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回塔林遇少林奇僧嵩山结黄山伉俪(1 / 1)

江湖奇情录 阿志 1381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第二十回塔林遇少林奇僧嵩山结黄山伉俪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县西北的少室山南麓五乳峰的丛林之中,取“少室之林”之意,故称为少林寺。少林寺是中原武林的发源地,素有天下武林皆出自少林之说法,少林派也是武林中的泰山北斗,乃武林之尊,少林寺乃天下第一古刹,当今武林中素有“南武当,北少林”的说法,少林派是天下第一大门派,少林弟子遍布天下,连武当派的开山祖师张三丰年轻时也曾经在少林寺拜觉远大师学过艺,武当派居于少林之后为第二大门派,华山派居于第三位,武当派没创立之前,华山派居江湖中第二大门派,原华山派在江湖中也是声名显赫的大门派,后来武当派兴起后,华山派便被武当派的威名所盖,但仍然居于江湖中的第三大门派。少林派的武功威名远扬,嵩山少林寺称为北少林,在南方福建莆田的少林寺称为南少林,两寺虽然分据在南北,但仍然是连为一体,莆田少林寺仍然奉嵩山少林寺的法旨。杨聪三人来到少室山下,只见少林寺三面临壑,背靠五乳峰,东临太室山,西是少室山上的万丈悬崖峭壁,前面的少溪河似一条玉带绕寺而过,远见香烟缭绕,梵音袅袅传来,真乃绝妙圣地。杨聪三人来到山下投递了名贴,便有僧人引三人上山,这上山之路也是戒备森严,每一处险要之处均有僧人把守。

少林寺最早建立于北魏太和十九年,是孝文帝为天竺高僧跋陀修建的住锡之地,南朝刘宋末年,南天竺国秀玉王的儿子菩提达摩放弃王位的继承权,师承古天竺禅宗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学习佛教禅宗之法,禅宗主张坐禅“壁观”,面壁沉思,姑息众念,领悟禅理,后来他便成为禅宗二十八代传人。菩提达摩于北魏孝昌三年从天竺来到中原,他四处云游四海,最后来到少室山下,见此处群山苍翠,峰峦起伏竞秀,于是便在少室山半山腰的一个天然山洞里面壁十年,参禅悟理,终于参透了佛教的禅理,便在此修建寺庙,开山收徒,宏扬佛法,他也成为了少林派的开山祖师爷,少林寺也成了禅宗的祖庭。菩提达摩就成了少林派的达摩老祖,他参禅的山洞便叫达摩洞,他最初建立的寺庙后人便称为初祖庵。

达摩老祖最初收了四个弟子,其中得他衣钵的弟子叫彗可,又称禅宗二祖,彗可俗名叫姬光,他为了向达摩老祖求佛法,千里迢迢来到少室山拜师学艺,达摩老祖开始时并不理会他,彗可于是在大雪天立在洞外,经过了一天一夜,雪深过膝盖,达摩老祖仍然不答应他的要求,于是彗可自断左臂,以表示学佛法的决心,达摩老祖见他心诚,便将他从天竺带来的袈裟和饭钵传授于他,赐名彗可。这就是后来“立雪传经”、“断臂求法”、“衣钵真传”三个典故的来历。

彗可之后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五祖以后禅宗分为南宗和北宗,当时禅宗五祖弘忍门下有弟子一千多人。一天,弘忍召集门徒说:“佛门弟子应以超脱生死为人生大事,你们谁能用偈语以世间之福把人们从人生苦海中解救出来,我就把衣钵传给他。”他的弟子们苦思冥想,也想不出来,只有他的大弟子神秀偷偷在墙上写了一首偈颂:“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但此偈语还没悟到佛的本意,弘忍并不满意,叫他继续思考,但神秀苦思冥想,再也想不出更好的来了。又过了几日,有人针对神秀这首偈颂写了一首新的偈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这首偈颂才真正道了出佛的本意,弘忍大是赞赏,但不知道是谁所做,他经过几经周折,终于查出是一位叫慧能僧人所做。

这慧能只是一名舂米劈柴的小僧,并没有读过佛经,也没有听过佛法,却能悟出佛的真谛。弘忍大为称奇,于是偷偷为慧能传授《金刚经》,并把达摩佛祖的衣钵传给他,令他连夜出走,到南方的国恩寺弘扬佛法。后来慧能便成了禅宗六祖,也成了禅宗南宗的创始人。慧能因为当年弘忍传衣钵给他,引起了许多纠纷和争斗,他死后,便不再传衣钵给弟子,而是把佛祖的衣钵藏了起来,于是禅宗衣钵便只传了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