想心头生出一分戏谑出来。
“周先生今日恰逢经筵讲授你是状元郎随朕一起去吧。”
“啊!?皇上!”看着周延儒满脸惊恐的样子小朱哈哈大笑站起直奔文华殿正殿而去。
经筵讲授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传统因为根据制度即便出现几岁的小孩当皇帝大臣们也要忠于这个孩子而孩子贵为九五至尊其成长是不可忽视的大事早晚要亲政嘛!
那么如何教育少年天子?
经筵就应运而生。说白了就是皇帝也要上学。
经筵之日皇帝入殿要先对着文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顔子的画像作揖行礼然后拱手对着当值的经讲教授(官职)执弟子之礼。
天子行礼毕后那些大臣则要躬身答礼但此时无需三跪九叩只要执手鞠躬就是了。
退讲时天子应跟在经讲教授(官职)的身后行三步手上还要捧着一些笔纸之类的物品这叫弟子随师之礼。
跟着老师的时候弟子不能并肩要滞后几步还要帮老师拿东西这个礼节应用到现代变成了秘书陪长的规定动作了。呵呵。
今天主讲的是小朱的礼部左侍郎经讲教授翰林院学士万历四十七年(1619)己未科探花郎陈子壮。
对于刚刚在天子面前讲究过人家的周延儒来说这次听讲简直是遭罪。
陈子壮今天讲的是‘中道长兴信以成之’这句话。旁征博引是引经据典就差唾沐星子四溅了。
小朱听的昏昏欲睡阿周听的是如坐针毡。正在皇上快要失仪的时候绯儿颇体贴上来给他倒了一杯酽茶小朱连忙感激的冲绯儿点点头然后赶紧伙着周延儒他们俩一起拿起杯子咕咚就是一大口。
嚯!够苦的!再好的茶泡的太浓泡的时间太长都会极苦这一下子小朱就清醒了绯儿冷冷的笑了一下转身走了。
‘娘的你个小妮子成心泡这么苦的茶折腾我。’小朱心中苦笑着孙茂霖现在已经到皇太嫂那边当差了他身边又只有一个绯儿了。但是小丫头气就一直没顺过来这不眼瞧着小朱喝下苦茶之后竟然后背对着皇上往外走。这丫头气性是越来越大了。
转头看周延儒也是伸着脖子直抹搜。他们俩君臣痛定思痛之后重新回到听课的状态中。
过了一会儿绯儿又上来斟茶这个时候小朱和阿周的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四只眼睛紧紧盯着绯儿手中的青花暗刻蕉叶纹饰的瓷壶。直到一注清澈芬芳的茶液缓缓倒入杯中两人的心才放下来。
想想也是当着大臣的面捉弄皇上一次还可以但折腾两次的话?这罪过就大了。
就在小朱忙着点头谄笑讨好小美女的时候绯儿忽然轻轻给小朱使了一个眼色顺着目光低头一瞧嘿今天还真是什么事儿都赶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