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铁骑追风(2)
(前情回要:皇帝小朱布诏书从而强调‘军队自处权’与‘国家主导权’并重的理论。其次采用了温体仁的建议来处理‘天降异象’造成的舆论波动。)
小朱的‘问解诏’和‘整肃军纪诏’产生的效果非常深远。但关于国家以何种方式来面对民间舆论的问题属于以后的事情小朱现在最重要的是重建制度。
一个政治家的成熟从来都是经历三个阶段:以私恩代替制度从而确立自己所依赖倚重的政治***;以制度取代情感好规避私情与制度之间的矛盾激化;以个人权威来竖立对他人绝对控制的绝对权威。
这三个阶段是所有政治家都不可避免的阶段放眼世界很难找到第四种状态上下五千年能够在自己个人威望达到顶峰之时却依然对制度保持高度尊崇与敬畏之心的就只有那位乳名唤作大鸾的伟人他是唯一的例外!
小朱当然也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帝王但这需要时间来验证他现在所要实现的是将自己的执政方式从第一阶段迅上升到第二阶段。因为在他的心中‘灿烂’‘辉煌’‘璀璨’‘炫目’这些美丽的词汇都是用来形容中华民族的为了使他深深热爱的这个民族不再饱受欺凌与屈辱小朱必须让国家实现制度化。
这种对制度化的渴望反映在圣旨之中就使得凡是够级别直接拿到两道诏书邸报的文臣武将们都不约而同的叹一句:‘吾皇再不是才登基时的少年了!’
除了感叹之外大家赶紧干的一件事儿就是立刻让书童研墨好上书以明心迹其中也有人专门讨论了袁崇焕的事情但这也是以后的事情目前来说是西北这边的局势。
接到诏书的西北军也立刻进行了一次传阅和讨论五个年轻将领都承认国家原谅了他们擅杀李自成的行为但不代表国家会忘记这点。摆脱阴影的唯一方式就是推开窗户请阳光照进来。这时候的阳光就是战场上的胜利。
刚好洪承畴和内阁又获悉了舒烨稷的军情说是此时盘踞青海省的瓦剌武装是固始汗(智慧王)的军队。既然大明和固始汗都是才进青海的‘客兵’那这事情反倒好办了。兵部洪承畴请示过皇帝之后即刻下勘合先给了高杰‘暂领候选’的安排随后便严令他们即刻西进倾全力驱固始汗出青海。
原先的征西大计国家是借助几个‘哭殿求兵’的番夷商人来设计的明眼人都知道这是一件很没影儿的事情。现在基于切实军情警讯所做的战略计划目标就非常明确了:先把青海湖左近的大草滩拿下来国家要继河套镇之后再建立一个军马基地。
所以贺赞、孙诚、唐栋、王来聘、徐彦琦、高杰等六人接旨后立刻动身急翻越了祁连山才接近‘大草滩’边缘地带就现了固始汗的小股部队贺赞当时是六军整备自然没当回事。
“王来聘!”
“末将在!”
“战!”
王来聘得令后立刻翻身下马从马鞍上抽出一条哨棒先笑呵呵冲徐彦琦点了下头随后点出自己身后的4千步兵向前方的瓦剌游骑靠拢。
不论是汉军还是瓦剌军双方之前都没有想到要掩饰行藏所以互相之间都知道了对方的存在。又因为现在的青海属于三不管地带在这种真空走廊的大环境下军力、将领、人员、粮草线等军情是很难轻易获悉的。最佳的方式只有开战一途。并且在正式决战之前怎样都要对一对力气先试探一下对方的深浅。
这天清晨高原以她特有的景色来迎接这两支军队。其中之一即将通过血与火的洗礼成为她的主人!如果把高原比喻成美丽的处子那么赢得美女处子之芬的先要成为一名盖世英雄。将对手击垮或者死在这里。
蓝色纯净的天空中是大朵大朵的云彩自云彩的缝隙中太阳照射下一道又一道的金光浅绿色的草原洁白色的雪山由于空气稀薄造成的光线浮动使得雪山变得透明起来人们可以看到雪山后面的雪山雪山后面的草原。
