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我的复仇:四十二、龙川口里的金三角
泰国北部清莱府有一个名叫美斯乐的小村,这里住满国民党军队后裔,那里的村民说一口纯正的汉语普通话,在他们的言谈举止和生活习惯上,仍然保留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他们是国民党在云南的93师残部及其后裔。
93师隶属于原国民党云南地区的第八军,在1949年战败后由于没有退路不得已进入现在的金三角地区 滞留在当地的原国民党抗日远征军残部合并为93师。1949年后,他们作为国民党残部由于无法退回台湾岛,被蒋介石训令畏缩于金三角地区,等待“光复大陆”时东山再起。由于当时台湾地区作为联合国的成员国,因此先后两次以“非法在他国领土驻军”被泰国政府上诉联合国,台湾对于这个客观的军事力量的存在也无法否认,先后派出两任原第八军高官要求他们一路撤回台湾。由于种种原因,只有极小部分人员经历千辛万险抵达了台湾,绝大部分人留下来保留军事力量以防止泰国武装围剿。在解放军手下屡战屡败的国民党残部93师对于几倍于自己的泰国军队却是小试牛刀,让泰国政府不敢小视。终于,泰国政府明白他们不是93师的对手,于是主动谋和了。泰政府愿意提供一片地区供93师定居,但不得离开圈地。唯一的条件是要求93师作为雇佣军围剿让泰政府军也同样感到棘手的泰共游击队。93师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已答应在别国的领土上为别国政府去出生入死,由此换取了栖身之地,也就是今天著名的金三角地区中的一个山头。残酷的历史背景把装备精良的93师丢在南亚,当“蒋委员长”的反攻大陆美梦破灭之后,这部分在异国的部队便成了“无奶之娘”的孩子。由于金三角地区由于过度贫穷,根本无法种植粮食,加上当地缺医少药,93师当地人不得已种植罂粟为生并作为主要的药品服用。久而久之,93师的后裔普遍成为瘾君子。而坤沙自认为他是在从事第二次“鸦片战争”。他要把英国人引入中国金三角的鸦片重新贩卖回欧美国家,利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先辈索回百年前的屈辱损失。必须承认的是,如果当初不是种植罂粟,我们的同胞可能早就全饿死了。这些农民把采集的“庄稼”完全卖给当地的贩子,由他们出口牟利。逐渐地,坤沙成为当地唯一的毒品收购者,并最终控制了世界上70%的毒品供应!
1981年,国民党93师要员们向泰国政府提出要国籍的请求,泰国出台了一个君子协定:即由国民党军队把泰北的缅甸、泰国游击队赶出泰国领土为代价。93师以血的代价换取了30万华人国籍指标,尚有近20万人到目前仍然没有取得国籍,我们所看到的都是非常简陋的房舍,在他们的房舍后面大字书写“换我国际”。如今,美斯乐已成为旅游景点,逐渐摆脱了贫困,但93师残部及其后裔们的生活却仍充满艰辛。这些93师的后裔和其他在泰国的华人有很大不同,他们从小就被限制在偏远荒凉的山区,遭受了其他群体不曾经历的不公平对待,心中充满委屈和辛酸。他们不愿意提起父辈当年的经历,对他们而言,有合法的身份,堂堂正正的生活才真正有意义。
他们想走出山区,强大的祖国是他们精神寄托,希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希望有一天可以回到祖国。
向我们介绍这段历史的是一位云南籍老兵的后代,提及悲伤之处满含热泪,也令我这个曾是军人的游客心中酸楚。分别时我们互相敬礼并拥抱,当时,我的眼睛是湿润的。我请求诸位网友,如果到泰国旅游一定去看看他们,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在泰国的金山角风情园里看到的一景,金山角风情园占地不大,大概四五百平米,逛一圈也就逛完了,但是它是我在泰国旅游途中印象颇为深刻的一站
那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是毛主席和蒋介石那场战争造成的后果,他们的亲人都在台湾,当他们想要回到台湾,蒋介石不同意,说他们是张学良部队的人,是共产党那边的人而共产党那边却说是蒋介石的部下,就由蒋来解决他们的去留,于是他们成了无家可归的,所以他们说,将这笔账记在毛主席和蒋介石二老账上
因此那个园子门口有两副联写:
一是"国军之后是孤军;孤军之后是残军;残军之后"
二是"理不清台湾情,斩不断中国结"
他们如此深刻的思念着家乡的亲人,牵挂着边境那头的中国,明明近在眼前的家园,却感觉咫尺天涯!翘首以待何时才是归程!
直到现在他们一直居留在这里,没有身份证,没有被认可的国籍,能活动的范围就在这片家园里,贫穷,孤独,无助
其中有个地方就建着一个叫"有间客栈",被金三角政府认可为五星级,大家经过时都大笑,我也一样笑了,突然感觉到战争的残酷无情和历史问题,有点酸楚
大陆不承认他们,台湾不承认他们,留在别人的领土,自然也不会得到别国的认同。他们没有国籍,自然也只能局限在那一片狭小的弹丸之地。国籍的概念,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并没有感觉到什么,但是当你因为没有国籍必须封闭在那一片小小的土地时,因为没有国籍想要从善也变的不可能时,你就会意识到国籍,其实是那么的重要。
因为如此,他们为了合法的国籍身份,帮泰国当雇佣军,付出生命,却只换回20万个名额,剩余的只能期待领国的再次战争,因为只有战争,他们才有资格当雇用军,而得到的回报只是为了换到更多的合法国籍身份。
他们没有放弃自己是一名中国人,他们至今还在追求回到祖国的怀抱,即便身处异乡,他们还在坚持使用中文,外族要他们改用泰语,他们却在悄悄的办华语学校。即便加入泰国籍,他们的心中还是中国人。
更多的他们仍在等待,姓资或姓社对于他们已经不再重要。他们坦言,曾经也联系过两岸,但得到的回复却是说不清道不明,他们只能选择等待,等待祖国的统一,等待一个中国前提下的包容,但愿这一天不会太远。
斩不断中国结,理不清台湾情!!
