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71 章(1 / 1)

迷航一六四二 土土的包子 2000 汉字|14 英文 字 2个月前

日数千士子齐聚洪武门叩阙,声讨捐纳之弊。

本官以为,此事才是当务之急……”

不想马士英竟不屑地瞥了他一眼,那眼神就如同看死狗一般。而后理也不理地转过头。没等王锋老头发飙呢,马士英的小弟,御史杨启英就跳了出来。

“马阁老,本官以为开源节流,开源一时间苦无善法,而今当以节流为要务。据本官所知,我大明自洪武以将,轻徭薄赋,旨在养民。

然自一条鞭法推行,朝廷税赋,只收折sè银。各地官府,为补个中火耗,广为收取火耗银。其数额,数倍于正税也不可知。此乃扰民弊政也。朝廷当下严旨,杜绝收取火耗。”

杨启英的话,如同平静的湖水里头扔进了一块巨石,顿时引起了轩然**o。站在朝堂上的,很多都是在外头历练过的。包括首辅马士英自己,都在地方上任过职。所以火耗是什么东西大家伙都心里有数。说白了就是钻朝廷空子的灰sè收入,已成定例。

而今杨启英红口白牙的,上嘴chun一碰下嘴chun,就把火耗给取消了这不是绝人财路么?官场上最恨三条,一个是不共戴天之仇,一个阻人前程,再有一个便是挡人财路。也不知这杨启英是吃错了什么药,居然给全天下的地方官过不去。

所以理所应当的,杨启英被群起攻之。有为地方官辩驳的,有直接攻汗杨启英居心叵测的。当然,总有几个不明就里的愣头青御史,本着刷名望的心思,义无反顾地站在了杨启英的一边,跟那帮人对喷起来。

马士英在一旁冷眼旁观,等吵吵的差不多了,这才咳嗽一声,中气十足地叫道:“肃静!朝堂之上吵吵嚷嚷,体统何在?”

待安静下来,老马沉吟了一下道:“火耗之害,数倍于正赋,按理当除。”

下头的人,包括王锋这老头在内都急了。没了火耗,他们这些京官哪来的冰、炭而敬?

“然则,列位臣工所虑也甚是。”

老马这么一个转折,那些急吼吼要跳出来辩驳的人又退了回去,搞不清楚老马这是要玩儿什么。

但见马士英捻须踱步半晌,骤然停步,说道:“本官有一策,列位臣工姑且听之。本官以为,时过境迁,物价飞涨。而同僚仍领洪武定例之傣禄,实为不妥。须知洪武初年,米不过六钱一石,而今米价如何?一两六钱。是以,当重新核定物价,再定新傣标准。”

恩?这什么意思?刚才还说开源节流呢,这会儿怎么说起提高傣禄来了?里外里,这不但没有开源节流,反倒越huā越多。

就在大部分人都诧异的光景,马士英又说:“然则增益之傣禄从何而来?本官以为,当拟定各地火耗之标准,统一收取,由朝廷支配。”

鼻的一乒,朝堂上就炸开了。

这还没完,马士英继续轰炸着众人的神经:“近日得发改委顾问之助,按各地均取火耗二钱计,七品县令,不发折sè抵充之物,年傣禄当为一千四百四十两……”

某个袍子上尚且打着补丁的御史抽抽嘴角,身子一歪就倒在了地上。旁边的同僚又是掐人中又是叫太医的,没等太医来呢,那御史噌的一下便跳将起来:“马同老此议甚妙!当即刻执行!”!。

------------

507 漫长的十月

对于大明朝的政坛来说,1645年十月注定是漫长的一个月。中秋节后的第二天,一条有如重磅炸弹的消息承载在邸报上,从南京朝着四面八方飞速流传。

内阁首辅马士英,廷议之时提出火耗定额,火耗归公,继而又提出了大幅度提高各级官员的薪水。得到邸报的各级地方官员,看罢了无不倒吸一口冷气。这是要绝他们的财路啊!也亏着廷议的时候纷争颇多,王铎那老头死乞白赖地要求堪行天下,广为议之。否则真要是通过了,那一下子就将这些地方官从天堂拉到了地狱。

于是乎这些地方官纷纷上书,表示反对。当然,有反对的自然就有赞成的。在地方上任职,也得看是干什么的。有的衙门有油水,有的自然就只有清水。谁不乐意正大光明的增加自己的收入?

这边厢地方官们忙着写奏折,还没等措辞完善呢,又一个晴天霹雳炸了下来。

时隔两天,当朝首辅马士英有感捐纳之弊,提议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监督与管理。其具体措施当中,抽都察院御史广布各地巡查也就罢了,要命的是还有一条:凡乡梓、坊间随机择若干生员,考民之疾苦,待该官满任,为其考评。会同上官考评,一并考量。若汇总为下,则罚俸降级,并吏部记过。连续两次考评为下,则去官罢职。

狠辣,狠辣啊!好家伙,以后这地方官不好当了。不但要媚上,还得抚下。既不能盘剥乡梓,还得把上头喂饱了。这这这……情何以堪啊!那些将奏折送出去的地方官,义愤填膺之下奋笔疾书,又开始写奏折;那些还在措辞的,两件事并做一件事,一并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但地方官们的噩梦还没有结束,又过了两天,新的邸报又来了。马士英这次没吓大家伙,只是说既然朝廷安定下来,也该恢复科举了。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当选贤才入朝为官。这是好事儿啊。

然后地方官们充分地认识到了马士英将好事儿变成坏事儿的能力。没过两天,飞马而来的邸报上带来了马士英的神论!

首辅大人在廷议之时,感慨了一番科举之弊。八股文是什么玩意大家伙都知道,除非充任教谕,否则但凡是考过科举的,这辈子都不想再碰八股文。可这玩意已成定例,哪是一朝一夕能改得了的。

天下间的士子,这么些年一直在苦练八股文。你说八股文有弊端,说改就改了,那让这些苦练八股文的士子怎么办?

没成想,首辅大人话锋一转,又说起了大明朝的各级行政机构的弊端。按照首辅大人的说法,大明朝不应该存在冗官的问题,反倒是当官儿的太少了。在这一神论提出之后,首辅大人义正言辞地提出要扩编,连带着要改革科举。争取下一科不是选三百人,而是选三千人……乃至三万人。

为此,首辅大人提出改科举为公务员考试。同时,提出改组各级行政机构。按照首辅大人的意思,改组之后县令便不是一地的父母官了。身边多了几个从七品的副县令不说,下头还有什么财政、税务等乱七八糟的八品官儿。这也就罢了,更有甚者,首辅大人还要改组官吏,恢复唐朝旧制,官吏一体。这就意味着吏员从此以后可以名正言顺的转为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