瓦剌骑兵静静地等待着王来聘的到来他们极力想造成这样一个效果这里是我们先来的所以我们就是主人!眼见王来聘带出来4千步兵瓦剌军谨守着勇士的风度耐心地允许王来聘从容布阵。
世界各国的军队都是讲究列阵的只是每个将领所习惯的阵型是不同的唐栋和王来聘同在五军营的序列中供职但唐栋列阵讲究鱼鳞阵法就是盾牌和盾牌像鱼鳞一样一片压一片士兵肩膀靠肩膀。这样的阵法使得唐栋有了一个外号叫做‘山河动’。意思是‘大河改道五岳移位唐栋的鱼鳞阵也不动分毫。’
不果王来聘的阵法则又有不同不完全不同他是将步兵东一块西一块的分散排列一般来说是十伙为一组每组1oo人。然后按不同的任务分别站好。负责持盾防守的前后两排每排十组(1千人)。然后王来聘亲自带着十组人马持有带分量的长武器蹲伏在盾阵的身后他们负责近战肉搏。后面还有十组的步兵五组举火铳五组挽长弓然后梅花间竹隔一组一变。组与组之间的距离是十步到五十步之间这样排列的4千人步兵阵型其占地面积显得非常可观几乎用去了1o万平方米的面积。
这种阵法又被称为‘九转逥风’内涵丰富。敌人也是人遇到激烈且集中的火力攻击时会本能选择阵型中的缝隙处躲闪这就使得‘九转逥风阵’的威力突然显现。
因为明军本来就是东一块西一块(九转)的站位大家早适应了而敌人的骑兵却是整队冲杀随后分散进入阵地这样他们早先的部署就会被自己冲乱。这个时候各组明军步兵就会同时收缩(逥风)将敌人分割碾杀。
看出这个阵型玄机的瓦剌骑兵先是绕场外侧的大圈奔走随后***忽然缩小每当马匹四蹄腾空的时候就齐一声喊漫天的羽箭顷刻间飞驰而来。整齐而且凶悍。瓦剌军的骑射羽箭都是带着准星过来的。而马匹奔跑的频率一息之间就会出现三次腾空如此极富韵律与节奏的骑射箭雨还是世间罕见。
五军营是专业步兵营唐栋领前锋军王来聘则领中军又称引弦军顾名思义自然是以弓弩著称但面对这样的骑射阵法还是吃足了苦头。只是因为阵型的便宜使得对方密集箭雨的杀伤力多少射了些空炮。
王来聘自诩力大但他并不了解物理力学战马四蹄腾空时通常是向前跳跃的动作弓箭此时射度会更加迅猛。加上没有马蹄与地面的撞击稳定性也极高。
见到对方这么高质量的杀敌技巧王来聘非常高兴的感叹‘***这才是对手。’
完感叹外围排盾墙的明军高高举着的盾牌上已经满是刺猬一般的羽箭了有很多不幸的士兵都被自缝隙中钻进来的羽箭射中但阵型没有任何散乱的迹象只要有人中箭身边的人立刻会横向接近以弥补位置上的缺失。阵中央的十组步兵没拿盾牌只是平举着长短火铳和软硬长弓静静站立他们的任务是瞄准而不是躲避。箭羽飞扑过来他们不躲不动甚至连眼睛也不眨一下。即便中箭倒地也没有多少人会呻吟出声。好像有两个成语‘目不交睫’和‘雷打不动’就是形容这种情况的吧?
这种笑傲生死的豪迈让瓦剌骑兵的千人长在即将冲击进射程范围前忽然心生一丝胆怯。但由不得他多想对面已经传来‘放!’的声音只一瞬间战场由刚才明军被动挨打一头沉的局面立刻调了个儿。明军积蓄已久的怒火喷薄而火铳和长弓的打击叫整条瓦剌骑兵线都出现了巨大的缺损第一环骑兵中能够幸存的不是很多因为火铳是三排轮射长弓是交替施射。如果瓦剌军的骑射是三拍圆舞曲那么明军的漫射就是慢板西皮持续、紧密、连绵的打击同刚才瓦剌的冲击射法本质虽然不同但表现形式完全一样效果也更加出色。
当幸存的骑兵触及盾墙的时候王来聘一声喊黑塔一般的身子高高跃起镔铁哨棒呼啸出尖锐的风声啪、啪、啪!就是连续三颗头颅的粉碎。他力气大技巧高在他的带领下刚才蜷伏在盾阵下面的明军士兵也都迅冲出以极高的效率斩杀瓦剌骑兵。那个千人长幸运的攻击到王来聘的背后弯刀一送刺入甲胄正常情况就该斜刺的一甩了因为继续直送刀身很容易就会被尸体内的肋骨夹住所以他先刺再划。
但灵异事件突然出现刀身竟然被鱼鳞铁甲绞缠住了由于时间实在太快还不等千人长做出反映整个身子就被带下了马千人长空中松手双脚连环踢出试图在落地前躲避攻击但一个巨大的拳头却准确地找到了他的面门。
