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是因为对神书的痴迷,也或许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宁青冰对苏文的态度仿佛发生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开始变得无比的冷淡起来。
苏文知道,她是想要与自己割裂开来,以避免魔族门生的身份对他产生不好的影响。
对此,苏文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在每日观书的时候默默地守在了宁青冰的身边,对其冷眼也是视而不见。
但在这一刻,宁青冰终于还是没有能够忍得住,表露出了自己的真心。
见状,苏文反而笑了,然后他俯下了身。
那老人以为苏文虽然嘴硬,但终究还是不敢忤逆神书之圣意,当下冷哼了一声,便准备回过头去。
却不曾想,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娃娃,竟然只是低下头,笑着摸了摸身旁少女的秀发,紧接着,便重新挺直了腰背,站了起来!
“大胆!”
老人怒喝一声,一双眼睛死死地盯着少年的脸庞,其中仿佛带了无上圣威,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苏文看着老人身上隐而未发的淡淡金光,心中不免有些惊讶,没想到,对方竟然是一位半圣!
然而,当初在南疆妖域边关之前,妖王苍角乃是货真价实的圣者,都无法让苏文低头。
何况是一位半圣?
所以苏文仍旧直着腰,昂着头,迎着老人的目光,全无惧色。
“您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
一时间,老人似乎有些愣住了,因为他明明可以感应到,对方只是一名小小的御书而已,怎么可能扛住自己的圣威!
于是他下意识地问道:“什么问题?”
苏文淡然一笑,向老人微微颔首,然后将自己的问题再度重复了一遍:“为什么要跪?”
如果说当苏文第一次问出这句话的时候,众人还只是有些惊讶的话,在这一刻,这种惊讶已经变成了无比的震撼。
他是谁?怎么敢这么对姚老说话!
他怎么这么狂妄?竟然面对天降神迹也毫无敬畏!
当然,场间最为震惊的,还是那个老人本人。
自他九十六年前入得圣宫以来,还从来没有人敢这么跟他说话,更没有人敢在他的面前表示对神书的不敬!
如果不是神书当前,老人恨不得就此将那个放肆的小子撕成碎片!
苏文似乎也看准了这一点,于是再度一笑:“不过就是神书上多了几个字而已,也值得这么大惊小怪的?我敢断定,再过三天,上面还会出现更多的字,不信我们打个赌?”
听得此言,老人浑身都被气得发抖,正欲发作,却猛地脸色一僵,抬头向着空中看去。
苏文脸上的笑容也凝固了,心中一颤。
下一刻,一阵阵破风声急速传来,一道道紫金光辉争相洒下,一个个人影,出现在了众人头顶。
所有人都愣住了。
因为在以往的时候,他们只在圣庙的百圣图中,才见过这些人的样貌。
圣域如今尚存的二十八位圣者,齐至。
==============================
ps:感谢‘*墨fake*’100打赏。老规矩,这是昨天的第二章。
第四百六十三章 梨花寒,词意暖
看《文圣天下》背后的独家故事,听你们对小说的更多建议,关注起点中文网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qdread即可),悄悄告诉我吧!天圣历134年上春,神书突现异象,上书四言子曰,引众圣亲临,被视为祥瑞之兆,后世又将这一日称之为圣言日。
巧合的是,正是从这一天之后,圣言大陆仿若一夜春风突至,人类北疆积雪开始融化,枯树纷纷长出了新芽,浮冰化为流水潺潺涌动,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新生。
这一日,不仅整个圣域为之震动,就连七大书院院长也心念受扰,似乎在隐隐间看到眼前被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刑师停止了对一名嫌疑人的行刑,顾不得擦去手上的血渍,眼露震撼之色。
鸣师离开了幽泉,从地底走出,遥望那片陌生的天空,
宁师结束了自己的漫漫征途,第一次停下了脚步,回首思量,文心淡鸣。
……
这或许是圣言大陆百年间最重要的一个瞬间,甚至就连如火如荼的战火似乎也在这个刹那停顿了那么一息。
唐婉儿将手中的药匙放下,擦了擦额头上细密的汗珠,对着身前的那位伤者歉意一笑,然后走出门外,嗅着空气中淡淡的春风,内心莫名感到了一丝雀跃。
浅夏从睡梦中被惊醒,看着指尖渗出的血珠,轻轻蹙了蹙眉,然后走到桌前的水盆前,伸手于水面轻轻一拂,目不转睛地盯着那缓缓荡开的波纹,仿佛出了神。
渔歌独自从大漠河边站了起来。忍不住摇头叹道:“又发生了什么?”
无疑,天圣历134年是很特殊的一年,是值得被历史所铭记的一年。
这一年的伊始。是十国联考,是人族内战。是神书显灵,而这一年,才刚刚开始……
苏文看着身前的二十八位圣者,双瞳急颤,即便有启世圣心庇佑,有业火三灾在手,也无法驱赶掉那种无处不在的窒息感。
然后他双腿一软,情不自禁地跪了下来。沉声道:“恭迎众圣!”
这一次,苏文是第一个反应过来的,经他提醒,其余众人这才如梦初醒般转过身,向诸位圣人恭拜施礼。
“恭迎众圣!”
苏轼与王羲之站在众圣的最前列,然而,此时的他们根本无暇顾忌其他,也没有让众人免礼起身,而是迫不及待地举目朝着神书正页看去。
看向那四句《论语》。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能夺志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四句话的意思非常浅显易懂,尤其是对于在场的二十八位圣者来说。只需要读上一遍,就足以理解其全意。
可场间却陷入了非常长久的沉寂中。直到半个时辰之后,苏轼才缓缓收回了目光,闭目沉思。
“这四句话,莫非有什么别的深意?为什么会被神书显像于世?还有,每一句开头都有子曰二字,那个‘子’,指的是谁?”
又过了近一刻钟的时间,苏轼终于重新睁开了眼睛,然后举步前行,来到了之前与苏文争执的那个老人身前。
此时在神书之前静得落针可闻,所以苏轼接下来的这句话,传遍了整座阿房宫。
“我记得,你是叫姚一川吧?你起来说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直到这个时候,苏文才终于知道,那位老人的身份,竟然便是十国联考的首届榜首,入圣宫九十六年未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