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国师大人的小妖精23
“慕慕,你怎么知道这么清楚?”楚轩不知道,那个需要他们保护的人,什么时候懂得这么多。
好像,突然就不像自己那个娇生惯养的弟弟了。
这就是他一直说“会保护我们”的底气?
“哥,有些事情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但是我不会害你们。”楚慕看着楚轩,肯定地说道这些人,都是爱他护他的人,他怎么可能会伤害他们?
即使是伤害他自己,他也会把这些人护在身后。
“哥,你相信我。”楚慕又说了一句话。
怎么可能会不相信你?
小时候,父亲经常在外打仗,而母亲又经常陪在父亲身边,家里只有他们三兄弟在。
而楚慕作为最小的一个人,自然是最受两个大哥的宠爱,从小捧在手心的人儿,自己怎么可能会怀疑他?
小时候没有过多的父爱母爱,但是楚慕却是实实在在的有着两个大哥疼着。
“慕慕,我相信你,你还知道什么,一 并说完了吧。”楚轩相信他的弟弟,知道的肯定比他以为的还要多。
“这些人,是花越国太子派来的人,他们其实是来杀轻郎的。”楚慕说这句话的时候,是看着凤轻尘的。
凤轻尘也回望他,但是还是没有出声。
杀他?
他阻挡了那人登顶?什么意思?
“轻郎,其实是花越国太子,前皇后赵希媛和花越国皇帝的亲儿子。”楚慕再次说道。
他有点担心凤轻尘一时半会受不了这些消息。
可是凤轻尘没有什么反应,只是安静的坐在一 边。
面上什么表情都没有,好像听的是别人的故事。
楚轩发出疑惑,“可是不对呀,我没查到花越国有个太子。”
他不相信,凭他苑阁的能力,竟然查不到这么大的消息。
楚慕不解释,反而问:“你们为什么去石门镇义庄,是查到了什么?”
楚轩回答:“我们查到前国师,在花越国失踪之前,曾回过石门镇,还来了义庄。”
凤轻尘终于说了第一句话:“师傅回到北原国, 但是却没有回来看我, 我想知道那里是有什么事情吸引着他, 所以和二哥去看看。”
可是刚到那里,就有五十多个黑衣人在那里,他们两人联手,也不过是杀了十多个人。
可见这批杀手实力是多么的强,要不是慕慕出现,他们两人现在可能真的已经死了。
楚慕不确定前国师是不是真的曾经回来,还是这只是花越国的人放出的消息。
楚慕觉得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如果凤轻尘是太子,为什么会和国师来到北原国?”楚轩还是想不通。
楚慕接着说道:“
当年,花越国皇帝连续生了好多个女儿。
生的儿子要么在三岁之前就夭折,要么在娘胎里就滑了胎。
所以赵希媛刚怀上孩子就去了别庄待产,轻郎出生之后就一直在别庄生活,皇帝打算等他五岁再接回皇宫。
可是他刚两岁,就出了赵希媛那事儿。”
楚慕喝了一口水,继续说道:“皇帝下令处死赵家的时候,也下令处死轻郎,他怀疑轻郎不是他的孩子。
当时赵家最小的儿子赵旻,赵希媛的亲弟弟,也就是轻郎的师傅,刚好去别庄看两岁的外甥。
接到被处死的消息时,是赵家的忠仆把两人给送走,然后一把火把别庄给烧了。
皇帝以为轻郎死在了那场大火中,把轻郎是太子这事儿给彻底遮掩起来。”
怪不得,怪不得凤轻尘和花越国皇后赵希媛那么像。
“那我师傅他现在在哪里,你知道么?”
凤轻尘刚听了这么一大堆话,但是最关心的,还是他师父的安危。
“轻郎……”楚慕握紧了凤轻尘的手,凤轻尘的手平日是温暖的,但是现在,却是冰冷的。
“轻郎,如果我猜的没错,他应该是去花越国找寻当年你母后被陷害的真相,但是现在在哪里,我真的不知道。”楚慕握紧了凤轻尘的手。
楚慕是真的不知道前国师在哪里。
“等等,那前国师呢?我可是见过前国师真容的,和赵家的人一个都不像呢。”楚轩又问。
楚慕回答:“如果我猜得没错,前国师应该易容了。他肯定不会顶着之前那张脸出来的。”
“你说,我母后是被冤枉的,为何这么肯定?”凤轻尘问。
为什么这么肯定?
因为爱一个人,怎么可能会背着他做那些肮脏龌龊的事情?
赵希媛爱花越国皇帝,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她怎么可能会背叛爱的那个人?
楚慕说:“因为爱。”
因为我和赵希媛一样,爱一个人,我了解她,她不会背叛他。
凤轻尘低声说:“因为爱。”
楚慕知道凤轻尘需要些时间,才可以接受这些事情。
但是没事儿,他会陪着他。
“轻郎,我知道你担心你师傅,但是不要冲动好不好?”楚慕抱了抱凤轻尘的手臂。
现在花越国的太子肯定知道了凤轻尘没有死,所以才派了那些杀手前来。
只要凤轻尘真的死了,即使皇帝以后知道赵希媛是被冤枉的,也会因为没有子嗣而把皇位传给他。
只要凤轻尘死了,所有的事情都不会有转机。
那些权利至上的人,又怎么会可能会对自己的手足手下留情?
昨天的那首七步诗,正是楚慕给华越国太子的一个警告。
我知道你的所有秘密,我的人,你碰都不准碰。
“嗯。”凤轻尘答应。
我再也不会再让你为我心惊胆颤。
两人在石门镇养了几天的伤,等到伤势不再那么严重的时候,才一起回了皇城。
而皇城,现在已经乱成了一团浆糊。
之前凤轻尘建议皇帝在旱灾的地方,就免收农民赋税。
但是各官员觉得,不交赋税国家就没有收入,在他们两个不上朝的这几天,一起向皇帝请求要农民交税。
皇帝觉得臣民说的在理,又有丞相在旁说道,皇帝最后决定,按照以往交的减两成上交。
基本没有收成的农民,还要被逼着交出家里那不多的粮食,各地开始纷纷发生混乱。
各地官府派人镇压,还是抵不过不要命的农民。
好的怕混的,混的怕不要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