王来聘的大拳头勾出一条弧线直接把瓦剌骑兵的脑袋给打进了地里。他身上穿的是绞丝鱼鳞甲羽箭即便力量奇大也最多会扎进身体一寸左右对于常年练武的军人来说一寸到两寸的损伤都叫皮肉伤。
第一波骑兵攻势消亡的很快紧接着是第二波王来聘他们稍稍费了些力气因为瓦剌骑兵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找到了一个窍门匍匐在马背上不容易被火铳击杀但这样一来他们的羽箭密度也小了许多自然明军的损伤也开始迅降低。此消彼长第二波也很快报销在明军的阵前。
第三波瓦剌军在攻击到射程前就立刻拨马回旋停止前突可这样一来又必然导致战马度的降低战马度降下来羽箭的力量也正比例递减杀伤力更聊胜于无了。
而这时明军也找到了防守的窍门将长方形的盾牌横向排列并且只拦正上方。因为瓦剌骑兵的这种骑射阵法限制了羽箭的飞行方向只能由上而下很少有平射的。同时明军也在逐渐靠拢从而弥补空隙两军就这样出现了对而不战的奇异景象只不过双方都没打够所以都不愿意主动撤离。
直到王来聘再没有了耐性他擎出硬长弓以平射的方法吐气开声:“中!”
哧...一支羽箭平行着飞了过去一名已经打马回返的瓦剌骑兵立刻应声落马他是从马前面摔下去的因为王来聘的神力神箭。
“五军引弦百百中!”引弦营的明军立刻齐声高喊!
喊声中王来聘再搭一箭同样一声:“中!”
这回是一名正在拨马回旋的瓦剌骑兵他中箭后身子半旋着摔落马下落地后羽箭的箭尾朝向本方阵营。
“五军引弦百百中!”
第三声‘中’第三枝羽箭第三名中箭者是正在做骑射攻击动作的瓦剌骑兵中箭后因为惯性原因连人带箭平空飞起在空中明显出现了一秒钟的滞空现象随后战马跑开瓦剌骑兵悬空落下紧接着是向前滑行尸体激荡起一阵飞烟。
这回明军懒得喊那么多字了就喊一个字“中!”
有此三神箭射定敌军心胆寒!第一次正面交锋正式结束。
一旁贺赞的五军大营在整个过程中一动不动的观敌瞭阵没有呐喊也没有擂鼓。因为他们知道这只是双方的一次试探性攻防这只是一次‘演习’。
......
当瓦剌人主动撤出战场后贺赞回召唤徐彦琦。
“徐彦琦!”
“末将在!”
“即刻领一营骑兵跟进追击但不得恋战离本部最远不得过昼夜之距。”
“得令!”
徐彦琦马上抱拳后呼啸一声向着自己营盘驰去刚离开贺赞的帅令区早等在那里的两名亲兵立刻一带战马迎了上来奔跑中亲兵奋力扬手一杆金顶枣阳槊横空飞来徐彦琦马不减抬右手于高奔跑中抄住槊杆随即横着高举过头。沉甸甸的枣阳槊纹丝‘不’动只是略略颤动着握手攥位置的金顶锤头映着日头一闪一闪的亮着一时间明军阵营爆出一片彩声。
两名亲兵催动战马同时转向而度不减却又刚好异常配合地跟在了徐彦琦后面三人呈品字形奔跑在高原之上。征尘升腾起淡黄色的烟雾烟雾中徐彦琦横举的枣阳槊又高高竖起槊头先前后挥动4下随后又自左到右画出2个圆环接着是朝着西南方向一指整个过程中徐彦琦和两名亲兵的战马不停当槊头指向西南之后三人三骑再次高转向直奔西南而去。那里是瓦剌骑兵离去的方向。
在他们三人的后面是三千营的前锋营人马整齐的行出本队随后度逐渐加快直到尘土飞烟弥漫开来遮挡住了所有人的视线。直到一阵风吹过身边的征尘散去辽阔的平原上已经不见了徐彦琦他们的身影只是远方的征尘标志着他们追击的度比刚才更快了。
原本瓦剌军就不是败退他们刚才虽说遭受损失但并没有失败之所以迟迟不退只是没有一个合适的借口而已因此当王来聘连珠三箭之后也就顺势而退了。他们原本以为明军会接受自己主动撤离的结果。但随后他们就现‘穷寇莫追’这个成语对于面前的明军来说根本不起作用。于是第二次接触战再次打响。只不过这次试探的性质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双方尽力的厮杀。
