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09 章(1 / 1)

簪头凤 寻找失落的爱情 2000 汉字|0 英文 字 2个月前

声,面沉如水。

小圆公公窥着李景的脸色,没敢再多嘴。李景深深呼出一口气,放下奏折,起身去了椒房殿。

帝后感情深厚,后宫里只有陆皇后一人。李景白日在福宁殿里批奏折处理政务,再晚也回椒房殿安置。有时候白日得了空闲,也回去和陆明玉一同用午膳。

此时午后将过,李景忽然回来,陆明玉有些惊讶:“你怎么忽然回来了?莫非朝中出了什么大事?”

李景没有出声,将手中的信塞入陆明玉手中。

陆明玉看着李景沉凝的面色,心里咯噔一沉。

燕地战事平顺,三个月就平定了燕地叛乱。之后,陆临领兵去了楚地。没曾想,楚地战事出人意料的激烈。陆临领兵在楚地打了大半年,一直占着上风,也死伤了不少,到现在还没归京。

陆明玉心里一直惦记着亲爹的安慰,此时不免胡思乱想起来。

该不是荥阳军打败仗了吧!

还是李显出了什么差错?

陆明玉迅速拆开信,目光一扫,看到了李昊的死讯。

陆明玉也沉默了许久。目光定定地落在信纸上。透过黑色的字迹,仿佛看到了被乱刀砍死不得全尸的李昊。

耳边响起一声轻叹。旋即,熟悉的手臂拥住了她,李景在她耳边低语:“小玉,李昊死了。”

李昊终于死了。

陆明玉慢慢吐出一口气,仿佛将心底堆积多年的愤怒怨怼都吐了口:“是啊,死在战场上,总算死得堂堂正正。能干干净净地去投胎做人。你我也算对得住他了。”

以李昊做过的那些事,一杯毒酒了结他的性命,谁也不会替李昊抱屈。

只是,李景不愿这样杀了李昊。她也不愿李景背负弑杀胞弟的恶名。所以,便想了个折中的法子,将李昊发配充去边军。

养尊处优的李昊,哪能禁得住边关的苦寒和冷风?

就是没有鞑靼骑兵这一出,李昊也撑不了几年。

这样死了,倒落了个痛快。

前尘旧怨,至此全部了结。

李景松开手,注视着陆明玉:“李昊的死讯,要不要告诉孟云萝母子三人?”

陆明玉淡淡道:“李昊做过的恶事,和一双儿女无关。还是暂时将消息瞒下吧!”

就让孟云萝以为,李昊还活着。哪怕是在边关受苦受难,也比突如其来的死讯强多了。否则,孟云萝一个撑不住,只怕会寻死觅活。落下李珍李玮姐弟两个,就太可怜了。

李景点点头:“也好。”

没人关注被发配充军的李昊的死活。

事实上,从李景登基李昊被送去边关的那一天,李昊的结局就已注定了。一个必死之人,谁会关心?

番外之立储(一)

李昊的死讯,知道的人寥寥无几。

陆明玉去了咏梅宫,将此事告诉乔太后。

乔太后听了之后,沉默了片刻,低声对陆明玉说道:“此事别让孟氏知道了。让她心里有个念想牵挂,免得她轻生。”

否则,孟氏一死,李珍李玮该怎么办?

李昊千刀万剐都是活该,一双儿女总是无辜的。

陆明玉低声道:“我和母后想到一处了。这桩消息,现在只我和皇上还有母后知晓。也请母后守口如瓶。”

乔太后点点头。

之后,果然再没提起过李昊。

李景一共兄弟六个,已死了三个。剩下李显和小六了。

李显随荥阳王一同在楚地打仗,表现可圈可点,屡屡立功。

年幼的小六李旻养在乔太后身边,如今快两周岁了,活泼好动又淘气,倒是给乔太后解了寂寞。

一个月后,楚地传来捷报。

楚地大胜。

李景喜笑颜开,众臣也是满面喜悦。大魏休养生息几年,一打仗,积攒起来的家底又耗了个精光。不过,燕楚余孽被彻底清除,以后燕楚之地也就彻底安稳了。

濮阳侯趁着此时上了一道奏折,奏请天子下旨,将赵家军的士兵留在楚地做驻军,以免楚地日后再生乱。

这一道奏折,彻底坐实了濮阳侯的忠臣之名。

瞧瞧,濮阳侯肯舍出三分之一的兵力来,果然是一等一的忠心了!

一时间,众臣称赞如云,几乎将荥阳王大胜的风头都盖了过去。

李景对陆明玉笑叹:“濮阳侯此人,果然是个滑不留手的老狐狸。”

陆明玉淡淡笑道:“他这般知情识趣,主动割肉放血,你也别客气,只管笑纳便是。”

在“借兵”的时候,李景就已打定主意,“借”出来的赵家军是不会再还回去了。有广平侯起兵谋反的先例在前,对武将的提防和节制是必要之举。

李景在朝会上,准了濮阳侯奏请,大大褒奖了濮阳侯一番。然后下旨,令人传旨去楚地。

一来一回,加上安顿赵家军也需要时间,荥阳王领兵回京,也得是年后的事了。

借着此次大胜,李景又在朝中提起了立储一事:“朕意欲立储, 众卿以为如何?”

众臣都是一惊。

当年, 永嘉帝迟迟没有立储。直至儿子们都成年娶妻了, 才立了嫡出的李景为太子。现在,李景登基才一年,自己风华鼎盛, 怎么就要立太子了?

“国有储君,人心安定。”坐在龙椅上的天子李景, 神色温和, 不疾不徐地说道:“再者, 立了东宫之后,也能早日设东宫詹事府, 请太傅精心教导太子。于国于宫中都是一桩好事。”

得,皇上想立太子,做臣子的没有拦着的道理。

而且, 这和永嘉帝立太子的时候不同。那个时候, 有得宠的庶长皇子, 有出众的三皇子, 李景这个嫡出的皇子着实费了不少力气,才顺利被立为储君。

现在后宫只陆皇后一人, 李景膝下两子一女,都是嫡出。要立东宫,嫡长子李珝是当仁不让的人选。

乔阁老定定心神, 上前一步,拱手道:“皇上既有立储之心, 老臣厚颜启奏。老臣以为,嫡长皇子李珝, 聪慧过人,性情沉稳, 至孝至善,当立为储君!”

罗尚书紧接着接了话茬:“乔阁老所言,也是臣心中所想。长皇子李珝,是储君的最佳人选。”

余尚书拱手道:“臣附议!”

接下来,是一长串的臣附议。

李珝今年八岁,早慧之名,众人皆知。去岁永嘉帝下葬时, 年少的李珝一同扶棺,在雨中长跪不起,说一声至孝至善,半点不为过。

也因此, 满朝文武官员,皆赞成立李珝为太子。

至于李琀,现在三岁多,还没开蒙读书。长幼有序,怎么也轮不到他。

……

立储是国朝大事,哪怕上下一心,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半个月后,李景下旨,立长子李珝为太子。东宫册封大典,定在来年五月。这也是为了等荥阳王和李显一同回来。

立储这等盛事,怎么能少了李珝嫡亲的外祖父和四叔?

圣旨一下,后宫众太妃纷纷至椒房殿贺喜。

陆明玉依旧穿着素色宫装,既未施脂粉也未戴什么鲜亮