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4 章(1 / 1)

重生年代养大佬 肚肚吖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好,哪怕自己和丈夫要去上学,也不会一心奔赴着学业,去说一些要不是为了你爸爸妈妈才不需要去上进啊打工啊之类的,而是跟孩子做粗浅的解释。

  孩子小,却不是傻。

  谢木夫妻两个的做法,还有从没骗孩子的前例,就造就了现在孩子无比信任的心,还有那本手作的日历,也昭示着他们会严格完成自己的承诺,城里到镇上坐车要一天,来回加起来要两天甚至更久,还要负担车费,不过他们也不会心疼钱就是了。

  许是受了两人这件事的影响,谢琳琅压缩自己的工作时间和强度,在国庆的时候,带着孩子去庄子那边玩了两天。

  这次就不住在庄子里了,而是住在舒适度更高的家里。

  八月底的时候,沈固弄来了冰箱电视等东西,也改造了在四亚的乡下房子的沐浴系统和排水系统,方便小家不说,也大大方便了其他谢家人。

  一直都挺想回去的汪翠云,甚至动了干脆就在这多生活一段时间的打算。

  要知道有些东西,还真不是有钱就能鼓捣得那么舒适,东西又齐全的。

  随着时间的前行,她怀里的小宝贝也不再是娇弱到不能离开妈妈怀抱了,小家伙营养充足,居住的环境舒适,还有人全天照料着,长得贼快,小拳头上都开始出现肉窝窝了。

  与此同时,囡囡也到了,勉强能弄去幼托班上学了,还寻思着年后就送去跟沈念琳作伴呢。

  在谢家人的日子越来越舒适的时候,红旗大队,倒是寻思着召唤谢国居巧娟两人回去养猪。

  不过他们是走不开了,因为在四亚,两人都发现了自己的新商机。

  巧娟做了泡菜酱菜吃,发现这边的人接受度很高,原因是这边四季如夏,并不需要特意腌制酱菜过冬,这边的虾酱海鲜酱什么的倒是稀罕物,她就寻思着做或者借着儿子的运输的渠道运泡菜来这边销售,再把虾酱螃蟹酱还有椰汁制品啥的弄出去换钱。

  甚至为此新建了一个小作坊,不大,就那么二十几平,里面基本当做仓库用的,但是很实用。

第四百九十六章 厚积薄发中

  按照她现在的稳定上涨的赚钱速度,每个月最少收入几百块,还请了两个村里的婶子帮工,于她来说虽然劳累但是肯定比下地养猪要轻松,赚的钱却也不少,自然是不会轻易离开这边的。

  不过红旗大队那边也没人再敢说她和谢国居的不是。

  毕竟当一个人过的好的时候,也许有不少人有见不得人好的心思,但是这个人过得好还会在队上遇到危机的时候帮助大家,那有不好心思的人就会减少一半,当这个人脱离了大队还能在别的地方也过得好的时候,这个比例就会再次的减少。

  反正谢国居和巧娟两人不知不觉的,就成为了红旗大队老一辈包括二三十岁这个年龄层不自觉希望成为的人。

  除了巧娟,谢国居在四亚的养殖也不落于人后,他这个不是月月赚大钱,但是一到出栏的日子,赚的就不是几十几百块了,算起来也不输给巧娟。

  两人虽然在四亚赚钱了,可自己是没那个意识的。

  毕竟,家里的电器啥的,都是女婿买的房子也是闺女盖的,差不多知道这些东西的价格后,两人发现他们一年赚的钱,也就够买几样电器。

  上一次听女婿说了上面有计划要研究可以捏在手上的可以拿着走的电话,但是这东西就算过两年研究出来了,价格都不会少于上万。

  那有这种好东西即将面世,他们做父母的肯定是想给孩子们一人一份啊。

  谢木,谢林,谢森,琳琅,还有他们夫妻也要一个,那就是五个。

  一个不低于上万,那就是五万?

  他们两个手里就几千块,目前投入的一些东西还没回本。

  所以……那有啥好噉瑟的、

  有啥好炫耀的?

  有啥好自豪的?

  继续努力干活挣钱呗,希望在那个啥可以拿的电话出现在世面上的时候,他们手里有能买得起的储蓄。

  两人低调勤劳的干活,偶尔给老家联系一下,日子也算过得充实。

  可在市区的谢琳琅不舒服了。

  她四月开始全部铺展开的计划和养殖工作,眼看着就到年底验收的时候了,竟然有人想来摘桃子。

  对方是隔壁省农林局的,这个也靠海,却到处一片滩涂,基础主食就是地瓜的省份,虽然气候也是比北省舒适,但是不知道是这边正题的氛围还是他们农林局的不作为,让他们连续十年,业绩和利民程度,都是周边省市垫底的存在。

  也就导致了这边的人比较无赖和流氓,喜欢去用交流或者帮扶的名义,去敲竹杠,专门敲那些有业绩的,在业内的名声好的。

  之前四亚最多就是椰子的种植或者菠萝这种水果类的东西比较充足,所以没被隔壁省也就是东省惦记过,但是去年下半年谢琳琅的“人脉效益”和大胆投资,两件事背后都是增长的肉类产量支撑起来的,也就被对方注意到了。

  但是之前那还算是小打小闹,没引起东省的垂涎,今年可不一样,对方去年年底就注意上了四亚的农林局,今年更是随机观察,这一观察,就发现了四亚的变化。

  特别是四亚的农林局冒出来的这个谢琳琅,提出的什么几年计划,竟然真的是有底气在支撑的。

  这他们就忍不了了,怎么可能眼睁睁放过四亚年底就能开始收获的、这两倍于去年肉类产量的契机,那么大个蛋糕吊着,垂涎欲滴,他们要是放过了,岂不是白痴一样。

  于是隔壁省就放弃了本来盯上的闽省今年大丰收的谷物,转而将目标换成了四亚的农林局。

  对方派了几个人过来交流学习,并且话里话外还表示需要四亚的帮忙。

  你们可好了,还定目标,家庭均买一斤肉,可我们还在吃地瓜呢,都是新华国的农民兄弟,搭把手不行吗?

  要是人家只是面对面的不要脸,吴桂芳一个人就能去压制打发他们了。

  但是对方的无赖之处,是发动了舆论的力量,刚来这边,就随行带了一个摄像师,拿着录音机,说话的时候还带开录音机的,说话的话术不知道是不是背过了,句句都想占便宜但是句句都打着为人民好的苦心,要是被拒绝,绝对会被对方拿去做文章。

  不仅如此,对方,还要请四亚本地的记者来采访他们的谈话,出一期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