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91 章(1 / 1)

如意事 非10 2000 汉字|5 英文 字 5个月前

进来、紧紧盯着他的丫鬟们,到底还是收回了手。

他直起身来,又多看了女孩子片刻。

这回人是真的已经睡着了。

呼吸轻而均匀,睡得极熟。

睡颜恬静美好,且似十分安心。

他眉眼温和,声音轻缓地道:“一切皆好,安心做个好梦吧。”

往后他将数十年如一日,尽自己所能,替她守好这份安定。

他转过身来,提步欲走,乍然间又对上一双双满含审视的眼睛。

吴恙轻咳一声,尽量平静地道:“……好生照料着。”

阿梨看着他:“这是自然,此乃婢子们的分内之事呢。”

吴恙莫名觉得这话有些在指责他多管闲事的意思,却也毫无心虚之色,从容点头罢,提步便走了。

嗯,这闲事他非但要管,且还要管一辈子的。

少年离去后,一群丫头间陡然炸开了锅。

“怎会有此等事……”

“可要告诉老太爷吗!”

不告诉说不过去,可若告诉了……今夜该不会闹出人命来吧?

“阿梨姐姐,这……”

“行了,都给我闭嘴。”阿梨在廊下竖眉正色交待道:“今晚之事,谁都不许多提半个字!”

要告诉谁,不告诉谁,轮不到她们来多事,待明日姑娘醒了,是打是杀,这仇怎么报,姑娘说了算!

且她莫名觉得……也未必就是仇来着……

毕竟那可是姑娘啊!

向来只有姑娘占别人便宜的份儿,何时叫人占过便宜?

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万一是这样这样,那样那样呢?

而若真是这样那样的话,就更加不能说出去了!

万一姑娘只是私下玩一玩呢,一旦传扬了出去,再叫那觊觎姑娘美色的吴世孙借此事缠上姑娘,逼迫姑娘负责可怎么办?

到底是被玉风郡主熏陶过的人,思想境界总是更高一层。

阿梨将其中道理说明,小丫头们纷纷认同点头。

没错,是这个道理呢!

……

次日,京中的气氛是异样的躁动。

庆明帝的尸身被护送回了京师。

但却并未有依照规矩,送入宫中停灵操办丧仪——

而是被安置在了昔日的荣王府中……

------题外话------

感谢大家的月票和推荐票,感谢渃清涵、cici1j0、书友20210526152355485的打赏。

祝大家做一个和昭昭一样的好梦,晚安。

652 元年始

此举于朝堂内外引起了轰动。

轰动之下,诸声各异,不乏反对与分歧。

甚至有不知情者,在讨要质问翎山行宫内皇帝崩猝的真相,言辞间待燕王仍多有敌意。

两日后,太子召武百官于金銮殿内议事。在解首辅等人的陪同之下,于殿中亲自宣读了一则定罪书

其上罗列庆明帝之罪行,大大小小近百条之多。

然而最使人震惊的还当是被摆在最前面的那条骇人听闻的重罪

谋权弑君!

屡屡诬害手足,为此不惜以太子之性命安危相换!

杀弟妻胞妹

甚至还有谋害生母之嫌!

在这些罪名当前,已不必提那一条条于政事之上的过失了!

除此之外,太子又亲口还原了当日于翎山行宫内的事变经过。

包括方才已罗列于那定罪书之上的下令射杀储君、长公主与众大臣之实。

在场官员中,多的是不知内情者,当下听闻这些细节,无不惊骇至极。

而当此时,忽有内侍来禀,道是半个时辰之前,掌印大太监李吉已然自缢而亡!

除了这个消息之外,内侍还捧来了李吉临去前留下的亲笔供词,其上所书,皆是生平之过可纵是己过,掌印大太监是为何人驱使办事,又哪里还须赘述?

此时,武百官再看向太子手中的那则定罪书,先前那些反对之音已然尽数消匿。

此定罪书一出,无疑在指向一个结果昭告天下,废黜天子!

这些罪名单拎一个出来,皆是无可饶恕的大过。

更何况还有先皇的遗诏在此

而既要废其帝位,后事丧仪自然也不可能再以帝王规制来办。

如此之下,停灵于荣王府中,实乃合乎礼制之举。

自古以来,废帝之事虽不常见却也并非没有,甚至不乏废天子为庶民之先例

相较而论,就凭庆明帝生前所为,仍保留其亲王之位,已是给足了体面。

但任谁都看得出来,这体面并非是给死了的人的,而是给大庆,给谢氏,甚至是给燕王

许明意听闻了此事,也不禁轻一点头。

此番内阁众人对此事分寸的把握,可谓果决干脆且恰到好处。

轻一分太轻。

重一分则太重

当然,这个“重”字是于大局而言,若抛开大局不提,怎样的处置对那作恶者而言皆是罪有应得,只会轻而不会重。

当下时局尚且趋于动荡,如此处置,既可平息诸人之怒,亦不至于给“后来之人”留下行事过苛之恶名。

而无论如何,将其罪行公诸于世,及废黜帝位之举,到底也还是解气的。

这也算是“物归原位”了。

算计了一辈子,到了最后却还是一场空,越看重什么越得不到什么,甚至连死后的虚名也未能保得住若当真人死后有知的话,她估摸着对方的棺材板怕是都要压不住了。

定罪书公诸于众之后,于一片震动喧嚣乃至唾骂声中,废帝荣王的丧仪很快便料理完备了。

又因有多名官员上书称其在世之时多番行劳民伤财之举,本就一切从简的丧事,因此便再又被削减了大半,比之寻常郡王尚且不如。

其丧事已毕,议论唾骂声却未曾减弱,反而愈高。

曾经高高在上,无人敢触其威严的帝王,如今成了人人皆可踩上几脚骂上几句的千古罪人。

除却京中之外,这一桩桩消息也已飞快地传往了各处。

而纵然再如何罪大恶极,触天下人之大怒,可到底人已经死了,一切皆如尘落,已然归土。

当下,所有人的目光都或明或暗地放在了另一件大事之上

这件大事,才是眼下最实际之事,它关乎着真正的天下大局利弊。

这一日,连日阴云散去,天色一派清朗。

太子现在或该称其为荣郡王,其父已被废黜,帝王不再是帝王,储君便也不再是储君。

是以,荣郡王随同解首辅、江太傅、明御史等一行近二十名大臣,登了燕王府的大门。

解首辅为首,手捧先皇遗诏,请燕王殿下奉旨登基,主持朝政大局。

奉旨二字是谓关键。

此行前来相请,为得便是一个名正言顺。

燕王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过程,此乃其应得之物。

大庆需要一位名正言顺的新帝,用以安稳各方人心。

他们身为臣子,除却各人名节不谈,亦肩负大庆朝堂颜面荣辱与风骨,自然也需要一个名正言顺、迎立新帝的理由。

而当下,这一切的名正言顺,皆在此相遇了。

毋庸置疑,这便是最好的时机。

在最好的时机,行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