瓦剌军先头部队的人数不多只有六、七千人左右刚才被报销了一千多还剩下五六千。不过徐彦琦的人马也不多因为他是京师三千营的将领虽说满编同样是四千人但由于以骑兵为主所以真正一线厮杀的人数只有接近三千人的数量。
徐彦琦一马当先右手举槊槊头向前直奔敌阵中心而去他在冲锋之前就高举左臂竖起三根手指。三千前锋营的骑兵立刻分成三队当前一队以徐彦琦为主直接突阵而去后面两队则燕尾一样向两边跑去。
徐彦琦迎着箭雨冲锋整个身子同样是匍匐在马背上两边相对冲跑的骑兵只用了短短三个呼吸就已经冲撞在一起在冲撞初期并没有人仰马翻的景象因为最前面的勇士都是富有经验的战士只有突刺到对方阵型的腹心要害才一声喊随后起身扬兵互相挥砍起来。徐彦琦的金顶枣阳槊先是准确的找到一员骑兵的咽喉处大力之下对方的头颅直接被挑飞了起来枣阳槊的头部有一个尖刺在尖刺的下方还有一个斜向后方的倒刃因此具有刺钩削这三个功能。
徐彦琦趁势反手将槊尾冲向前方一员骑兵的面门当握手攥上的锤头砸在对方脸上的时候槊头的倒钩也同时钩住了另一名骑兵的左臂处前后两声惨呼声中徐彦琦奋力抡起槊杆身后那名骑兵的整个身躯都被他带离了马身随后徐彦琦双手丢弃金顶枣阳槊。探左手取下软盾右手自右侧腰后抽出穆刀唰唰两声挥砍出去。
这个时候刚才燕尾分开的后两队士兵开始了攻击手段。骑射虽说闻名但实战效果究竟如何还有待验证。因此近战时的明军都是用三眼铳来替代弓箭。三眼铳射程虽然短但施射度快短距离内的杀伤力也大加上明军人马的紧密排列所以弹丸的射击密度也就非常之高。
砰...三眼铳施射的声音连绵不绝射击效果非常好长长一排贴身追击而来的瓦剌骑兵被生生从中间打断随后瓦拉骑兵的骑射也开始反击。双方骑兵不断有人落马。
砰...第二阵连绵不绝的三眼铳射的声音再次响起这次的效果比上次还要好因为双方已经马头撞马尾了。
明军来不及射第三次三眼铳了他们左手举三眼铳右手则已经抽出穆刀与瓦剌军厮杀在了一起因为三眼铳短小结实上面又有扳机完全可以充当短武器做出抵挡弯刀的防御性动作。
穆刀也是具有弧度的兵刃坦白来讲穆刀就是雁翎刀的改进版只是在雁翎刀的头部增加了一道刃口因此又具备了突刺的功能。
徐彦琦的穆刀一斩一名瓦剌骑兵弯身躲过徐彦琦不待多言催战马贴了上去对方大惊拧身一刀刺来试图轰走徐彦琦但徐彦琦哈哈一笑探左手软盾软盾已经破损不堪了敌兵弯刀噗嗤一声扎了进去穿透了徐彦琦的左前臂徐彦琦也不觉痛盾牌借势一沉锁住弯刀手臂借势双脚用力整个身子凭空飞起直接就坐在了骑兵的身后。骑兵大惊开口惊呼‘啊!’
徐彦琦右手穆刀回腕一斩一拉骑兵无头尸歪歪斜斜地从马上侧滑下去徐彦琦身子不停双腿夹紧马身继续前冲他带着自己的突阵队伍反向杀奔了左边的燕尾两项合力轻松剿杀了这边的瓦剌骑兵这时徐彦琦领着的突刺队伍原地打马盘旋再回过身后之前的燕尾变成了突阵而徐彦琦则他们开始掏出三眼铳...。
第二次接触战仍以明军大获全胜而告终瓦剌军剩余的2千人胆寒心裂再不敢恋战立刻向远方全退去。
“传令以3oo骑兵循环往来与大将军哪里传递军情;伤者就地整备;能战者不即不离的跟上去他们要打便打要走则始终跟着。我倒要看看他们大汗的金帐究竟在哪里?”
“三千秋水铁骑追风!”
听着手下士兵的高喊徐彦琦得意一笑随后于马上接受医官的诊治。大军缓慢地尾随瓦剌溃逃骑兵的身后而去。...
注:
明诗有云:
大将生来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选自郭德纲先生开场众多诗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