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5 章(1 / 1)

重生年代养大佬 肚肚吖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了预算,就算巧娟多给,他也会留下来带回来。

  对于巧娟质问,他就说:‘我带那么多钱出门,不是等着别人宰我吗,我要是没钱,他们把我卖了也请不起客啊。’

  那副赖皮的样子,叫巧娟又好笑又好气。

  怎么会有这样的男人啊。

  除了谢国居,谢家其他男人,也过得不错。

  老大谢木,不懈的努力之下,工资提到了正式工不说,还当了个小管理,从仓库打杂的,成了跟单的,据夏干事说,他离当干事也不远了。

  许安安更是在这几个月去了京城两次,倒腾一趟就几天,或者一周多一点,可带回来的钱,换算一下,每次净赚三五十的,比上班工作时间少,还能回来陪孩子。

  老二谢林,盘炕的活计学会了,就去学木匠,学做家具,当初谢国居豁出脸皮帮他找的那个木匠,现在还想着教他一些从没展露过的活计,毕竟他家那个不想种田,初中没读完的闺女,被陈清华给招揽了,弄到了新的试验点做事,在自己分娩的那一个月里,还将他闺女提拔做二把手。

  算是投桃报李,他也给谢林好处。

  老三谢森,看着是家里最不出色的,依旧是种地来着。

  可是只有汪翠云才知道,自己看似普通的衣服,料子足够买普通衣服三四套,里面的衣服料子都是城里人都未必穿得上的,家里带出去上工吃的馒头都是三合面的,可在家里吃,那就是精白面了,有时候还加红糖进去包。

  汪翠云每天还被谢森投喂两个鸡蛋,她觉得自己肚子都要吃胖了,还有箱子里的手表,炕头柜子里的皮鞋,都叫汪翠云觉得,自己是不是每天都在做梦。

  去年还在鸡蛋都吃不上,努力还债,今年直接做地主婆了?

  谢家人是越来越好了,可每一个人都没有飘,都知道日子变好,有一半是自己的努力和整个谢家胆大的原因。

  可最初的原因,则是同一个人。

  要是没有她的带头和开始的时候扶持一把,谢家人分家后日子是肯定会变好可是不会像现在那么好。

第四百零五章 有的人光是想到了就觉得恶心

  国庆刚过,巧娟算了算账本子,发现家里今年的盈利,稍微有点吓人。

  她觉得烧手。

  于是,决定花掉了。

  

  给自家男人买一身好行头,再买双不臭脚的好鞋子。

  给老大家的孙子,买衣服,小孩子长得快,这孩子前几个月的衣服都开始觉得穿得不舒服了。

  谢平安这孩子,似乎从小就展现出,对衣物不同寻常的追求和选择。

  小的不穿,女气的不穿,两岁不到的孩子,还会不不不的推拒一些不符合他喜好的衣服。

  有时候许安安都说这孩子上辈子指不定是个裁缝呢,要求那么高。

  队上有的人家布料不够的,姐姐的衣服还裁剪了下来做弟弟的饭兜,小马甲,小裤子,可这小家伙,许安安新新的布料,只要是粉色的黄色的红色的,绝对被他给不不不了。

  不得已,许安安只能自己做了袜子或者是里面的小衣服穿。

  两个妯娌和巧娟都躲不掉,一人一份粉嫩嫩的颜色的布料。

  因为许安安绝对这个布料好,当初可是带了一大卷回来的。

  于是那几天,谢家的男人一到晚上就眼神放光。

  手指搓搓。

  那布料,手感是真好啊。

  巧娟咳咳两声,把这个念头给散去,又算计着,给老二家的小子买尿布,这孩子啥都不嫌弃,很好养活,有时候陈清华没奶,他奶粉麦乳精都吃的,谢平安死活不要的粉色襁褓,这孩子也眯眯眼接受了,谢国居老说这孩子说不定是上辈子苦过的老农民投生的。

  “得给我们谢北大也买点适合男孩子的衣服,万一长大了不高兴了咋办,姥姥不能有错。”巧娟嘿嘿一笑,姥姥疼孩子,绝对都给孩子们安排上最好的东西。

  谢北大,名字来源于谢林。

  暂时不吐槽。

  还有老三,老三家一直没开怀,可这媳妇啊,对谢森好得没话说,跟家里两个妯娌熟悉了之后,直接接手了谢家大半的缝缝补补。

  她手艺好,有时候靠着这个,还给谢森拉了不少关系。

  也得给老三媳妇买点东西,听谢森说她爱吃鸡蛋,那就买上十斤八斤?

  还有自家的宝贝闺女谢琳琅,虽说每个月都在寄东西,可闺女总是也回寄北京的好东西,叫谢家从不吃亏,还得了好处,她跟闺女,反正这半年像是互相较劲一样送来送去,比赛一样。

  小新年的衣服裤子小裙子小鞋子,都要买,再有就是自己来了供销社太多次,跟里面的人都熟悉了,听说过两天有新货,回头都安排上。

  两天后,巧娟去了镇上。

  挎着一个大挎包,一会装东西用,进去了就是一通扫货。

  “您好,请问有什么需要的吗?”礼貌的售货员看见巧娟一脸笑意的进来,连忙招呼着。

  巧娟这下开心了,自然是见谁都顺眼:‘漂亮小姑娘啊,我想买几件衣服我两个孙子,还有外孙女穿。’

  “好的,请跟我来,看看这个。”售货员带着巧娟在布料区介绍起来,刚开始是介绍了几款实惠的,毕竟巧娟穿的并不是非常昂贵的服饰,购买力估计也一般。

  出于对别人的考虑,售货员介绍完实惠的,发现巧娟视线,反而是对着那些摆放在显眼处的昂贵一些的衣服和布料,试探的说了一句:“这个是新出的布料,整个镇上就那么两匹了,做成衣服,大概是小孩子四五套吧,这一块布料要十五块,这个要十三块。”

  “还有这个,这个是给正常体型的小婴儿穿的,从三个月穿到八个月,都没问题的,很舒服的。”这次介绍的,也是巧娟看过的衣服。

  巧娟点点头,又问她,柜台后面架子上的那两顶帽子,那是钩针勾出来的,好洋气的,巧娟在城里的门市,似乎也见过这个:“那这个呢?”

  售货员见状,知道自己还是太年轻了没看出了这位大姐,可能是消费水平更加高的那层人,还没等说话,认识巧娟的那个姑娘来了。

  于是一下就看到巧娟了,说道:“这帽子是城里来的,样式都实兴得很,要不是我们这边相对富裕一点,是分不到我们这边的,我们单卖是九块九一顶,要是您喜欢,可以上手摸摸。”

  巧娟点点头,又看中了一套小中山装一样的小衣服:“这个呢?”

  这售货员笑容更加灿烂了:“这个是定制的,一个号码就一套,价格是十块,这个适合三到四岁岁的孩子穿,您的孙子也就两岁吧,要是现在买了,可能穿不上呢。”

  她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