1948年底的徐蚌会战,国民党军惨败,1949年大陆河山变色,中华民国政府的首都从南京搬到广州,再迁至重庆,最后撤到台北。然而,就在此时,却有一支中华民国的孤军,坚守在滇缅边境,开创出反攻的新天地,甚至两次大败缅甸军,轰动国际视听,最后还得要惊动联合国的仲裁,才逼得这批孤军一部份撤到台湾。
孤军的形成
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守西南,希望能坚守四川、西康、云南等地伺机反攻,没想到云南省主席卢汉在1949年12月29日宣布投降,而当时驻防在昆明的国民党军部队第26军及第8军两支部队由于错判情势,于是撤退中缅边境的元江,但由于6万多人的大军越过无数的丛山峻岭,历经十几个昼夜的急行军,队伍又夹杂着许多老弱妇儒,不幸被共产党军部队追上,最后只剩下26军93师278团,8军237师709团,共一千多人退入缅甸。这支残军的主帅是第8军237师709团的李国辉团长,从一千多人发展到极盛的两万多人,是日后孤军的灵魂人物。
第一次中缅大战
1950年6月8日,中国缅甸正式建交,缅甸要求国民党军撤出缅甸并擅自逮捕孤军谈判代表丁作韶、马鼎臣。于是于1950年6月16日缅甸军一直打到8月23日,孤军以残缺不全的阵容胜利。
第二次中缅大战
1951年孤军在得到美国军火协助,士气大振,李弥将军在3月18日发布命令,向云南反攻,由于兵力太少,虽然能一再攻占县城,却无法分兵驻守。因此,撤回缅北猛撒基地。孤军为求生存,私底下反抗缅甸政府的克伦族和蒙族合作,犯了缅甸政府的大忌,缅甸动员一万人以上的精锐兵力,中缅又展开一场为期一月的中缅大战。
撤退到台湾
孤军原本以为胜利后会有一段时间的安定局面,没想到缅甸政府向联合国提出控告,指孤军侵占缅甸国土,紧接着在曼谷召开四国会议,由美国、中华民国、泰国及缅甸会商:中华民国政府必须要将孤军撤回,其中以孤军的长者丁作韶反对最烈,然而在国际间的压力下,中华民国政府不得不展开撤军行动,从1953年11月7日至1954年6月3日,撤出6750人到台湾。在表面上,台湾方面虽说已将孤军撤回,但实际上国防部又派出新的最高指挥官柳元麟将军前去领导留下的孤军。
1960年缅甸政府联合中国解放军南北夹攻孤军,孤军撤退到泰国境内,中华民国政府不得不将残余孤军再次撤来台湾,第二次撤军行动从1961年3月17日到4月30日,共撤出4406人。
其实,最悲惨的是那些还留在泰国的金三角美斯乐的孤军,他们没有身分,没有家;饱受当时的解放军及缅甸军的夹击,没有弹薬支援,没有薪饷,却一心效忠领袖,而今中国不承认他们,台湾也没有接纳他们,他们的血就这样流进湄南河和清菜的丛林里
身为中国人,却要为泰国人打仗??
走进文史馆里,顺时针开始逛,最早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幕幕发黄的照片,从当年云南昆明事变开始93师撤守缅甸,两度击退缅甸政府的军队,并且以反共救国军的名义数度反攻云南,接着在联合国的压力下,分批撤回台湾,而第三、五军部份未能撤回台湾的官兵,则转进到泰北,成为作家柏杨笔下的孤军。
随着馆长曾化仪婉婉叙述那一段历史,彷佛走进时光隧道,发黄的照片拉近了时间的距离,瞬间似乎枪声大作,走在枪林弹雨中,感受当年孤军的奋战。
当年担任第三军参谋长第五军副指挥官的陈茂修,虽然已经高龄88岁,但提起当年那一段历史,还是声如洪钟,精神奕奕,尤其说到协助泰国政府剿灭苗共,获得泰国政府认同,取得泰国居住权的往事,更显激动。
陈茂修指出,那是一场关键的战役,胜了,就能在泰国落地生根;若是战败,天下之大,恐怕连立足之地都没有。幸好孤军训练有素,泰国政府花了七、八年都无法剿灭的苗共,孤军只用了35天,彻底予以瓦解,当年的孤军在考牙山的光荣战史,至今仍是泰国军中的传说。
柏杨曾经这样形容孤军:「」生动地描述了当年孤军的处境。时隔数十年,孤军已经写入史页,也成为泰北孤军后裔永远不会忘记的痛。
身为中国人,却为了"身分和居留"就要成为泰国的佣兵,牺牲中国人的生命,流中国人的血,打胜仗或战死沙场都是一样的结局,这时,两岸不该在有50年代的感情纠葛,想想中国人的尊严,想想手足同胞在别人土地上的悲凉才是啊
令人心酸的无奈控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