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38 章(1 / 1)

文圣天下 子莫语 2000 汉字|2 英文 字 2个月前

龙吞日,光明岂可容?

王羲之手中的笔被握得越来越紧,雪白须发越飘越急,但他双目中的坚毅却从未动摇,也并未如苏轼所愿书写《兰亭集序》,而是轻声一喝。

“尔敢!”

紧接着,被烈日金光所普照的半方饮马湖也随之急涌,一条金色水龙自湖底一跃而出,携神圣不可侵之意,身披金甲圣光,后发先至,一口便咬住了银龙的长尾!

金、银二龙于空中纠缠撕斗,月光与烈日于云间各争其辉,整个饮马湖的天色变得忽明忽暗,摇曳不定。

而就在这个时候,苏轼终于挥笔写出了第二篇《寒食帖》。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一笔成帖,银龙威势大盛,一爪将烈日之下的金龙拍落湖中,然后一口便咬在了日头之上。

刹那间,寒雨骤降,两个泾渭分明的世界开始相互交融,或者说,月光开始代替日轮普照大地。

这个过程或许很快,也可能很慢,然后在不知不觉当中,月色也隐于乌云之后,再不得见。

于是,天黑了。

==================================

ps:感谢‘触类任心’送来的粽子,即200打赏。

今天是端午节,祝大伙儿都能吃到好吃的粽子,更能度过一个愉快轻松的节假日,粽子节快乐!

第五百五十二章 光明已矣,何处可安眠?

不知是春雨还是秋雨萧瑟而下,在饮马湖中点出片片涟漪,将柳叶浇打得声声作响,但天空却突然失去了颜色。

如果不是因为史圣司马迁的不朽域临空佑世,或许场间将会变成一片绝对的黑暗。

即便如此,场间除了最为纯粹的紫金色之外,已经没有了别的色彩。

湖水是紫金色的,柳树也是紫金色的,就连苏轼和王羲之的衣袍也是紫金色的。

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斗,仍旧没有结束。

在天黑之前,银月独照世间,所以看起来,似乎是苏轼胜了。

可事实却并非如此。

因为王羲之还站在原地,他手中的墨笔还在急急挥舞,紫金天色下的那条墨线虽然若隐若现,但仍旧没有消亡。

所以王羲之还没有败。

但此时的他撑得非常辛苦。

对于如王羲之,如司马迁这般已经超越了普通圣阶的绝世强者来说,在任何情况下,身遭任何才气波动的变化,都逃不过他们的感知。

所以他们能够非常明确地感受到,在经过之前一番强战之后,在双方各有损耗的情况下,王羲之体外的紫金才气已经有所削弱,但苏轼呢?

非但没有变弱,反而变得更强了!

这便是凝神境。

凝聚世间万物之精魄,以强自身之神识,化才气而沉圣海。

换句话说。自苏轼踏入凝神境这百十年来,即便他什么也不做,其实力也能稳步提升。一日万里!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些耳熟?

当初苏文以十国联考之榜首得入阿房宫,面对神书当前的时候,便做出过同样的感慨!

这也是苏轼将此境界命名为凝神境的原因。

凝神一刻,便如神书在侧,其才气不损不耗,其圣威不失不灭。

越战则越强!

而且直到此刻,苏轼也未曾将圣心示人。因为一旦他的圣心被激发,便意味着。他已经被逼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他的圣心,名曰:不屈。

也就是说,如今即便面对王羲之神来之笔所带来的压迫,苏轼也尚能游刃有余!

作为旁观者。司马迁看到了这一点。

作为对手,王羲之同样感受到了这一点。

那么接下来,给王羲之的选择就非常少了。

他不能给苏轼继续凝神的机会,而必须用最快的速度,以最强的手段,将其一举击败!

这是王羲之最后的机会,如果不能借此一观神笔境之上更广阔的风景的话,那么,此战不论胜败。不论生死,他都输了。

或许是在此刻输给了苏轼。

也或许是在未来的某一天,输给时间。

为此。王羲之已经做好了足够的准备,就等他墨笔挥动的那一刻。

事实上,不仅王羲之在等,苏轼和司马迁同样在等。

很多人都并不知道,这一战其实不是从司马迁的不朽域出现的那一刻开始的,而是从三人自饮马湖畔叙旧事。忆旧情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因为王羲之即将书写出来的那篇绝世字帖。源自于百年前,更源自于他们心底那个共同的名字。

魔君,屠生。

天庆历一百年,屠生为庆祝继位百年,邀众好友同聚沧澜山之兰亭,席间为搏云后一笑,命众人献诗于上,当日在场的便有王羲之、苏轼、司马迁、李龟年和断岳这五个人。

其中除了断岳实在不懂诗词,当下舞了一场剑以为作兴之外,就连李龟年也写了一首蹩脚的游诗。

而在屠生乘兴而归之前,为众人诗文写序的任务,便交到了王羲之的手中。

可惜当日王羲之不胜酒力,已醉倒席间,所以只能承诺屠生,此事押后。

然而,屠生却再也没能亲眼见到王羲之写出这篇旷世名帖。

后在屠生忌辰三十年整,王羲之重临沧澜山脚下,睹物伤怀,于人世间的生死无常感铭至深,终于完成了当年对屠生的那番承诺。

便是《兰亭集序》。

今日此战无法前往南疆圣雪峰完成,所以苏轼和司马迁唯一能做的,便是在临战之前,与王羲之话往日,念友人。

对此,谁也没有说透,但王羲之却全部都明白。

但他仍旧未敢轻易动笔,而是以《积雪凝寒帖》与《快雪时晴帖》为热身,以苏轼的凝神境为压迫,等待水到渠成的那一刻。

现在,这一刻到来了。

于是在饮马湖畔突然出现了一座三角碑亭,有兰花与翠竹竞相盛茂,有流水潺潺化为一道小渠汇入饮马湖,甚至隐隐之中还有酒香飘来。

“天庆百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沧澜山阴之兰亭……”

紫金光辉之下,一行行墨字凭空乍现,越来越急,越来越亮,仿佛再一次自夜空中升起了一轮朝晖。

行文之间时喜时悲,喜极而悲,场内三人似乎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

兰亭一现,世间何书能以争锋?

一时之间,整个饮马湖畔突然多了一种生机盎然之意,欢笑声、劝酒声、游乐声,声声不绝于耳。

隐隐间,似乎有人于湖畔舞剑,似乎有人因为一首拙诗羞红了脖子,似乎有人放声大笑,轻执妙人之手。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